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認真聽歌了? 不是把音樂當成學習時提神的bgm,也不是把耳機當成通勤路上與世隔絕的保護工具,而是認真只為聽一首歌而聽歌。 像是小時候那樣,塞上耳機,呆呆地抱著膝蓋望天,耳機中的故事就是全部世界;或是趁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拿木梳當麥克風,站在床上全情投入,開一場只有自己的小型演唱會。 當代年輕人對“爛大街”的神曲耳熟能詳,但收藏夾里的歌單很久沒變過;聽說過最炙手可熱的歌手名字,到了ktv卻唱不出他們某一首代表作。 腦海中不自覺蹦出的歌詞、那些能讓你跟著律動的音節,已經有多久沒更新過了? ![]() 點擊加載圖片 點開AppleMusic的流行歌曲熱門排行榜,很多人會驚訝于它的“復古”,滿屏都是濃濃的回憶。 如今的總榜TOP位置依舊被周杰倫霸占。 ![]() 點擊加載圖片 數據截取時間2022年11月13日 粵語流行榜單,陳奕迅還是最大贏家。 ![]() 點擊加載圖片 數據截取時間2022年11月13日 歌迷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大家的才是經典的”。 《我們的歌》、《時光音樂會》等大熱音樂節目,也都是以改變金曲、翻唱代表作為核心設立。 節目里每當經典的旋律響起,觀眾的反響都出奇熱烈。 胡夏和楊千嬅合唱《偏偏喜歡你》,娓娓道來飽滿深情。前奏一響,華麗的演播廳就被舊時的記憶填滿,空氣都帶著上世紀80年代的顆粒感。 ![]() 點擊加載圖片 許茹蕓在節目里重新演繹了已被眾多一線歌手翻唱過的《突然想愛你》,這首歌由她作詞作曲,發布在1996年。 聲音溫柔婉轉,也用當仁不讓的音樂實力證明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有道理的。 ![]() 點擊加載圖片 老歌“橫行”,是因為華語樂壇沒有新歌了嗎? 恰恰相反。 騰訊音樂2021年年度榜單中面向大眾的“由你榜”,通過統計全網聽歌用戶數據,從歌曲播放、收藏、下載、分享、數字專輯銷量等多維度的衡量得出,新歌熱度完勝老歌,但大部分是短視頻平臺的熱播曲目。 ![]() 點擊加載圖片 音樂博主范筒對這類網絡神曲做過總結分析。他發現,這類歌曲幾乎只用到了三種大眾接受度很高的和聲進行先后連接。 內容創作者們篩選了最容易讓人上頭的旋律,重復重復再重復,聽過兩三遍就很難控制自己不隨口哼出來。 只是歌詞簡單、和弦單調,注定它們很難被年輕人加入歌單,反復品味。 所以,雖然大制作的新歌沒斷過,優質的華語音樂人也沒停止耕耘,但能讓人耳朵一亮、又傳唱度高的作品越來越少。 新歌總讓人提不起興致,反而老歌卻越聽越有味道。 ![]() 點擊加載圖片 從音樂性的角度來講,一首歌是否好聽,取決于結構的精巧、旋律的舒適,以及歌詞與旋律調性的適配程度。 而普通人心中的“好聽”,除了需要歌曲具有音樂性,還需要歌曲承載一段感情、一段時光。 會“洗腦”的青春記憶 老一輩說老歌好聽,指的是喜歡紅歌的磅礴大氣,民族唱法的開闊暢快; 父母說老歌好聽,指的是鄧麗君那樣的娓娓道來,齊秦那樣的幽深婉轉; 年輕人說的老歌好聽,是周杰倫橫空出世的叛逆理想不滅,孫燕姿的靈動朝氣與心靈馬殺雞…… “老歌”并不相同,但老中青三代為何都愛說“老歌好聽”?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自傳體記憶”,指的是對個人復雜生活事件的混合記憶,與記憶的自我體驗緊密相聯。 而自傳體記憶中又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reminiscencebump”(回憶凸點),指的是40歲以上的人,比起其它時期,更傾向于回憶10-30歲期間的記憶。 在一個人的“回憶凸點”期間發布的音樂,人們對它的熟悉度與偏好評級也會更高。 