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在《研究生院力不從心,是時候建博士生院了》一文中,我首次提出了在我國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建立博士生院的主張。該文在高校內外引起了一定反響,贊同者有之,自然也有質疑與反對的聲音。 本文中,我將再談這一話題,同時回答一些質疑者的疑問,借此進一步闡述提出這一主張的理由。 前提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博士生院》一文所提出的建立博士生院是有前提條件的,即要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建立。在目前看來,博士生院的建立并非適用于所有具有博士點單位的高校。 所謂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主要指學科門類比較齊全、辦學規模宏大、科研實力強勁,且把研究放在與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是放在首位,致力于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在校研究生數量多于本科生數量的綜合實力強大的高等學府。 我國目前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大部分都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它們擁有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生招生人數,占據了我國博士人才培養的大半江山。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擁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不過56所。 作為一個行政機構,研究生院管理著所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除了數目龐大的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外,它們還要管理同樣數目龐大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與博士研究生導師。但事實上,所有高校的研究生院管理人員數量都是極其有限的。 以我國研究生院規模最大的兩所頂尖高校——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為例。根據北大研究生院官網公布的數據,該校在校研究生30000余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碩士研究生17000余人,但其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員包括院領導在內僅40余人。清華的研究生院規模要大一些,在校碩士生21000余人、博士生19000余人,但若僅計算工作人員,大概在60~80人之間。 這應該算是國內最大規模的研究生院了。即便如此,也不難看出,要想管好如此巨大的研究生及其導師群體絕非易事。 因此,在這些旗艦大學中建立博士生院應是順理成章的事。在這樣的“巨無霸”大學中也應逐步建立本科生、碩士生與博士生的三級人才培養模式。 而建立博士生院的目的就是要將博士生從過去統一的“研究生培養”中剝離出來,建立規范、有效的博士生人才培養體系,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 研究生是研究生,博士生是博士生有人在質疑博士生院建立的必要性時提出:難道博士生不是研究生?難道現有的研究生院不能管理博士生?這種疑問看似有理,因為就“研究生”這個名稱而言,當然包括了“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但若固定地看待“研究生”這個名稱,則與現實有些脫節;固守這樣的觀念,則已經落后于時代了。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研究生就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是博士生。比如,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人說“我研究生畢業”時,絕不會有人聯想其說法背后還有“博士畢業”的可能性;而一位博士畢業生在說明其學歷背景時,很少會有人說“我研究生畢業”,而是會說“我博士畢業”。 這樣的名稱區別雖然是小事,但反映了人們對此的認知,即隨著博士生群體的擴大,研究生與博士生之間的區分度越來越大。因此,以“研究生院難道不管博士生”為理由質疑建立博士生院,其觀念有些陳舊,且脫離現實。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名稱并非關鍵,但“研究生院”所管轄群體數量的巨大變化,卻是現代高教管理所不能忽視的。在《博士生院》中,我提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博士生數量巨大。不能忽略的是,它們的在校碩士生人數更多。其他高校也是如此。 比如,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浙江大學的本科生為29286人、碩士生為25304人、博士生為15362人。學校規模相對較小的南京大學,其2022年最新數據顯示,本科生為13350人、碩士生為17201人、博士生為8385人。 相比之下,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學校規模更小一些,且以人文社科為主,但即便如此,據2022年最新數據,全日制本科生11705人、碩士生11326人、博士生4775人。可見,當下我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碩士生在校生數量,基本上都超過1萬人。 有人可能會說,研究生教育與管理還有學院在負責。這話沒錯,但學院只是基層管理部門,對于研究生教育具有指導性與決定性的政策與管理工作全部來自研究生院。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院要管理好超過萬人的碩士研究生都絕非易事。 更何況,現在諸多“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博士生規模都在急劇增加。中山大學目前在校碩士生超過17000人、在校博士生達9000余人;武漢大學在校碩士生超過20000人、在校博士生為8600余人;天津大學在校碩士生超過13000人、在校博士生為5000余人……研究生院在管理超過萬人的碩士研究生的同時,還要管理超過5000人的博士研究生,往往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重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正如前文所說,提出建立博士生院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一個機構,為一些人安排工作崗位,而是要把博士生教育從目前“三不靠”的尷尬位置上解脫出來。 所謂“三不靠”,分別指的是研究生院、學院與導師。目前的研究生院建制常常無暇顧及或很難管理好博士生教育;而學院的管理根本起不到關鍵性和決定性作用;單純依靠導師(包括導師組)管理博士生,又容易因為導師各異而無法保證博士生的高水平培養。 博士生院將統轄并直接管理各招生學院,指導博士生教育。專人專責,博士生院一定能在博士生的高水平培養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更重要的是,博士生院的建立將會為博士生提供更富有活力的研究環境,也會讓博士生對于所在高校具有更大的認同感。與本科生和碩士生相比,目前博士生對所在高校的認同感大概是最低的。這與他們無專設機構加以教育與管理有很大關系。 但事實上,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大都具有優良的學術環境、頂尖的學科、出色的平臺、豐富的資源與先進的設施,當然還有各種寶貴的機遇。若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通過博士生院的方式惠及博士生,全力以赴地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相信這對學校和博士生來說,都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為何博士生院在英高校已成常設機構在《博士生院》一文中,我介紹了國外設立博士生院的經驗,特別提到了英國高校在這方面的歷史與現狀。事實上,博士生院已經成為英國高校的一個常設機構。除了上次介紹的愛丁堡大學、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艾克斯特大學外,還包括奧斯特大學、薩里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等。 此外,很多英國著名的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如紐卡斯爾大學、拉夫堡大學、普利茅斯大學等也都設置了博士生院。 在我看來,博士生院之所以在英國高校已蔚然成風,主要源于其高等教育在如下三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首先,人員數量增大。全球的博士生規模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現在的博士生人數與任何學校各自歷史上的人數相比,都有很大增長;而數量的增加也需要人才培養走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其次,培養方式變革。博士生培養已經從過去以導師為主、課題帶動的自覺式培養模式,進入整體提高博士生水平的平臺階段。現在,再依靠導師為博士生提供成長平臺已經顯得極其有限了,而時代已經到了需要高校為博士生提供更多發展機遇與成長平臺的時候。 再次,社會需求提高。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終端階段,無論國家需求還是社會發展需要,都對博士生教育,特別是創新性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博士生院的建立正是對這種需求的一種積極回應。 我注意到,英國上述已經設立了博士生院的高校中,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人數遠低于我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生人數,有些高校甚至只有上百名博士生,但它們依舊設立了博士生院。 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稱,到2025年,我國將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進一步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我以為,為了更好地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了在科技創新體制與高校“雙一流”建設中承擔更大的使命與職責,也為了讓博士生教育真正成為創新人才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階段,我國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應該逐步建立博士生院。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我國高等外語教育體系的改革與重構研究”〈項目批準號:21AYY016〉階段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