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絕大多數健身房教練的專業知識水平很低。
我有個學員是體制內培訓師,他專門負責批量培訓教練。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說,98%的教練都不具備基本的運動專業知識(例如,連牽張反射是什么都不知道)。當時我還有些驚訝,現在看了題主的問題后,我更加確信了。
一、力量訓練后再拉伸本來就沒用(但與乳酸無關)
拉不拉伸是每個人的自由,甚至于別說拉伸,任何人就是不鍛煉/不上班/不吃飯不睡覺,我也管不著;但我寫這些文章,應該講的是科學,是普世價值。
就目前的科學知識來看,力量訓練后沒有拉伸的必要。
“肌肉緊張”本身就不是正規基礎科學教材中的概念。這個概念是捷克醫生楊達的個人觀點,后來主要被商業機構用于割韭菜(制造焦慮—販賣產品解決焦慮),但在任何一本基礎科學/醫學/生理類教材上都找不到這個概念。
更重要的是,這個概念有違基礎科學常識:從生理學上說,肌肉不可能自己緊張,肌肉必須在神經系統產生的動作電位刺激下收縮[1] [2] [3] [4] [5] [6] [7];只要主觀上不再用力,肌肉就不再收縮/緊張(除非抽筋,特殊情況不做討論)。
力量訓練本身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柔韌性。許多研究表明,不拉伸單純只做力量訓練,人類的柔韌性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會提高[8] [9] [10] [11];個別說力量訓練不能提高柔韌性的研究[12]被同行評審認為有較大的局限性[13];提出力量訓練對柔韌性效果不如拉伸的研究[14] [15]被指出有實驗缺陷,變量控制(動作范圍)有問題;只要動作范圍得到保證,力量訓練就能顯著提高柔韌性[16] [17]。
更重要的是,完整動作幅度的力量訓練就是更高強度的拉伸[18]。反過來,如果拉伸使用了更大的負荷,實質上也就成了力量訓練(的離心階段)[16]——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研究說拉伸能增肌,而有些說不能,因為負荷不同。
如果使用較大的負荷(1RM的65%)進行拉伸,柔韌性的提高效果最大化[19];如果在靜態拉伸中增加重量,就能更好的增加柔韌性[16];對老年人來說,力量訓練重量更大,柔韌性提升效果更好;停訓后力量訓練強度越高的老人柔韌性保存得越好[20]。
拉伸不促進肌肉恢復。雖然訓練后拉伸可以降低延遲酸疼[21] [22] [23],但是主流科學更傾向于認為這是拉伸降低了疼痛敏感度[24] [25] [26] [27] [28] [29] [30] [31];練后靜態拉伸對運動能力、肌肉圍度等指標要么沒有影響[32] [33] [34] [35] [36] [37] [38],要么效果不理想[39] [40] [41] [42] [43] [44]。
Grant等人2019年的研究顯示,在訓練后進行靜態拉伸,并沒有促進跳躍能力的恢復。訓練后,拉不拉伸跳躍能力無差異;
圖1
紅線是拉伸組,藍線是對照組,縱軸是跳躍高度
DIS等人報告[45],訓練后的各項恢復指標,包括最大收縮力量、跳躍高度、柔韌性、肌肉圍度等,在拉伸和不拉伸組之間沒有差異,得出訓練后進行拉伸并不促進身體恢復。
圖2
類似的證據,堆積如山:
- Boobpachat等人發現訓練后拉伸和不拉伸組之間的恢復指標沒有差異[46];
- ESP等人發現力竭訓練后靜態拉伸不能扭轉肌肉力量的顯著下降[47];
- Mika等人證實力竭訓練后靜態拉伸,肌電活動沒有增加[48];
- Rob等人證實在劇烈運動(爬樓梯)后拉伸并不促進肌肉恢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肌肉損傷的指標)并沒有得到改善[40];
- 一些拉伸減少訓練后的延遲酸疼的研究,結果參數之間相互矛盾,連這些研究者自己都主動提出該結論(拉伸減少訓練后延遲酸疼)的可靠性存疑[49];
- glynn等人甚至發現訓練后進行靜態拉伸不能減少疼痛發生[41];
- Wessel等人發現訓練前后分別進行拉伸也不能阻止延遲酸疼[42];
- Jar等人指出,單純依靠拉伸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恢復效果[50];
相應的內容,我很早前就寫過了。
力量訓練后需要拉伸嗎?(一)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8712983076635136/
訓練后需要拉伸嗎?(二)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8735239258014221/