一篇2020年發表在《Music&Science》的研究顯示,470名18~82歲的參與者,無論處于哪個年齡段,都對自己青春時期接觸到的音樂更敏感,這些音樂也與自傳式記憶聯結更強。 同時,年輕人對父母“回憶凸點”時期的音樂也表現出與其他年份強烈的敏感度。 ![]() 點擊加載圖片 由上至下,縱軸分別為:平均自傳式記憶顯著性、平均熟悉度、平均喜愛度 所謂“老歌好聽”,其實是因為它們占據了青春記憶,承載濃烈的情緒。 ![]() 點擊加載圖片 追不上的流行變化 能讓人念念不忘的老歌,一方面是因為情懷記憶,另一方面是它本身更符合我們的音樂審美。 2019年,有美國的學者針對Billboard榜單排名第一的歌曲,做了人們對流行歌曲記憶程度的研究。 研究顯示音樂市場的繁盛存在周期性,“神仙打架”的狀況不是一直有——每十年,當舊的音樂類型開始走下坡路,新的驚喜就在醞釀的路上。 ![]() 點擊加載圖片 歌曲標題的多樣性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數據越高,代表榜單首位歌曲數量越多,競爭越激烈,即音樂發展越“繁榮”。 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不過百年,一直在變得更加多元,流派更加細分。 歌曲越來越復雜,但人們對于歌曲的接受程度和適應能力,變化得并沒有那么快。 就像爸媽喜歡鄧麗君,卻難以接受周杰倫的歌;90后更愛循環許嵩的歌,而非blackpink。 “等一首歌”的時代不再 技術層面上,從上世紀20年代起,流行音樂的興起就與廣播媒介的發展息息相關。 當時,想要滿足“聽”的需求,廣播是近乎完美也是唯一的方式。 對好聽的歌觀眾反響強烈,DJ會經常重播,但要是想在收音機里聽到某首特定的歌,要么靠運氣,要么聯系電臺點播。 為了幾分鐘的快樂,需要付出成倍的等待時間。 后來電視出現,歌手們的MTV也成了評價歌曲的新重要指標。比起曾經單純對作品的關注,歌手本人的風格也會影響人們對歌曲的判斷。 ![]() 點擊加載圖片 在還沒有點播功能的年代,綜藝節目和跨年晚會上都要守著節目單,等自己喜歡的歌手出現。 費翔在1987年在春晚上唱跳演繹《冬天里的一把火》,就是帶來全新視聽體驗的經典之一。 ![]() 點擊加載圖片 到如今,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的音樂產業,在繁雜數據維度吸總結出的流行趨勢影響創作者的判斷,創作者也在無形塑造聽眾審美偏好。 “算法”基于既定的規律進行推薦,讓聽眾走進自己的“審美繭房”。 聽歌這件事,慢慢被塑造得沒那么簡單。 被概念包裝,被數據評鑒,被安排在電視劇和綜藝里才更可能殺出重圍登上榜單,高潮部分計算著秒數制作以迎合短視頻的傳播規律…… 聽眾被動接受什么是“流行”,音樂帶來的情感共鳴變成了對注意力的爭奪。 人們獲取情感共鳴的渠道越來越多,分給音樂的認知資源和耐心都被擠壓得更少。 對新歌的期待,也很難會與以前一樣強烈。 ![]() 點擊加載圖片 比起新歌,老歌的武器在于回憶加持。 除了技術發展和審美變化,當我們說起“老歌好聽”時,其實是在強調,過去時光中那些美好瞬間對自己的重要性。 而此時技術與情懷兼具的新歌,在多年以后,也會變成這一代人的“舊望”。 聽新歌還是聽老歌,不存在鄙視鏈。 就像大張偉說的,聽歌這件事或許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小時候聽歌,是別人推薦聽什么,就不聽什么; 青春期了,是家長不讓聽什么,偏要聽什么; 人到中年,還有心情能聽什么,就去聽點什么; 終于到老了,自己想聽什么,就聽什么。 選擇浸在過去的回憶里,或是永遠探索新鮮體驗,只要能讓人開心,那段旋律就都是無價的寶貝。 戴上耳機,偷偷在腦袋里放的快樂煙花,它應該迸發出怎樣的形狀顏色,自己說了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