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肩胛骨骨折手術的解剖學基礎: 1.重建肩胛骨解剖結構,以使各肩袖肌保持在相對于Blick曲線的正常張力來改善患者生物力學功能以及盂肱關節的穩定性。 2.共有18塊肌肉起止,或通過肩胛骨,它們附著部位隆起的骨皮質給螺釘提供了良好的把持。 3.肩胛骨邊緣和關節盂頸部骨質厚且夠堅強,內固定常置于此。 4.肩胛上神經必須保護,且避免牽拉,以免造成肩袖肌無力。肩胛骨外側緣豐富的血管網保證了血供,故很少發生骨不愈合。 二, 改良Judet入路 患者取側臥位,沿肩胛岡及肩胛骨內側緣切開,形似飛鏢故又稱為“飛鏢”切口。切皮前局部注射0.5%布比卡因和腎上腺素可減少皮膚出血。 如圖4-5,將全厚皮瓣整個掀起,于三角肌與岡下肌之間切開淺筋膜,將三角肌后束自內向外側從岡下肌表面分離,并將之從肩胛岡起點游離如圖4-7,向上掀起該肌肉。暴露岡下肌與小圓肌,通過該肌間隙可充分暴露肩胛骨外側緣骨折如圖4-9。如果需要暴露關節內骨折塊,可通過該肌間隙縱行延長切口切開后方關節囊。若要進行肩胛骨內側骨塊的顯露,可適當游離岡下肌,做內側的有限開窗。如果是2周以上的骨折,需要標準的Judet入路,將岡下肌整個連帶血管神經束掀起,來清理并復位骨折塊。 三, 微創改良Judet入路 此入路應用于骨折線累計肩胛骨外側緣及肩胛岡,而未累計內側部。如圖4-11 該切口類似于標準Jedut,但只有其1/2-1/3,能夠充分暴露肩峰,肩胛岡外側部,肩胛盂,肩胛頸部。如圖4-13是標準切口與微創改良切口比較。微創切口減小了軟組織損傷,并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 如圖4-16中,白色五角星標記的是掀起的三角肌后束,綠線為岡下肌與小圓肌間隙。此入路可固定肩峰,肩胛骨外側緣等部的骨折,如圖4-17. 四,肩胛骨頸及體部骨折的微創入路 此類型骨折線貫穿肩胛骨內外側緣如下圖4-18,此時仍采取側臥位,上肢外展90°。 如圖4-20,分別在內外側各做約6cm直切口,此類切口時需要兩名助手。外側切口時應小心牽開岡下肌以免損傷肩胛上神經,必要時電凝旋肩胛動脈。內側切口下將岡下肌起點部游離,以暴露骨折端。此入路可做下圖4-21內固定。微創切口術后效果圖如4-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