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林忠玲:為教師的幸福擺渡——通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

     大奔h1wmjlcm1r 2022-11-20 發布于江西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存在

    為教師的幸福擺渡!

    來源|大廈書系

    在一個衣食無憂的時代,很多教師卻沒有幸福感,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教師來說,更多注重“生存”問題,忽視“存在”問題。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即“存在者”對“存在”的遺忘。“生存”問題關涉生命外在的物質和名利,“存在”問題關涉生命內在的意義和價值。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這樣的低級需要就是“生存”問題,而自我實現這樣的高級需要是“存在”問題。

    我們常常關注的是減輕負擔、增加待遇、提高地位、專業發展等這樣的“生存”問題,而很少認真思考“成為一名教師意味著什么”“如何在教育職業中體會意義”“此生之意義是什么”這類“存在”問題。

    “生存”問題當然也關涉“存在”問題,“生存”問題是“存在”問題的基礎或前提,如果連基本的“生存”問題也解決不了,談何“存在”問題?但滿足了“生存”問題并不代表自動解決“存在”問題。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對“存在”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會作用于“生存”問題。與古代的人相比,當代人面臨的普遍困境已經不是溫飽問題,而是由“存在”問題引發的孤獨、無聊、空虛和無意義感。

    教師如何通往幸福之路呢?

    【大廈書系】11月17日(周四)晚19:30,邀請到了林忠玲(新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原副局長)、新教育旺蒼實驗區向榮貴(曾任四川省旺蒼縣教育局局長、現任旺蒼中學黨委書記)、王榮平(浙江省杭州市景成實驗學校教師)兩位教師代表來分享新教育網絡學習中心執行院長郝曉東《教師成長力》一書的閱讀感悟。

    掃碼觀看直播


    為教師的幸福擺渡

    ——《教師成長力》讀后有感
    原創|林忠玲 
    來源|靜夜思享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應該是所有教育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國”。這條通往“理想國”的路,走起來并不輕松,甚至荊棘遍布,特別需要穿越的欲望、膽識、智慧和堅守。有的人還沒起步,便躺在起點指責、抱怨,無法逃脫被粗俗、淺薄吞噬的厄運;有的人淺嘗輒止,憑著經驗找到了一點門道,便刀槍入庫,如同錯把“小雷音寺”當作“靈山圣地”一般;還有的人執念奔赴,且行且歌,憑著信仰之光,完成了對自我靈魂的擺渡。

    隨著越來越多教師個體生命的覺醒,追求“幸福完整”的人越來越多。也許有人會問,通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有沒有一條捷徑?如果你讀了郝曉東先生的新作《教師成長力》之后,就會發現:捷徑沒有,但路徑可以有。

    朱永新:彰顯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實驗理論及教師成長之道


    這么多年來,不少組織和有識之士都在試圖對教師專業成長開出靈丹妙藥,諸如形形色色的名特優教師“打造”工程,表面看甚是熱鬧,但往往事與愿違。有人說,如果你手上拿的地圖是錯的,要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能找到哪個地方,取決于別人想在這個地圖上印些什么。

    新教育實驗作為一項公益性質的民間改革實驗,一直把教師發展作為起點,在融合了國際上學術模式、反思模式和生態模式三種主流教師成長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新教育特質的“職業認同 '三專’發展”的教師成長理論模型。崇尚行動哲學的新教育人,自完成理論模型建構后,一直在以生命敘事等方式為這套理論體系提供例證。

    在我看來,《教師成長力》這本書,對新教育教師發展理論模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解釋力。這種解釋力,源自于這樣三個方面:

    其一,作者的特殊經歷,驗證了正念的奇跡。

    如果把朝向新教育的路看作是一條朝圣之路的話,郝曉東的追尋之旅,可謂阡陌縱橫,柳暗花明。他有過就讀“四流師范”時的不甘,有過入職民辦高中時的蠻干,有過執教師范院校時萌動,有過相遇新網師后的覺醒。特別是近幾年,擔綱新網師執行院長、辭職攻讀朱永新教授的博士之后,他的新教育之旅進入了“加速跑”階段。

    如果郝曉東沒有經歷過從新教育的迷茫者、旁觀者、欣賞者,到追隨者、皈依者的涅槃過程,他對教師成長力的解釋與建構有多大信度,真的很難說。正因為該踩的坑他都踩過,該到達的頂峰他都觸摸過,所以當他回過身來,像鄰家大哥那樣,講述“從教這條的路該怎么走”的時候,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真實與真誠。

