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列出中華民國自1912年開國以來之歷任國家元首,包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體制下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北洋政府(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政府)體制下之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體制下之國民政府主席,以及行憲后于中華民國政府體制下之中華民國總統等,惟不包含護法軍政府(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及汪精衛政權(又稱汪兆銘政權,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等不受廣泛承認政權之元首。 臨時大總統(1912年-1913年) ![]() 孫文 中國同盟會 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0日(4月1日) 1912年1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并推薦袁世凱繼任。3月10日卸任(不過直到4月1日方可正式卸任)。 ![]() 袁世凱 無黨籍 (北洋軍閥) 任期: 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1913年10月當選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形同連任。 北洋政府時期 ![]() 黎元洪 進步黨 任期: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6日(7月14日) 1917年5月,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5月23日,免去段國務總理之職,段乃離京、策動各省督軍宣布獨立。黎請時任督軍團團長的張勛入京調解,然張迫黎解散國會,同時率其部定武軍(俗稱辮軍)入京,并于7月1日擁立末代清帝溥儀復辟,史稱張勛復辟。7月2日,黎逃入日本使館;隔日段在天津率討逆軍誓師,通電宣布討伐張勛。復辟在段的討伐下迅速失敗,7月12日溥儀再度宣布退位。黎于7月6日通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務,7月14日通電正式辭任大總統。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因受曹錕逼迫而于1923年6月13日辭職,由國務院(時任國務總理為兼代內務總長的高凌霨)攝行大總統職權。 ![]() 馮國璋 無黨籍(直系軍閥) 任期: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 1918年9月,國會舉行第二任大總統選舉,由徐世昌當選。10月,馮正式卸任。 ![]() 徐世昌 無黨籍 任期: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受直系軍閥領導者吳佩孚逼迫,于6月2日辭任大總統一職,由國務院(時任國務總理為兼代教育總長的周自齊)攝行大總統職權。 ![]() 周自齊 無黨籍 (交通系) 任期: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后由黎元洪復任總統。 ![]() 高凌霨 無黨籍(直系軍閥) 任期: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1923年9月,國會舉行第三任大總統選舉,由曹錕當選。10月,高正式卸任。 ![]() 曹錕 無黨籍(直系軍閥) 任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23日,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將曹軟禁。曹于11月2日辭任大總統,由國務院(時任國務總理為兼代教育總長的黃郛)攝行大總統職權。 ![]() 黃郛 無黨籍 任期: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公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通稱臨時執政府)。 臨時執政(1924年-1926年) ![]() 段祺瑞 無黨籍(皖系軍閥) 任期: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1926年4月9日,馮玉祥部鹿鍾麟率國民軍包圍臨時執政府,段被迫逃入位于東交民巷的法國使館。4月20日,段辭任臨時執政,由國務總理胡惟德代行臨時執政職權。 ![]() 胡惟德 無黨籍 任期: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1926年5月13日,顏惠慶重新成為國務總理,第二次顏惠慶內閣恢復,即顏惠慶攝政內閣。 ![]() 顧維鈞 無黨籍 任期: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由于孫傳芳、張宗昌、吳俊陞及張作相等人擁護張作霖為海陸軍大元帥、另組軍政府而辭職,由胡惟德代理國務總理,兼攝行大總統職權。 陸海軍大元帥(1927年-1928年) ![]() 張作霖 無黨籍(奉系軍閥) 任期: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在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的情形下,于1928年6月2日通電決議出山海關;6月3日,乘火車離開北京,隔日行經皇姑屯時列車遭到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史稱皇姑屯事件。張身受重傷,回到奉天后身亡,東北軍政領導權由其子張學良繼承。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通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中國名義上歸于一統。 國民政府主席(1925年/1928年-1948年) ![]() ![]() 1925年7月,由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成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稱國民政府)于廣州成立,史稱廣州國民政府。廣州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決策機關,采合議制;委員會成立之時共有汪兆銘、胡漢民、戴傳賢、于右任、徐謙、張繼、譚延闿、許崇智、林森、廖仲愷、伍朝樞、古應芬、朱培德、孫科與程潛等委員16人,其中汪兆銘、胡漢民、譚延闿、許崇智與林森等五人為常務委員,并以汪兆銘為委員會議主席,職務本身沒有特權。除此以外,并設置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蔣中正、汪兆銘、譚延闿為常務委員,汪為兼任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稱中執會)同時決議將所有革命武裝力量一律改稱為國民革命軍。1926年,汪兆銘因中山艦事件牽連,于3月23日請假,5月11日離粵出國養病。7月9日,國民革命軍以蔣中正為總司令誓師北伐。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三鎮,11月1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通稱中政會)和中執會合開的中央政治會議通過決議遷移國民政府至武漢;12月7日,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在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至完成北遷武漢的此段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為聯席會議主席。 1927年2月21日,最后一次聯席會議結束,不久國民政府正式于武漢辦公,史稱武漢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仍以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決策機關,委員會成立之時共有汪兆銘、譚延闿、于右任、程潛、孫科、李宗仁、徐謙、宋子文、李濟深、朱培德、唐生智、馮玉祥、陳友仁、顧孟余、譚平山、蔣中正、柏文蔚、孔庚、鈕永建、王法勤、何應欽、宋慶齡、吳玉章、黃紹竑、彭澤民、經亨頤、楊樹莊與陳調元等委員28人,其中汪兆銘、譚延闿、孫科、徐謙與宋子文等五人為常務委員,不設主席。 總統(1948年) ![]() 1947年12月25日,中國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正式行憲,國民政府依《中華民國憲法》(通稱《憲法》)規定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總統一職取代國民政府主席為中華民國之國家元首,同時設中華民國副總統為備位元首,并置總統府為總統、副總統行使職權所需之機構。國民大會依《憲法》規定于1948年4月舉行首任總統及副總統選舉(總統及副總統分開選舉),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籍的蔣中正當選為總統(副總統為同黨籍的李宗仁)。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就任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