訓練后需要拉伸嗎?(三)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8968818361238024/
有人問我實踐過沒,我感到好笑。我系統訓練了15年從未間斷(就算疫情封了健身房,家里也有杠鈴)。其中14年不拉伸,沒有任何問題。更有趣的是,我有1年專門進行拉伸,但是沒有感覺到任何用處、任何不同。
此外,跑馬拉松從不拉伸的網友,也大有人在,人家成績還可以。
圖3
所以,目前還沒有什么證據證明,力量訓練后有必要拉伸。
二、力量訓后乳酸消除只需要幾分鐘多點
眾所周知,力量訓練中大部分能量來自肌糖原(的能量為ATP充能),肌糖原是由幾百甚至幾千個葡萄糖分子組成的,糖原要先在相應酶的作用下,被拆解為葡萄糖。
然后,葡萄糖又在在酶的作用下轉丙酮酸(如下圖),這個過程(從葡萄糖到丙酮酸)就是糖酵解。而本問題中的乳酸,就是丙酮酸轉化來的。
丙酮酸接受一個氫(來自3-磷酸甘油醛),在乳酸酸脫氫酶的作用下,產生乳酸。
糖酵解
大家會發現,這條通路是可以不要氧氣的——也就是民間說的無氧代謝。因為在運動強度較高時,氧氣供應的速率是不足的,所以高強度運動都走這條路徑,于是乳酸水平升高[51] [52]。
但無氧代謝(糖酵解)有缺點,釋放的能量比較少(2個ATP)。其實丙酮酸轉化為乳酸后,還有更多的能量儲存其中,沒有被徹底釋放。
生命體都追求能量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當然要想辦法徹底釋放丙酮酸中的能量,所以演化出了另一種代謝方式:有氧氧化。
有氧/無氧
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可以不轉化為乳酸,而是在丙酮酸脫氫酶的作用下轉化為乙酰Coa,然后再進入著名的三羧酸循環(Tc循環),被徹底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這樣釋放的能量(能合成30-32個ATP)比糖酵解(能合成2個ATP)多得多,因此人類只在短時間(大強度/爆發力運動中)才主要使用無氧代謝,只要有條件,就走有氧途徑,所以一旦脫離劇烈運動,產生乳酸速率也就大幅度下降了。
之前高強度運動中產生的乳酸,要么被氧化,要么被轉化為其他能源物質[53] [54]。因為說到底乳酸只是個代謝中間產物,并不會長時間大量堆積在存在肌肉中,比如進行了30-60分鐘連續運動后,乳酸在1小時左右恢復到基線水平[55] [56] [57] [58]。
而力量訓練的乳酸積累更少一些、清除速度更快。有些研究發現劇烈的力量訓練后,乳酸的釋放在休息幾分鐘后下降為接近零[59] [60]。
三、拉伸不影響乳酸代謝
停止運動后,乳酸在肌肉內的濃度還很高,它們在一些轉運蛋白[61] [62]的幫助下被運載進入血液,到達其他器官和組織進行處理,比如腎臟[63] [64]。
之前堆積的乳酸,在停止運動后,要么被徹底氧化供能,要么被轉化為其他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丙氨酸)等。比如2分鐘極限自行車沖刺后,約有接近一半的乳酸被合成為糖原[65]。
總之,乳酸不會長期堆積。但不管乳酸走是哪一種途徑被代謝,都要先還原為丙酮酸。
圖6:乳酸的幾種常見去路
乳酸被還原為丙酮酸,靠乳酸脫氫酶[66]。這種酶,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和多種生物體中,而且在不同的物種之間,乳酸脫氫酶的結構高度相似、大同小異[66]。對人類來說,乳酸脫氫酶主要存在于腎臟,在心肌和肌細胞也有,所以腎臟是處理乳酸的主要器官之一。
順便說個題外話,考慮到轉運蛋白[61] [62](MCT1/4)和腎臟的乳酸脫氫酶[66]在處理乳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很有理由懷疑,人的乳酸閾(乳酸耐受)差距,就跟這些蛋白(MCT1/4、乳酸脫氫酶)(酶的本質也是蛋白質)的DNA表達水平有關系。
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天賦決定下限:同樣不運動的學生,同樣上體育課,有些人1000米2分40秒,有些人5分40秒——他們對乳酸的處理能力和耐受性可能有很大不同。
回到主題,我們前面已經把乳酸的代謝說的有一些框架了,現在大家猛然回頭,發現幾乎沒有任何生理學上的知識、證據表明拉伸跟這些酶有關、或者說有聯系。
有人可能會說,你不知道不代表沒有——誰主張舉證。
有人可能會說,你也沒有證明這些聯系不存在——證有不證無。
說到底,網絡上的意見分歧,大多數是腦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