    這一路走來,他離新教育越來越近,離教育的原點越來越近,也由此積攢了洞見教師生存“眾生相”、言說教師專業發展力的資本。有時,一個人的經歷就是一部教科書。他的特殊經歷啟示我們,在教師成長的路上,只要上路就一定會遇到慶典。

    郝曉東: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我的校園求學與職業嬗變之旅


    其二,作者的背后團隊,提供了豐富的樣本。

    在醫學界,一種新藥或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必須經過大量的臨床試驗。同樣,新教育關于教師發展理論模型的有效性、廣譜性,也需要一個較大的樣本來驗證。
    這本書中,“新網師”是一個絕對的高頻詞,郝曉東先生在論及教師成長的各種操作時,都在試圖用親身經歷和“新網師”來說事兒。其實,所謂的“新網師”,就是新教育用以“臨床試驗”的云上教師發展學校。這所學校開張十多年來,以被業內稱為“吉祥三寶”的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的方式,在4萬多名教師身上進行了試驗,留下了令人信服的實驗數據和生動案例。二十年多年來,新教育之所以能發展成近200個縣市級實驗區、8300多所實驗校、840多萬師生參與的燎原之勢,“新網師”發揮了探路先鋒的作用。

    去年,我有幸被“新網師”管理團隊邀請入群,成為了這個組織的一個觀察員。我仔細打量后發現,“新網師”是純粹的,秉持公益精神,不求任何回報,是一個匯聚教育理想主義者的部落;“新網師”是專業的,讀專業書籍、寫專業反思、交專業之友,是一片屏蔽了非專業聒躁的凈地;“新網師”又是嚴苛的,任務發布、學習打卡、作業提交,對葉公好龍者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倒逼著每個成員日日精進,是一方賦能學員自我雕琢的道場。

    “新網師”這個充滿活力群體的存在,成了新教育教師成長理論最生動的解釋,也賦予了作者著述本書足夠的底氣。

    郝曉東:自我進階的有效途徑,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網絡寫作,新網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其三,作者的精神導師,錨定了純正的譜系。

    最近,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先生榮獲了全球“一丹教育發展獎”,并將3000萬港幣的獎金全部捐給了蘇州大學和新教育事業,由此可見新教育實驗的世界影響力和他本人的赤子之心。一丹教育發展獎評審小組主席這樣說:“新教育實驗鼓勵以全方位學習帶來個人成長,為此,培養教師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溝通能力至關重要。”

    常言道跟對人才能走對路,與誰為伍你就會成為誰。2020年,郝曉東成為了朱永新先生的博士。他在步入不惑之年后,離開高校教書的舒適區讀博,真正的動因是什么?我揣測,是理想的力量,是靈魂的感召,是志在像導師那樣為中國教育改革立德立功立言的宏愿。

    師從朱永新先生,就意味著不只是成為新教育的擁躉,而是追隨著導師的步伐,發展新教育、豐富新教育、創造新教育。我們欣喜地看到,被列為“新教育實驗文叢”《教師成長力》一書,是完全帶著新教育純正基因生長出來的教師發展圖譜,沿襲了新教育少講高深理論,多談行走路徑的寫作風格。據說,不少的讀者都說,這是一本關于教師發展方法論的著述,說得明白,讀得進去,也用得起來。
    《教師成長力》一書,到底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哪些路徑選擇?讀一讀,你會獲得一種被“點化”的感覺。

    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對于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

    路徑之一:

    認知躍升,換一種方式活下去


    “你想獲得某樣東西,就讓自己配得上它。”——查理·芒格

    朱永新先生說:“站在講臺的那個人決定著教育的基本品質。”在這個充滿變化時代,教師變,學生才會變,學校才會變,教育才會變。這是站在教育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強調教師成長的重要。如果我們把視線聚焦到教師個體身上,也不難發現個人的成長與人生幸福息息相關。

    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奔著幸福而來,教師也不例外。一個普遍的事實:超過七成教師并沒有感受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為什么一方面“圍城”外那么多人想擠進來從教,引發了“教師熱”,另一方面身處“圍城”內的眾多教師因倦怠而痛苦、麻木?

