![]() 太厲害了,最近一場世界級的圍棋大賽吸引了很多網友的注意,那就是第27屆三星杯世界圍棋大師賽。 因為這是圍棋世界大賽有史以來,女棋手首次殺進決賽局! ![]() 崔精創造歷史 這位天選之女是韓國女棋手崔精九段,她在半決賽的時候痛殺卞相壹九段。 這次圍棋大師賽受到這么多人關注,還有個原因—— 對手卞相壹在下棋過程中,節節敗退,一度情緒失控,邊哭邊抽自己耳光。 而一旁的崔精看起來氣定神閑、處變不驚,這一對比畫面過于強烈,視頻在網絡上瘋轉。 ![]() 半決賽的崔精、卞相壹 很多女孩感到大快人心。 平時總有爹味說教“女性太過情緒化”“姑娘小家子氣不能委以重任”,這回簡直是當著全世界人的面的一次絕佳打臉。 ![]() 圖源:新浪微博 雖然最終崔精沒能奪得冠軍,惜敗申真谞,但她已經創造了歷史。 上一次有女棋手挺進四強,還是我們中國的女棋手芮迺偉,對整個圍棋界來說是地震般的顫動。 而那已是三十年前。 ![]() 黑白世界,隱秘的偏見 之前聽過韓國棋手崔精,還是因為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2016年,中國男棋手周賀璽輸給韓國棋手崔精,爆出一大冷門,柯潔發了條微博評論“原來崔精用了美人計”。 他附上一張崔精的照片,暗示她沒有穿內衣,但其實是衣服褶皺。 ![]() 圖源:新浪微博 柯潔稱贊過崔精的能力,也經常陪她網練,崔精網名bigstrong,棋迷美其名曰“大壯”,大壯經常上線就去找柯潔下棋。 即便有很好的私人關系,也捱不住柯潔亂開黃腔的嘴,因為他潛意識更愿意相信這樣的敘事: 女性贏過男性一定是因為外貌,即便這是完全憑腦力取勝的圍棋比賽。 當時的社會氛圍整體性別意識不高,對以激進好戰的風格著稱的天才少年更是非常寬容,新聞還把“美人計”當成茶余飯后的軼事在宣傳。 ![]() 圖源:網易體育 后來柯潔的嘴更臭了,他甚至成為了狗粉絲的精神教父,滿屏emoji,動不動對線女拳,與狗粉絲們終日陰陽怪氣、口吐芬芳。 ![]() 圖源:新浪微博 內涵周揚青,諷刺奚夢瑤“下蛋”,擁護家暴男星蔣勁夫…… ![]() 圖源:新浪微博 被罵了就是“這么明顯的反串看不出來嗎,不會吧不會吧”。 ![]() 圖源:新浪微博 現在我們知道了,柯潔就是典型的很多男性骨子里的厭女。 他的微博不過是把很多習以為常的父權視角不加反思地復讀了出來,在狗粉絲的不斷拱火之下層層放大,直至不堪入目。 而今崔精揚眉吐氣,網友們難免會有“同態復仇”的情緒。 如果只是柯潔個人的厭女,那還不至于影響深遠,大不了敬而遠之。 其實在圍棋領域還存在著更隱秘、更無形的性別偏見,柯潔只是其中最極端的一個切面。 這導致女棋手攀爬高峰要比男性棋手的征途更加艱難險阻,直到現在圍棋世界排名的前五十位,都由男棋手壟斷。 另一個圍棋手李喆,就曾提到過圍棋圈的系統性問題。 ![]() 圖源:新浪微博 少兒圍棋教師會用“輸給女生很丟人”來鞭策男孩,這樣一句無意識的話便會導致女棋童的退出競爭和男棋童的模仿霸凌。 初學者的性別比在6:1,本來女棋手基數便小很多,加之學習過程中不斷離開,常出現女棋手成為“房間里唯一的女孩”。 比賽評論方面,評論員習慣于將某一位女棋手的錯棋擴大為整個女性的集體弱點,“女棋手就是大局觀差、情緒化、缺乏創造力”。 男棋手則不會背負性別標簽的評論,只是就事論事。 以至于很多女棋手內心也認同了女性有上限的觀念,沒有了勇登高峰的企圖心。 柯潔也是這類偏見的集大成者,借著夸臺灣選手黑嘉嘉漂亮的同時,內涵國內一些女棋手“人丑棋還臭”。 ![]() 他在2018年寫過一篇《男女有別?》的文章,直接把理性和男性、感性和女性畫上了等號。 ![]() 圖源:新浪微博 這些話直指當時柯潔的搭檔於之瑩,她已經是國內外實力非常強勁的女棋手,一旦下錯棋便要遭受柯潔的惡語相向,賽場講完見面會講,把人逼哭才罷休。 ![]() 賽場逼哭女棋手 《人物》在2018年寫於之瑩的文章里,依然不乏“女性棋手成績偏弱有計算力、邏輯、心理承受力不及男性”的論述。 ![]() 圖源:公眾號 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女棋手遇到不懂的地方向男性請教是基本操作。 