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質量控制是利用各種方法和統計工具來判斷和消除系統因素所造成的質量波動,以保證將工序質量的波動限制在要求的界限內所進行的活動。
棉紡企業具有工序多、操作人員多、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比較復雜等特點,因此比較適合采用工序質量控制的方法,根據本企業各工序的特點,選定既經濟又有效的控制方法,使工序質量保持穩定和逐步提高。
棉紡企業的工序質量管理工作,可以結合人員管理、設備管理、原料管理、工藝管理、運轉操作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對生產過程中對影響成品、半成品質量的主要控制項目的關鍵因素進行綜合管理,具體可以分為工序質量分析、工序質量控制兩個階段。 1.1 分析各工序的工藝技術的難點、重點,確定相應的工藝原則 在整個紡紗流程中,根據所用原料、所紡品種的不同,每一個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難點和重點,只有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確定出相應的工藝原則,才能保證工序質量控制有的放矢。 1.2 確定各工序質量控制項目和要求 根據本企業的設備運行狀態、人員技術水平等具體情況,確定每一個工序主要的質量控制項目和控制要求,特別是本工序對下道工序生產狀態和質量指標具有重要影響的指標,要進行認真分析,確定為關鍵性質量控制項目。另外,對生產成本具有重要影響的技術經濟指標,如落棉率、回花、斷頭等指標也要做出相應的安排,制定出對應的檢驗、測試方法和考核標準,包括取樣方法、取樣周期、復試、追蹤辦法等。 對某些產品,要對關鍵工序設置關鍵質量控制點,比如色紡產品梳棉工序的色結,對成紗質量影響較大,就必須設立關鍵質量控制點。對關鍵質量控制點,工藝人員要根據產品的工藝要求,確定關鍵工藝參數,并加強工藝上機檢查,必要時應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質量攻關活動,并集中各種優勢資源來保證關鍵質量指標達到內控要求。 1.3 確定責任人 根據確定好的各工序質量控制項目和要求,梳理出各工序需要重點控制的質量特性、關鍵部位或薄弱環節等,確定各個控制項目的負責人,確立相應的管理內容和管理方法。 2.1 制定各工序質量控制內控標準 根據工序質量分析階段確定的各工序質量控制項目和要求,制定出各個控制項目的質量控制內控標準,包括但不限于質量控制指標標準、工藝上車合格率標準、關鍵紡專器材的質量要求、設備運轉狀態(如設備完好率、設備利用率、設備運轉效率等)、半制品儲備合格率、操作人員優一級手率、溫濕度合格率等。 2.2 制定各工序各崗位的工作質量標準,建立崗位標準化體系 建立崗位標準化是轉變職工上崗觀念,不斷完善崗位工作標準的過程,從而為實現“上標準崗、干標準活、講標準話”奠定基礎。棉紡企業崗位標準化體系,應主要包括:員工上崗標準、操作技術標準、現場管理標準、設備運轉標準等,凡是在崗位上會影響產品質量的工作過程,都應制定出規范化的工作標準,并納入崗位標準化體系中。完善的崗位標準體系不僅可以促進標準的完整有序、優化組合,為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帶動其他崗位人員共同發展,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各崗位上的操作人員,必須都能夠明確自己在質量控制方面的職責,認真執行本崗位的質量職責,堅持“質量第一、預防為主、自我控制、不斷改進”的思想和方法,把保證工序產品質量作為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序的產品合格率和制成率,本著“下道工序是用戶、用戶滿意是目標”的原則做好本工序的質量控制工作。 2.3 建立質量控制信息檔案 分質量管理項目制定質量控制信息檔案,確定質量控制信息的反饋標準,確定原始質量控制信息的來源,反饋路徑、接受人員、反饋周期、考核要求等。 建立了工序質量管理標準化體系后,還要加強動態管理,以確保成品、半制品的質量指標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3.1 建立完整的檢查制度 工序質量和工作質量部分必須建立完整的檢查制度,通過經常性、周期性的自檢、專檢、互檢、抽檢等的檢查方法,將各種檢查項目都切實落實到各項管理檢查中,達到工序質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 很多企業也都制定了較為的完善管理制度和管控措施,但就是落實不到位。不但產品質量沒有得到穩步提高,反而使員工怨聲載道,管理是一盤散沙,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管理方法上的問題。 工序質量管理所要求的檢查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督促管理制度的落實,檢查只是一種發現問題的手段,但很多管理人員卻把它當成了一種發現員工工作缺陷的方式、懲罰員工的工具,把手段當成了目的。 管理強調有形的壓力和無形的壓力相結合,活動與管理相結合,不僅僅靠威脅、考核,有形的壓力是指考核、處罰,無形的壓力是指通過各種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激勵員工不斷地改善工作方式和工作質量。 3.2 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作為管理人員,首先要掌握“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管理原則,以制度去約束員工、指導員工,而不是以言語去威脅員工,更不是以關系的遠近、個人的利益來作為獎罰員工的依據。 3.3 工序質量管理要持之以恒 工序質量管理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搞成“質量周”、“質量月”活動。管理過程中要不斷總結、不斷地改進,以適應各種形勢的變化。讓各項管理制度不斷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員工心中,形成員工的自覺行動,并以此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以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4 堅持持續改進 加強工序質量管理工作,各部門、各崗位都要樹立持續改進的思想,永不滿足于已取得的工作成績,要不斷努力去尋找、發現本崗位的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及時發現質量隱患,時刻關注本工序的質量變化趨勢。在總結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潛力,挑戰新的目標。要善于發現、總結問題和提高工序產品質量的小竅門,并將其納入工序質量控制標準。 棉紡企業進行工序質量控制時,各工序必須制定嚴格的工藝操作規程,切實貫徹執行,任何人都不得違犯。 各工序質量控制的內容較多,但影響工序質量的因素歸納起來就是“人、機、料、法、環”這幾個方面。因此企業只要把五大基礎管理工作做到位,將影響產品質量的相關因素切實有效地控制起來,使它們始終處于被控制的狀態,避免發生系統性因素的變異,就能保證每道工序質量的穩定性。 產品質量是檢驗工序質量管理水平的最終標準,加強質量檢驗工作,對質量狀況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及時掌握質量動態和發展趨勢,一旦發現質量隱患或質量問題,要及時分析產生問題的具體原因,并采取糾正預防措施,使各工序的產品質量自始至終都能夠滿足內控標準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