    正如作者所洞見的那樣,當下教師隊伍中,不乏佛系、躺平、擺爛的,不乏停留在經驗層面拿著“舊船票”想登“新客船”的,也不乏有發展愿望但被瑣碎事務糾纏得抽不開身的。究其原因,客觀上師范院校“出品”粗糙、教師資格證制度門檻過低、非教育力量蠻橫打擾等外部因素值得檢討;但主觀上教師個人對職業認知模糊、內驅不足、定力不夠等內在因素也難辭其咎。

    在個人幸福與個人成長之間,存在著這樣一個傳導關系:不成長會導致不專業,不專業會導致沒有尊嚴,沒有尊嚴會導致沒有幸福。由此可見,要想獲得幸福,先捫心自問:我成長了嗎?

    談起認知與行為的關系,我不禁想到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再大的餅也大不過攤它的鍋。這里的鍋相當于認知,而餅相當于行動。一個人所有的行動都離不開他的認知,正如作者所言,認知決定職業境界。

    那么,教師應該當持有什么的“鍋”,才能攤出那張屬于自己幸福的“餅”?我在這本書的字里行間,找到了三對概念,若是加以厘清,興許能夠幫助我們破解迷思。
    一是知識與認知。在作者看來,觀念的貧窮比物質的貧窮更隱蔽;在低認知層次,即使你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復;每過5~7年,要超越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認知方式、思維格局和社會圏層。擁有了知識并不意味著就獲得了認知。

    在農耕文明、工業文明時代,一個教師可能會因為擁有知識而受到學生的膜拜,進而獲得滿足感、幸福感。當人類開始跨入信息文明、智能文明的門檻后,口耳相傳的知識獲取模式被打破了。如果哪個教師還在一門心思販賣知識,試圖以一桶水帶給學生一杯水,忽視活潑潑的人的成長,那么必然要品嘗跌落神壇的痛苦。

    認識到人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每一個學生都是重要人物、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認識到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才是最有意思 、有意義、有可能的學習;認識到教師角色需要從知識統御者,轉變為學習教練……也許不斷進行這樣的認知升級,成長才有可能。

    二是生存與存在。獲得了從教資格,算是在這個行當里生存下來了,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僅僅滿足于生存的教師,幸福指數似乎并不高,常常會被無意義的忙碌、無名的煩躁無聊和精神的空虛等困擾著。越是在生存線上掙扎的老師,越是無法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

    作者引用尼采的話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表面上輕松舒適的教育生活,可以帶來一時的偷安,但無法達成持續幸福、蓬勃豐盈的人生。我以為,幸福是人存在的本質。教師存在的本質,是讓學生幸福、讓自己幸福,即作者所推崇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兒童幸福與學校教育》一書認為,所謂幸福就是在充實、有意義、有道德和成功的體驗中,實現生命的繁榮興旺。《持續的幸福》一書認為,所謂幸福就是積極的情緒、專注地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明確的意義和目的以及成就感。這些關于幸福的沉思啟示我們,為溫飽而生存的教育生活終究讓人倦怠,為意義而存在的教育生活會帶來澎湃的福流。

    三是專業與業余。談到專業,人們總喜歡把教師與醫生放在一起做比較,結論是醫生比教師更專業。事實也是如此。醫生的處方、病歷格式內容都有國家明文規定,而教師的教案、作業可以隨心所欲;醫生以能醫治好疑難雜癥為榮,而不少教師總在想方設法把差一點學生踢出自己的教室;醫生開出的藥方很少被人質疑,老師布置的作業家長可以說三道四;醫生退休后仍然可以成為香餑餑,教師退休后職業生涯基本終結……

    說到專業與業余的區別,本書作者提及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比喻:老農民也能種好莊稼,袁隆平種的莊稼收成也不一定都好,但農民是業余的,袁隆平是專業的。專業與業余的本質區別是,業余靠的經驗,專業憑的是流程與規范。能不能把一件事情背后隱藏著的道理講清楚,是專業與業余的分水嶺。

    對一個教師來說經驗固然重要,它可以助其形成嫻熟的技藝。但是如果年復一年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以為靠早年打拼累積的經驗,就可以一往無前,這與在磨坊里蒙著眼睛拉磨的驢沒有多少差別。局限的經驗,在以分數為評價標準的教育場景中可以風光一時,而只是憑著經驗想駕馭素養導向的新課堂難免不會捉襟見肘。我以為,局限的經驗在新的教育語境里救不了你的場,經典興許可以。