就連圍棋節目上,明明男女主持人都有段位、都懂棋,但為了增加節目可看性,女性往往都要充當“不恥下問的請教者”的角色。 無論是否是刻板印象導致的惡性循環,女性在黑白世界中永遠要多翻越一道性別的大山。 上一代圍棋界的傳奇魔女芮迺偉,就曾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期遭遇非常離譜的“三峽事件”。 當時中日對抗賽沿長江順流而下,坐游輪一站一站比,所謂“三峽事件”源自當時一項無厘頭的紀律,要求女棋手上游輪后不許進男棋手房間。 棋逢對手時,大家相約下快棋,芮迺偉把那條規矩忘在腦后,后來被通報批評,通告里說她私生活不檢點,為此芮迺偉無奈出走21年,成為圍棋圈的一大公案。 ![]() 芮迺偉 曾經日本有個叫伊藤友惠的老太太橫掃當時中國所有高手,這件事堪稱奇恥大辱,這個國恥敘事口耳相傳,用以激勵中國圍棋界奮起直追。 其中除了國別的因素外,還會強調性別的因素——輸給一個老太太是丟臉的。 ![]() 伊藤友惠 類似的性別歧視在國際象棋領域同樣常見,國際雜志上幾百年來一直重復同樣的偏見: 女性天生不擅長下棋。 美劇《后翼棄兵》里,女主問學校是否有象棋社團,對方推薦她去啦啦隊。 終于有參賽機會時,由于女子選手太少,而且沒有積分,所以女主只能跟菜鳥比賽,比賽的桌子在茶水間。 ![]() 美劇《后翼棄兵》 仿佛棋類運動天然就是男子的世界,父權文化鞏固著男性在智力領域的優越自居。 雖然沒有明面上拒絕女性進入,但“歡迎來玩,玩會兒差不多得了,賓主盡歡”。 而隱秘的核心長老會,始終由男性把守。 ![]() 男性,半神退位 這個顛撲不破的秩序,終于還是松動了一點—— 阿爾法狗出現了。 曾經一度人類有種自信,認為圍棋是人工智能無法戰勝的最后的高地。畢竟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大師之后,近十年都無法攻克圍棋。 圍棋的魅力在于人與人對決,不斷技藝精深,去靠近一個絕對的真理。 它的變化數巨大,對壘時倚賴棋手的經驗、直覺和靈感,于是人們懷著某種虛妄的信仰——圍棋獨屬于人類智慧。 ![]() 而這種棋類運動又是完全信息博弈。 也就是說對戰雙方包括觀眾都已經知道全部信息,沒有隱藏的底牌,沒有隨機發牌。 下錯棋不能歸因任何外部原因,沒有運氣成分,只能是技不如人,所以圍棋比賽過程中的壓力是超乎巨大的。 而且圍棋比賽的殘酷之處還在于,下錯了一步,雙方立馬就知道了(后來還有AI實時勝率擺在面前),劣勢方會眼見著自己一步一步把地盤割讓出去。 輸棋的痛苦甚至超越了贏棋的喜悅,進入競技賽道的棋手們,還肩負著家族期望、國家榮譽等更多的重量。 贏成了單一的卷的方向,而金字塔塔尖總是極個別,所以很多圍棋棋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 ![]() 棋手李喆講過,國家隊在賽后喜歡聚在一起玩大富翁,一方面棋手需要勝負的刺激,另一方面大富翁有太多偶然和隨機性,輸了也不會有心理負擔。 了解到這些特點后,我理解了被崔精虐哭到崩潰的卞相壹。 圍棋場上情緒失控的場面其實很常見: 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申真谞面對輸棋抽過自己; 柯潔三局均敗給阿爾法狗也曾當場崩潰痛哭; 另一次賀歲杯上決賽輸球,柯潔也抽了自己…… 我甚至一定程度上搞懂了為什么柯潔在狗粉絲口嗨之路上越走越遠。 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少年,曾經的八冠王,背后層層疊加的壓力可見一斑,在棋場上嘴臭可以及時釋放壓力和情緒。 而網絡上一句玩梗便可引發無數擁躉的盛大狂歡,他滿篇抽象話,解構一切,拒絕嚴肅,一呼萬應。 極端太有誘惑力了,這種確定性和簡單,這種輕而易舉的勝利和情感連結,都推著柯潔踏入深淵。 我記得柯潔最大一次崩潰就是對戰阿爾法狗。 他曾放下豪言“就算阿法狗戰勝李世石也贏不了我”,結果三局用盡了自己引以為傲的全部力量,也不敵AI。 ![]() 圖源:新浪微博 近年來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深度學習了數百萬人類圍棋專家的棋譜,不僅戰勝了最頂尖的天才,還迅速和人類水平拉開了距離。 柯潔認為有了AI之后,圍棋變得極度之無聊,變成了只講究勝率的答題機器。李世乭也說過類似的話。 ![]() “AI毀了圍棋藝術” 我其實理解這種失落。 曾經站在黑白世界之巔的國王,以為自己是最接近真理的人。 這時AI橫空出世,抬頭看宛如迷霧散去巨物聳立的佛龕,擊碎了所有的幻想。 ![]() 人類本是AI的造物主,而這一天降臨,造物比人類自己更接近宇宙的真相。 人工智能帶給圍棋圈的震動是撼天動地的。 以前女棋手要向男棋手請教,這畫面猶如波伏娃所說的“男人在女人面前是半神”。 而現在大家都要向AI學習,“男人半神退位,AI新神降生”。 ![]() 電影海報《普羅米修斯》 於之瑩講述過她用AI復盤的經歷: 許多從小老師就教過不能這么下的棋,AI卻算法判斷出其實是勝率很高的招式,顛覆了很多認知,這簡直不可思議。 有時在一些關鍵節點上她與AI走出的棋大抵方向一致,她又會歡欣雀躍,感覺自己有一點理解AI了。 ![]() 圖源:人物寫於之瑩 人工智能出現后,世界各地都不乏某種論調:AI徹底毀了圍棋之美。 而棋手李喆則有不同的理解方式:AI在無數次對人類的擬相與仿真之后,模擬出類似人類的即興靈光,體現在圍棋上則是更正確的落棋。 關乎勝率,也超越勝率,還有更多的創造力和棋子間的空間結構,這也是圍棋之美。 某種程度上,阿爾法狗打破了邊界,帶著人類進入新的大門。 而大門敞開的,不僅是男人,也是女人。 ![]() 重述,他者的神話 圍棋圈的改變是讓人歡欣鼓舞的。 這讓陳舊的十誡“女人天生沒有大局觀”“女人情緒化”“女人想象力匱乏”“女人到不了高處”……一個一個失落。 但其實不止圍棋。 類似的教諭,過往在體育競技、在科學技術領域比比皆是。 男性認為自己不僅體格更強壯,智力也更出色,同時把守著奧林匹亞之神和理性之神。 而女性,則總是被以各種借口排除在外。 女性第一次被允許參加奧運會是在1928年,那時奧運會已舉辦到第九屆,當時只給女人開了5個項目:100米、4X100米、跳高、鐵餅和800米。 沒想到第二天見報的卻是假新聞,記者謊稱“女運動員癱倒在了賽道旁,800米明顯超出了女性耐力的極限”,就差沒把“取消女性800米跑”打在公屏上了。 ![]() 賽后報紙對女性的詆毀 其實看視頻回放,6名運動員不過是剛跑完呼吸還沒平復,她們面帶笑容,看起來狀態不錯。 ![]() 現場視頻 報道還附上當時醫學專家的觀點:“效仿男性運動對女性是危險的,比賽會損害她們的生殖功能,這樣的女性很難成為母親……” 之后國際田聯真的投票取消了女子800米項目。 現代體育禁止女人跑馬拉松的理由是“這會導致女性胸部長毛,破壞子宮”。 ![]() 凱瑟琳·斯維茨跑馬拉松被圍攻 拳王費內奇希望禁止女子拳擊的理由是“她們不能承受暴力擊打,而且不符合淑女形象”,最大泰拳賽事場館不許女性參與的理由是“女性例假玷污神靈”。 ![]() 圖源:新浪體育 幾乎每個競技項目都會編撰一套不適合女性的戒律。 一再重申著同一句話:這里是男人的奧德賽。 女人是拉拉隊長、是足球寶貝、是美女主播,負責歡呼鼓掌。 ![]() 圖源:公眾號 即便多年后,女性終于證明自己能夠比肩男性,甚至超越,又會有新的理由駁回她公平的訴求。 女足今年拿到亞洲杯冠軍,接受采訪時近乎卑微“不要只在反襯男足時才想起我們”。 ![]() 圖源:新浪微博 美國女足把足協告上法庭要求同工同酬,專家卻說“女足觀賞性不強所以才贊助少的”。 ![]() 圖源:紐約時報 科技領域則直接鳩占鵲巢。 明明程序員之母埃達·洛夫萊斯、WiFi之母海蒂·拉瑪全是女性,但硅谷的程序員們還是成了兄弟會的天堂。 ![]() 《埃達·洛夫萊斯:史上第一位程序員》 明明醫藥領域是古代女性能從事的為數不多的職業,但現代醫學還是把女性逐出伊甸園,第一位女醫生出現在一個半世紀之后。 科學界有個專有名詞叫“瑪蒂爾達效應”,指的就是女性科學成果被貶低、被忽視、被男性搶奪的困境。 