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老照片的朋友對赫達·莫里遜(Hedda Morrison)一定不陌生,她是一名德裔女攝影師,于1933年來到北京從事商業攝影。赫達在中國生活了近十三年,其間,她拿著相機走過北京、南京、承德、保定、正定、濟南、曲阜、威海等地方,拍攝了五千多張中國影像。 在翻閱海達的攝影集《美國中國照相片》時,小編驚喜地發現,她還曾到過張家口,并且也留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她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平門照片,尤為珍貴。 ![]() 大境門外 1940年,赫達站在大境門外,正在向一名男子介紹張家口的歷史。這名男子叫阿拉斯泰爾·莫里遜,是著名的《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喬治·莫里遜的二兒子。阿拉斯泰爾是一名英國外交官,此時他和赫達剛剛相識。后來經過六年的愛情長跑,他們于1946年結婚。 ![]() 大境門 不知為什么,在赫達的這組照片中,并沒有看到大境門的影像。這張照片是日本記者豐田在1940年2月拍攝的,和當時赫達在張家口的日期非常接近。 ![]() 赫達和友人 赫達和同行的友人在大境門外的合影,他們身后的長城宛如一條探頭吸水的巨龍,沿山脊陡然而下。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政府把張家口長城扒出一道口子,建起了大境門。 ![]() 張家口長城 這是1940年10月,侵華日軍攝影師吉田鏡頭里的張家口長城,和上一張赫達的照片角度近似,只是拍攝的位置更靠近山腳一些。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當地百姓居住的土房,房頂上已經長滿了青草。 ![]() 石堤之下 大境門外的當地百姓,一名男子扛著鐵鍬剛剛挖土歸來,他的兩個孩子則合力用籮筐搬運挖來的土。遠處是河灘邊上,有一些人或立或蹲正在交談。 ![]() 河灘上的人們 大境門外的這條溪水很清很淺,人們可以直接駕車或徒步涉水而過。在當時,這也成了大境門外一道獨特的風景。 ![]() 過河的馬車 附近的人們經常涉水而過,對河底的情況早已了如指掌。圖為載客馬車正在過河,車夫盤腿坐在車前趕著馬車,乘客們坐在車上欣賞水上風景,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 過河的人 在侵華日軍記者吉田1940年拍攝的照片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條溪流的影子。圖中有一輛載貨騾車和一名騎馬的商人正在通過河流。 ![]() 過河的豬 河對岸就是大境門外的集市,每天都聚集著很多賣菜的小販,一些黑豬已經習慣了每天涉水到市場上尋找爛菜葉吃。據老人們介紹說,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還能在大境門外看到這種景象。 ![]() 早點攤 大境門外一處集市的照片,左右是兩個小吃挑子,中間是擺著簸籮的饅頭攤。注意看畫面左側有一個戴日本軍帽的男子,上身著便衣,下面打著綁腿。當時張家口正在日本人的侵占之下,一群西方人的到來讓鬼子心神不寧,于是派出探子嚴密監視著赫達一行人的一舉一動。 ![]() 西式馬車 在大境門外眾多的馬車當中,赫達一行竟然發現有兩輛西式的四輪馬車,這讓他們頗感意外。因為當時張家口境內運營的馬車基本都是廂式的,畫面中的這種車輛很少能看到。 ![]() 雇傭馬車 一名同行的男子忙著給馬車拍照,赫達則和其他人商量著是否乘坐這兩輛馬車出游。在老家時,他們是經常乘坐這種車輛的,或許可以借此緩解一些鄉愁吧。 ![]() 乘車出行 幾人分乘兩輛馬車,向北進發。這是從張家口前往張北的道路,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打算參觀一下傳說中的平門。 ![]() 途中風景 這里距離他們的出發點很近,道路兩邊還有比較密集的建筑,高大的電線桿上樹立在路邊,電線縱橫交錯。在他們的前方,有兩名牽著毛驢的男子正在趕路。 ![]() 黃土大道 前往平門的道路是一條黃土大道,很平整也很寬。越往前走,路邊的建筑就越少了。 ![]() 到達平門 車夫高高地坐在前面趕著馬車,兩輛馬車一前一后地前行,在他們前方不遠處,有一座高大建筑,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地。 ![]() 平門 平門并不是一座古老的門樓,它始建于1933年,歷時一年完工。建造它的目的是打算在張家口北面筑造一道抵御日軍的防線,可惜最終沒有完工。 ![]() 平門的正面 赫達一行人在平門前下了馬車,準備登上門樓游覽。平門城樓建設得很快,但兩邊的城墻進展卻很緩慢,直到一九三六年夏,平門兩頭筑成的城墻還不足一千米。日本人侵占張家口時,平門基本還是一座孤零零的門樓。 ![]() 平門側影 這是1939年10月吉田拍攝的平門景象,一輛日本軍車正從平門下經過。解放后,隨著張家口和張北之間的車流量日漸增大,平門已經嚴重阻礙了交通,1967年夏天平門被拆除。 (更多張垣老照片,請看下方的《河北張家口老照片合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