    朱永新先生認為教師職業大致有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僅僅把教師當作是職業,可能不一定被學生瞧得起;把教師當作事業,至少可以讓自己心安;若是把教師當作志業,就可以到達第三、四兩種境界。

    在我看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種超越物質滿足、追求精神愉悅的生命體驗,它需要教師通過閱讀、寫作、反思等,不斷累積獲取幸福的能力,也就是要換一種活法。

    近年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推出了名目繁多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試圖以外部的力量加持教師成長。然而,由于不少培訓理論與現實脫節,往往事與愿違,一些培訓淪落成了教師的累贅。新教育認為,參加有效培訓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放棄“自我培訓”,只要埋頭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同樣可以開出屬于自己的花。

    本書作者以新教育教師發展理論作為底層邏輯,從認知、閱讀、寫作、反思、管理、榜樣六個維度,對新教育“三專模式”做了個性化的解構,為一線教師掘開了從平庸走向卓越的可行路徑。這六個方面,既可以相互連通、互為因果,又可以獨自精進、抵達遠方。

    成長,就是不斷打破認知——人越活越有價值的三種能力

    圖片

    路徑之二:

    啃讀經典,站大師的肩膀上前行


    “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

    在“閱讀滋養生命靈氣”板塊,作者或明或暗地告訴我們為何讀、讀什么、何時讀、如何讀、誰來陪等關于教師閱讀的基本問題。引領教師專業閱讀,如同讓他們和書談一場戀愛,至少需要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彼此遇見(有書),二是留出時間(有時),三是經常互動(有活動),四是懂得欣賞(有涌現)。

    作者認為,閱讀是滋潤教師生活的營養劑,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助推劑。是的,教師所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隨著歲月化作精神的血液和骨骼,成為墊在腳下看見更遼闊世界的基石。我一直認為,很多職業都可以找個理由不讀書,唯獨教師不可以,因為你不豐富知識背景、更新認知結構,就無法面對不斷成長的生命。持續閱讀,會讓自己的認知結構向著四面八方延展。比如看到“外祖母”這個詞,不讀書者只能想到自己的祖母,而讀過很多書的人,會形成一個由眾多外祖母的信息構成的宏大背景墻。

    讀“根本書籍”,是作者關于讀什么的一個執念,他認為有限的生命應該“浪費”在接觸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上。讀書如同看風景,走不尋常的路,才能領略絕美的風光。止庵先生曾說:“讀不好的書,就如同去了一趟垃圾場,還錯以為去旅游了一趟。”市面上各種各樣的書,其實都是“根本書籍”上長出來的枝葉。“根本書籍”的魅力在于,讀一本可以為通一類提供拎得起來的“綱”。

    在這本書中,作者還為我們呈現了他生命中的“根本書籍”清單:《人間詞話》《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蘇菲的世界》《給教師的建議》《高效能人士的7個優秀習慣》《兒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人類學》《新教育年度主報告》《批判性思維工具》。

    不得不承認,“根本書籍”都不太好親近,容易讓一些人產生讀不懂、讀了沒什么用的錯覺。郝曉東先生和他帶領的新網團隊創造了“啃讀”策略,提倡如啃硬饅頭一樣一點一點啃,“向既有的理解力挑戰”。由“啃讀”這個頗有畫面感的詞,我們可以想象專業閱讀并不輕松,需要像作者和新網師學員那樣,有啃的動機、啃的毅力和啃進去的消化力。

    指責抱怨教師不讀書,以行政手段形式主義推動讀書,是不少教育管理者對待教師閱讀慣常的運作方式。如果推動教師閱讀的方法不當,容易滋生應付、厭倦甚至抵觸的現象。作者認為組建讀書會、閱讀共同體,可以解決“孤讀”的問題;站在專業視角,選好共讀的書目,可以解決書的營養不充分的問題;讓每個人都能在閱讀過程中發言,邀請專家入圈點撥,可以解決不融入不投入的問題;制造閱讀成果“高峰涌現”時刻,讓教師分享到閱讀帶來的紅利,可以解決無用論的問題。

    讀了再說,讀到為好,讀破為本。啃讀經典,是一條追尋高尚靈魂的路,這條路上不會擁擠,誰能一條道走到底,誰就能獲得“俯視”的能力。

    新教育推薦的九大書目——全民閱讀造就中國人

    圖片

    路徑之三:

    以筆為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福拜樓

    本書作者和一批新網師優秀學員成長的經歷說明了一個問題:專業寫作是“卓越教師”與“平庸教師”的分水嶺,名教師都是“寫”出來的。當然,如果不想成名成家,寫作也并不是教育生活的必需品。

    在作者看來,寫作是提升心智的重要途徑,是深度學習的強有力的工具,是塑造品牌的重要能力。對每個生命來說,喜歡寫作的最大幸福在于,無論時光怎樣走遠,他都能夠讓往事在文字中永存,讓生命在詞語中重現。寫作,會把模糊變成清晰、零碎變成完整、零亂變成條理。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為什么新教育特別提倡教師要拿起寫作這個工具?