瑪麗·居里要跟在丈夫之后才能拿獎,即便她功勞更大; 吳建雄同樣參與了研究,但諾貝爾只頒給李政道、楊振寧; 更別說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瑪利亞史蒂文斯的名字直接被抹去…… ![]() 教科書裁掉女性科學家 這會讓我想到《樂園之丘》,作者研究了不同文化里有關創世的神話,一開始都有一個女性造物主創造了人類,逐漸這種敘事被男性搶奪了過去。 本來我還十分困惑,為什么各個學科、各個專業領域都要絞盡了腦汁,發明一套看似有道理但是不多的理論,把女性擋在門外。 直到讀到《樂園之丘》有一章叫「神話的力量」,我有點明白了,這些都是一個又一個精心編織的神話。 神話不來自客觀真理,只反映欲望。 這些神話故事構建了一種男性渴望的社會秩序。 夏娃成了亞當的肋骨,女人成了男人的造物。 ![]() 書籍《樂園之丘》 貶低、剝奪甚至污名女性,源于掌握人類話語權的男性對他者的恐懼。 所以夏娃吃了蛇果,成為妖婦,誘惑亞當墮落。 神話不乏各種各樣妖女的意向,即便罪魁禍首很可能是男的。 所以好萊塢恐怖片經常把恐懼角色設置為女性,這在學術研究里叫“女性威脅”。 ![]() 從左:《修女》《梅根》《燈塔》 彭浩翔有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眾片《出埃及記》,里面提到男警察們的心魔是,偷聽到幾個女人躲在女廁所里密謀殺死所有壞男人。 ![]() 電影《出埃及記》 喬治·艾略特把流言蜚語比喻為“世界之妻”,不配寫入正史,長舌婦聚在一起只會遭至禍端。 這跟圍棋界流傳的“AI毀了圍棋之美”竟也有些相似。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感到一種末日降臨般的憂慮,這種弗蘭肯斯坦情節,說到底也是對他者的恐懼。 ![]() 話劇NTLive《弗蘭肯斯坦》 無法想象他者,無法與他者共處。 而女性一直被放置在神話邊緣的他者位置。 女性主義在戴錦華老師心中是一種“望向他者、忘卻自我”的思維訓練。 借由這種望向他者的女性視角,我試圖去理解圍棋以及圍棋文化背后的階級,一定程度上甚至理解了男棋手卞相壹的崩潰、天才少年柯潔的極端(不代表認同)。 現在我不那么急切地想抓住機會、同態復仇了。 因為不論是同態復仇、自證清白,還是揪住各行各業那些偏見和規矩大戰三百回合,終究還是在男性神話的框架里打轉。 我們最迫切的事情是重述女性的神話。 我想起崔精在半決賽勝出后,接受采訪說過一句很動人的話。 記者問她是什么樣的心態,她說: “感受很不一樣,之前我總是帶著欣賞的角度看棋,現在是他們對決來跟我下決賽了。” 這就是一個從未書寫過的女性的神跡,從欣賞旁觀到拿到入局的門票,再成為高手另眼相待的對手,“勝負”二字不足以容納此刻細膩的心境。 ![]() 崔精接受采訪 我想到有一個叫杰西卡·韋德的女性物理學家,她還有一個副業,就是在維基百科上撰寫長期被忽視的女科學家條目。 至今她已經添加了1750多個條目,這些都是歷史長河里失落的女性神話。 ![]() 圖源:people magazine 還有《香蕉、沙灘與基地》,作者把目光投向男性歷史觀不屑于顧的——洗香蕉的女工、波斯灣家政人員、美軍基地附近工作的女性、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反美航空空姐…… 原來這些默默無聞的女性也曾在政治、軍事、國際關系上掀起蝴蝶效應。 ![]() 書籍《香蕉、沙灘與基地》 寫出過《使女的故事》的阿特伍德參與過一個“重述神話”的活動,她選擇的便是荷馬史詩《奧德賽》,從中打撈出女性的史詩《珀涅羅珀記》。 還有那個“世界之妻”的諷刺,被卡羅爾·安達菲幻化成了一本潑辣的《野獸派太太的詩集》。 ![]() 詩集《野獸派太太》(直譯名:世界之妻) 比起去歸謬“女性不能做什么”,我更迫切想要打撈女性做過什么、女性能抵達何方。 就像隨機波動與淡豹對談時發出的“活著是為了講述,回憶即是重生”的號召。 這是一片鮮有開墾的新世界,有無垠的過去和未來等待相遇。 她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