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如何提升在某個組織的影響力。聊著聊著發現可能是問題本身就錯了。 如果關注點只是從某個組織獲得影響力,那么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僅適用于這個狹窄場景。若把問題變為如何提升影響力(把某個組織去掉),得到的結果才更有普適性、可遷移性,就真正從解決一個場景到獲得一種能力。 這給了我很大觸動。方法論可以解決具體問題,但底層的能力才一通百通。如何提升底層能力,與我們擁有的思維模型息息相關。 本文就介紹我們日常工作中最能落地、覆蓋場景最多、最快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型:2w1h模型。學會了它,決策能力能顯著提升。 2w1h也叫認知圈思維,是指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how(如何做)。
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都是從這3個角度出發。只有你把一件事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講清楚,才代表你真正懂。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接收和傳遞信息,通過2w1h模型可以將各類信息和素材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達成結構化地思考與表達。 大腦思考why和what很懶,身體勤勞做how很容易,很多人習慣用身體的勤奮去掩蓋大腦的懶惰,不幸地成為沒有功勞只有苦勞的人。苦勞對于企業沒有價值,一點也沒有。 我的大部分文章,都遵循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結構,本文也是。講完2w1h的是什么和為什么,接下來講how怎么做。 某天老板跟你說,分析下競品的近期情況。需求越短,問題越大。 如果接到活兒你直接就去干了,最終的交付老板大概率不會滿意。因為你連為什么要去分析和具體分析什么都不清楚,能分析出來啥呢? 如果運用2w1h,就很容易避坑: what:老板,你說的競品指的是xx嗎?是近1個月還是近半個月?具體是哪方面的情況? why:老板,我想知道下背景(為什么要分析),是競品最近業務量漲很多還是我們最近業務量掉了,想看看競品?還是最近您參加企業家培訓得知競品要搞大動作? 一番打探下來,原來是近1個月競品日活提升了很多,老板想知道競品做了什么。 于是聰明的你,繼續運用2w1h: how:好的老板,我先去看下競品日活到底提升了多少,同時對比下我們的日活。然后調研下競品最近在產品側、市場側、運營側有什么大的動作,結論會在xx日給出來。 聽完這個案例,相信聰明的你,已經基本知道如何去運用了。工作中接到一個任務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2w1h去梳理,答案自然就出來了。 2w1h里最難的是why,其次是what,最后才是how。兩個w搞明白才能繼續往下how,不然白瞎。最終交付的質量有多高,取決于why的思考深度。 提升why的思考深度,可以用5why追問法。當然,一般情況下追問3個why就足夠。 如果想倒逼高質量的交付,可以再加一個h:how good,即怎么衡量成功。
加上衡量指標后,how的方向和目標更明確,而且也好復盤分析。 在以上的案例加how good,就是最終形成一個高質量分析報告進行交付,結構化地清晰表達。 |數據分析 無論你是產品、業務、運營還是財務,工作中都會接觸數據分析,在數字化浪潮的當下,對數據敏感是很多崗位的要求。 關于數據分析有很多方法論,最通用最底層的數據方法論便是2w1h模型。這是我的老師jason總結出來的,實踐過程中很受用。
分析的第一步是定義問題,然后從3個why去思考,為什么要分析這個問題,很可能提需求的人也不知道,因為是領導讓他分析的。那領導為什么要分析? 問題的表面原因是指具體找到了數據異常的原因,比如GMV下滑經過拆解,發現是A渠道下滑嚴重。 接著往下探尋問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出在人身上,在業務里,這個人是用戶。聰明的你深入探尋,發現是A渠道的某大客戶跑到競品去了。 最后如何解決問題?建議是圍繞目標拆解,這個案例里的目標是讓GMV恢復正常水平。 拆解下來可以是:流失大客戶挽回,B渠道大客戶挖掘,增加品類拓GMV,大客戶綁定策略防流失等。 |書面表達 之前在過的一家公司要求寫郵件須遵循2w1h,這樣寫郵件又快又能表達清楚意思。
經過這個框架寫出來的郵件至少能及格,上限有多高取決于格局和對事情本身的理解了。 在工作群里與同事的表達也可以用2w1h,不過需要調換下順序為:
從閱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大部分人需要先了解背景才會往下看。把why提到前面的思維叫黃金圈思維。 我覺得本質上都是2w1h,可以不做大的區分。國人很喜歡造詞,在底層確定的情況下,把表層的方法論、結構造很多名詞,反而造成認知障礙。 運用2w1h思維,本質是逼迫人把事情的定義和為什么想清楚,而非不經思考直接跳到怎么做。所以why和what誰先誰后不重要,你習慣哪個就用哪個。 寫干貨類的知識文章,2w1h也非常適用。能快速建立行文脈絡,給到讀者較好的體驗。好的文章不在于文筆,在于結構和表達。 |進行決策 決策能力很考驗人的水平,閱歷、思維、性格都會對人的決策產生影響。其中只有思維是人可以主動改變的。 所有的思維模型都是為了提升決策能力,2w1h更是如此。大家常說的認知決定論,我就不太認可。好的認知如果沒有帶來好的決策,那就跟沒有一樣。 如何通過2w1h進行決策:
這算是2w1h與其它思維框架的混合運用,效果很好。為什么我提倡2w1h思維,就是因為它足夠簡單,簡單的是最美的。 大部分的決策都是次優解,沒有最優解。現實中資源是永遠緊缺的,追求完美會失敗在不完美中。 張小龍說過:如果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很復雜,那么一?定是問題本身錯了。歸回?最基本的思考?邏輯和常識非常重要。 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人,一別定?有所圖;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人,一定熟練掌握基本功。我每寫一篇文章都是一次2w1h的基本功練習。 |講一個好故事 好的故事不需要你挖空心思去發明創新,需要能夠回答why-how-what。西游記的故事性通過2w1h表達就是:
講故事的時候,2w1h的順序就變為了why-how-what。why的背景越痛,how的描寫越跌宕,what的結果給人的故事性就越強。 寫一個好故事這塊我練習得比較少,后面會專門寫一篇的故事思維的文章。故事思維也是一種很棒的思維模型。 結語 其實還有很多場景如需求分析、市場調研、面對面溝通都會用到2w1h模型,就不一一列舉了,應用起來同上面的案例道理想通。底層就是搞清楚what和why。 寫完2w1h模型,思維模型的系列文章就完成第2篇了,上一篇講的是結構化思維,整個系列預計寫10篇左右。想看的朋友可動動小手設置公眾號為星標,這樣第一時間就能收看。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