    其一,教師身份角色的特殊性。教師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實踐者,也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寫作是教育研究的應然姿態,可以說無寫作不研究。提筆而寫,其實一個教師是在尋找丟失的身份認同。從來都不寫作的教師,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教師。

    其二,教師生存狀態的特殊性。“學校—家庭—學校”“上課—改作業—上課”,很多老師都生活在單一、單調的圈子里,容易滑向倦怠。而寫作能幫助教師捕捉到鮮活的教育細節,透過現象看到教育的本質,尋找到有意義的教育國度。不斷地寫作,是對靈魂的不斷重組,是教師向教育世界進行抒情和對話的極好通途。

    其三,教師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醫生和教師都是直面生命的職業,二者的區別在于醫生重在挽留生命遠去,教師重在助力生命成長。陪伴正在成長中的生命,特別需要智慧與愛。能夠承載智慧與愛的最好方式,當然是包括寫作在內的表達。為兒童生活“立此存照”,能夠幫助教師完成從“經師”向“人師”的嬗變。非常贊同作者關于寫文章就像生孩子的比喻。這說明孕育的過程異常痛苦,而當孩子出生后,就覺得怎么看都是自家的孩子漂亮。在作者看來,讀寫是共生的,寫不出來就是讀得不夠、沒能讀懂;寫作是對一個人思維模式的體檢,寫不清晰就是思維不清晰,寫得缺乏邏輯就是思維缺乏邏輯,寫得不條理就是思維不條理。有時,我們要讀懂一個人,就去讀他的文字,文字會泄露他的認知和思維的底牌。在寫什么的問題上,作者強調理解與反思,反對表現主義;強調客觀呈現,反對追求修辭。他認為隨筆、感悟和文學性作品的寫作,是不專業的表現。當然,對于已經步入寫作之路的教師,可以提出“專業性”的要求,而對于尚在門外徘徊的教師,不妨別急于強調“專業性”,不然會把他們嚇跑。王棟生說,哪怕寫菜譜,也能寫出名氣。

    新教育年度主報告對教師寫作明確了四條原則,即:強調理解與反思,通過“閱讀理解—教育實踐—寫作反思”提升“專業性”;強調與實踐相關聯,將寫作與實踐始終編織在一起,彼此促進;強調真實而個性化的呈現,避免千人一面,注重“個性化”;強調教育教學案例研究,為所有教師處理教育問題提供可供參照的珍貴資源。用追馬的時間來種草。作者本人在堅持長期寫作并獲得了“額外獎賞”后,用如此富有哲思的句子啟示我們:如果把作品比作水果,希望收獲甜美的水果,不要一心想著水果,而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培植果樹,果樹繁盛,自然會生長出甜美的水果。

    朱永新:新教育寫作的實踐探索

    圖片

    路徑之四:

    專業交往,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


    “相聚一堂是開端,共同前進是過程,并肩戰斗是成功。” ——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

    人的幸福一般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二是來自人際關系的滿足,三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滿足。一個人如果在社會關系網絡中,受到尊重、受到信任,成為大家歡迎的“人緣兒”,就會感覺很幸福。盡管我們不太提倡教師去做一個社會活動家,但也不提倡封閉自己、孤芳自賞,而應該以幫助自己打開專業視野為目的,時而“積極孤獨”,時而“積極融入”,在張弛有度中保持與外部世界的連接。一滴水怎樣才不會干涸?融入大海。同樣,人的思想要想不枯竭,就得融入智慧的海洋。

    本書的作者沒有用專門篇章對專業交往進行闡釋,但還是能夠在字里行間找到其對專業交往所秉持的態度。

    第一,專業交往,借助專業對話實現。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永恒展開的對話。海德格爾說,對話和由對話所導致的聯系,支撐著我們的存在。對話與教育有著天然的水乳交融,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須臾不能離開對話,甚至有人提出教育即對話。日本著名學者佐藤學先生說,學習就是對話的實踐。

    郝曉東先生認為,人僅僅依靠自己的認知很難突破原有經驗的束縛,這就需要與文本對話、與他人對話以及與世界對話,從而多元思考 、反思經驗、擴大視野、升級認知。他認為,教師讀書會、新網師、反思式校本研修活動這樣的共同體,就是提供專業對話的極好通道。

    所謂專業對話,就是指馬丁布伯在對話分類中提出的“真實對話”和“技術性對話”,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溝通與交流,在相互理解、相互砥礪、相互溫暖過程中,締結彼此成全的交往關系。而“裝扮成對話的獨白”,只是善于表達者在重復自己己知的東西,并不能碰撞、孵化出新的思想。

    本書作者梳理的辦好讀書會十個要素,就是關于讀書場景中專業對話的理想架構 。這十個要素是:校長支持是前提;學術主持是核心;場地、時間和設備是保障;規則要明晰;現場朗讀非常重要;人數要適中;整理文字實錄;活動和慶典是點綴;讀寫結合是要點;文化是靈魂。

    第二,專業交往,找到尺碼相同的同伴。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居。結交會喝酒的,他總想讓你喝醉;結交會打牌的,他總想拉你入局;結交會讀書的,他總想勸你看書。看一個人的為人德行、學識學養,就看其融入了一個什么樣的圈子。

    “尋找相同尺碼的人”,這是新教育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郝曉東先生領銜的新網師團隊,對新教育人的“尺碼”做出了這樣的界定:真正熱愛學習,能耐得住寂寞,啃讀書籍,堅持書寫;真正熱愛教育,把教育作為此生生命意義之寄托;真正熱愛生命,不愿揮霍生命,渴求生命的內在成長,愿意通過專業學習,獲得職業尊嚴,探尋生命價值,努力書寫自己的生命傳奇。

    常聽到一些老師吐槽:自己取得一點成績,就會受到來自同行的妒忌與嘲諷。出現這種狀態,一方面說明他所在的學校組織文化缺少正氣;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一個人的專業成長還處在他人能平視的程度,就難免不會聽到冷嘲熱諷。若是其發展到一般人都夠不著的層次,雜音自然就會被屏蔽。

    專業交往中,如果討好、迎合低俗的眼光,就會拉低自己,混跡于平庸;如果擇善而交,擇善而行,就會在相互攙扶中,不斷走向明亮那方。我認為,專業交往中所持“尺碼”應該“保底”而不“限高”,這樣可以避免同質化發展帶來的“蘿卜燒蘿卜仍是蘿卜味”的狀況。有時,與專家對話,受高人指點,可以帶來“高空噴灑”、幡然醒悟的效果。

    第三,專業交往,倚靠充滿黏性的團隊。

    我們常說時代的塵埃落到個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面對不確定的世界,個體無論多么高明或強大,越來越不可能單獨解決系統性變革帶來的所有問題和困境。融入團隊,倚靠團隊的肩膀,興許能夠抵御不確定性帶來的沖撞。

    今天,我們談論教師專業成長,不得不關注當下教師正在經歷的教育轉型這個宏大背景。新課標、新課堂、新評價,正在倒逼著教師重新定位新角色。原有教育教學技術體系中的不少部件,需要升級迭代,甚至推倒重構。顯然,在教育大變革的浪尖上起舞,以獨舞的方式會勢單力薄,惟有以團隊的方式出場,才可能從“盆景”走向“花園”。

    何為團隊?團隊是共同愿景感召下,一起奔赴的組織,它的重要特征是積極進取。只是在一起工作,而沒有“讓每個人收獲更多”的組織,只能稱之為團伙。在團隊中,不是擁有職位的一群人,而是聚合在一起的個體,每個人都扮演著相應的角色 ,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成全。

    以這樣標準看,新網師是一個理想的團隊樣本。在這里能夠聽到成員間不同意見和質疑,他們大膽質疑他人的想法,推動著問題探討的深入,從而使這個組織具有了創造性和創新性。在這個團隊中堅持下來的成員,其成長的速度和專業的深度可想而知。

    有研究表明,在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中,“關鍵平臺”是其中的重要維度。在某種程度上,平臺會左右著個體的發展走向,甚至決定人的命運,就如同一塊磁磚一樣,貼在廚房和貼在廁所遭遇迥異。當下可供教師交往的平臺令人眼花繚亂,何處可以讓自己靈魂棲息,獲得滋養,需要教師擦亮眼睛,寧缺勿濫。

    許新海:登高望遠,深耕細作,求真創新——優化實驗共同體,創造區域新生態
    新網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圖片

    路徑之五:

    追慕榜樣,向著明亮那方奔赴


    “好榜樣就像把許多人召集到教堂去的鐘聲一樣。”——丹麥

    新教育是一個崇尚榜樣、制造榜樣的組織,因為它體認到: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敘事,這個敘事一定有他特定的范本或者原型,無論是自覺的或者是無意識的。以怎樣的人物為英雄,為自己的生命敘事選擇怎樣的榜樣與藍本,無論對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個體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英雄、榜樣會把一個民族和一個生命的未來,帶向不同的方向。

    為此,新教育在教師專業成長圖譜中,特別強調教師要建立職業認同,找到自己的“人生鏡像”,弄清“我應該像誰一樣活著”的問題。本書作者在《榜樣揭示自我鏡像》導語中這樣寫道:“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以誰為榜樣;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要看有誰指點。生命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找榜樣,靠近榜樣,成為榜樣的歷程。”

    二十多年的探索歷程中,新教育的原野上已經長出了很多屬于自己的榜樣,他們如同一個路標,點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后人。在本書中,作者隨機抓取了一批活躍在他身邊的新網師榜樣,用他們的成長故事感染人、啟發人、吸引人、召喚人。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孫靜老師長期沉潛于新網師學習共同體,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的故事;可以讀到何剛老師沖破安逸生活、沖破傲慢與偏見、沖破固定時空,深度卷入“滾燙”的學習與工作的世界,完成自我鍛造的故事;可以讀到周娟老師不甘被人到中年的猶豫、痛苦、脆弱所纏繞,一心追逐生命中亮光的故事;可以讀到王輝霞老師視課堂為道場,視教學為修行,努力把自己修煉成孩子生命里的佛的故事;可以讀到馬增信老師在開始步入人生下半場的時刻,以“老馬識途”的勇氣和智慧,穿越“至暗時刻”,以余生之力避免重復過去的故事;可以讀到楊百凌校長以蘇霍姆林斯基為“自我鏡像”,用更加專業、更加高效的領導力,帶領團隊一起“做正確的事”的故事……

    從郝曉東為我們描摹的新網師“群英譜”中,似乎能提取到一名教師從普遍走向卓越的特質,也是所有優秀教師“公約數”:

    內心滾燙,眼中有光。朝向優秀,需要對教育保持宗教般的情結。教育是個溫暖人的事業,夢想的種子無法在沒有溫度的地方發芽,不把自己的內心焐熱,無法溫暖別人。有句廣告語說得特別好:心之所向,未來滾燙。判斷一個老師是不是熱愛教育這份事業,只要看其談及教育、學校、學生時,是指責抱怨還是兩眼發光。

    且行且思,委身課堂。如同坐堂問診是醫生的標志性行為一樣,課堂才是老師安身立命的地方。“課比天大”,是教師的精神宇宙里最值得懸掛的四個大字。追求卓越,就當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一百條的建議》中所說的那樣:“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準備一堂課。”回到學習的本質,站在兒童的立場,不斷進行實踐反思,教師才能在觸摸理想課堂的實踐中完成最有價值的成長。

    醉心讀寫,纏綿書香。捧起書、提起筆,在文字的世界里多做一些逗留,不僅是為自己找到一個精神的避難所,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準備精神突圍的武器。這個世界已經做好了準備,要給那些在讀寫的世界里盛開的花兒們,以更飽滿的果實。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支撐著教師向著未來站立的惟有迷人的書香。

    褚清源先生在寫給這本書的推薦語中說:“人對了,書注定不會錯。”深以為然。

    新教育實驗的管理鐵律——“底線 榜樣”
    以行動書寫,用生命言說——新教育是由無數鮮活的實踐和生動的教育敘事組成的
    林忠玲:傳統的教案需要作出怎樣的改變,才可以和新課標匹配呢?
    林忠玲:從五個方面,推進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學習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林忠玲: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手里才有“差生”的標簽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里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圖片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對于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下载|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夜夜爽妓女8888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0|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出69影院|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久久97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掩的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