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毛主席回到了闊別多年的井岡山,這一消息迅速在當地傳開了。很多百姓三三兩兩地聚在一塊談論這件事,有些人還說要去看望毛主席。 ![]() 圖 | 井岡山 其中就有一個老漢,他來到了毛主席的住處。警衛看見一個穿著有些普通的農民走過來,立即警惕起來:“老人家,您來這兒有什么事嗎?” 只見老漢說道:“警衛員同志,我叫謝槐福,想見見毛主席,看望一下他老人家。” 警衛員有些為難,他不敢擅自帶一個陌生人進去,萬一出了什么事他負不起這個責任。更何況毛主席現在正在工作,不便打擾,于是他婉言拒絕了這位老漢。 老漢說了幾次,警衛還是不讓進去,無奈之下只好離開了。 等到毛主席工作完了后,警衛將這件事告訴了毛主席,毛主席聽后喃喃說道:“謝槐福?是老謝!” 毛主席趕緊問:“他人呢?” “早已經走了……” 毛主席的臉上流露出一絲失落,轉過頭看著窗外的景色自言自語道:“要見見的!” 隨后又說道:“必須要見的!” 1965年,毛主席回井岡山,一老漢前來看望卻被阻攔,主席:“必須要見的!” 這位叫謝槐福的老人是誰呢?毛主席和他又有什么關系? 這一切還要從毛主席第一次上井岡山說起…… 一、艱苦的生活條件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全國各地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同年8月1日,我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 也是在這一年,毛主席帶著幾千人在湖南、江西發動了秋收起義,可是敵人過于強大,加上有官兵叛變,起義失敗了。 失敗后,毛主席帶著剩余的人撤離,敵人在后面窮追不舍。隨著部隊越走越遠,人數也變得越來越少,很多戰士對革命看不到希望。 不僅僅是普通戰士,連毛主席當時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部隊該往哪里去? 毛主席一開始帶著部隊往羅霄山南下,去往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經過三灣改編、寧岡會議后,部隊才決定在井岡山落腳。 ![]() 井岡山地勢險要,周圍都是高山,只有五條山洪沖成的小道通向山頂,還位于幾個縣的交界處,可以說不僅易守難攻,還沒什么人管。 而且,在井岡山還有農民武裝,周邊也有黨組織的農民運動,群眾基礎比較好。 這樣一來,井岡山不就是一個好去處嗎? 雖然這里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地勢險要、山多林密,也就意味著人煙稀少、條件艱苦啊! 艱苦到了什么程度呢?毛主席在多年以后還記得這樣一句諺語: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吃的就是一些普通的蔬菜,甚至有的時候連這些都沒有,有南瓜湯吃就已經算不錯了。后來因為被圍困,很難補給,連菜里的鹽都保障不了。 除了吃,部隊住的只是一些茅草屋,簡單用稻草搭個棚子就能睡。睡覺想要有被子,那簡直是奢望,晚上就用一些稻草蓋著。穿的更是破破爛爛,補丁打補丁,每個人穿的都不一樣,都是自己的衣服。 腳上有布鞋的話,那就算是不錯了。很多戰士穿的都是草鞋,甚至有的草鞋都沒有,就光著腳走路。 因為井岡山的路本就不好走,所以上山下山就靠兩條腿,吃的東西全要靠擔子挑上去。 可以說,這樣的生活條件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但是實際情況只會比以上說的差,不會好。 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大多數人是樂觀的,是對革命抱有希望的,戰斗力也很強。那個時候的人,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革命信仰,才克服了一切困難,最終贏得勝利。 可我們不得不強調,那個時候的條件,是真的苦,也就導致了很多問題。 二、毛委員送棉衣毛主席帶著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井岡山的時候,人數還不算很多,只有幾百人,加上當地的武裝,也就一千人左右。當地的資源開發一下,還是勉強夠他們使用的。 可是到了1928年,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剩余部隊和湘南起義的農民軍到達井岡山,人數瞬間增長到萬余人。加上彭德懷又帶著紅五軍上井岡山,紅軍的力量得到了快速增長。 ![]() 圖 | 朱德 這自然是一件好事,可人一多,資源分配上就有問題了。你想想,原有的糧食、衣物等都要再分,結果到每個人手上自然更少了。 怎么辦?那就只有擴大根據地啊! 糧食的問題容易解決,反正有土地,只要自己勤勞耕作,那就有的吃,餓不死,槍支彈藥沒有也可以在戰斗中繳獲,可是沒有衣服該怎么辦? 夏天的時候穿單衣還好,冬天呢?棉衣從哪里來? 1927年毛主席剛上井岡山的第一個冬天,就遇到了大麻煩。井岡山雖然位于江西中南部,冬天不至于那么冷,可它山高啊,一到冬天,寒風刺骨,有的時候還飄著雪。 南方的冬天跟北方不同,北方是干冷,南方是濕冷。寒風夾雜著水汽會吹到你脖子里,簡直讓人難以忍受。再加上井岡山刮著山風,這樣一來就更冷了。 毛主席他們剛上井岡山,各種物資都比較缺乏,像現在到了冬天,部隊雖然發了棉衣,可數量并不多。毛主席經常要出去視察,又是領導,自然是有一件的,可這件棉衣也被他送了出去。 那是冬天的一個早晨,毛主席剛吃完飯,想著這個冬天比較寒冷,去看看百姓有沒有什么困難。毛主席走在茅坪洋橋湖村道上,隱約聽到了砍柴的聲音,順著聲音走過去,才發現是房東謝槐福家。 毛主席剛到井岡山的時候,就住在謝槐福家里,兩人相處得比較愉快,毛主席經常會和他聊聊天,詢問一些井岡山的風土人情。 這下又來到了謝槐福家里,毛主席自然熟悉。看著在雪中劈柴的謝槐福,身上的單衣早已濕了,分不清是汗還是雪打濕的。他一邊劈柴,一邊咬緊牙關,嘴唇早已凍紫了。 看到毛主席走了過來,謝槐福停下了手里的活,顫抖著說道:“屋里沒有柴火了,劈些柴燒,順便烤烤火。” 看著已經凍壞了的謝槐福,毛主席順勢拿過了他的斧子,然后也不多說,就幫他劈了起來。 謝槐福見狀連忙制止:“毛委員,可不能讓你干這種粗活,你有文化,是讀書人,手是拿筆桿子的喲!” 毛主席笑著說道:“我們共產黨人,不管是拿筆桿子,還是背槍桿子,都是柴桿子出身,我們應該互相幫襯嘛!” ![]() 毛主席也不多說,就劈起柴來,劈了兩下,注意到謝槐福凍得發抖,想來應該是沒有棉衣。 毛主席扔下斧子,然后就解開棉衣扣子,說道:“穿著棉衣劈柴活動不開,老謝,你幫我把棉衣穿上。” “哎喲,這可不行,不行,毛委員,天氣這么冷,您趕緊把衣服穿上,別凍壞了啊!”邊說謝槐福邊推辭不要。 毛主席堅持要給他穿,還說:“放心吧,我年輕不怕冷,這件棉衣就送給你吧。” 謝槐福看到毛主席里面也就兩件單衣,說什么也不肯接受,毛主席好說歹說,無奈之下謝槐福才穿上了那件棉衣。謝槐福穿上棉衣后,感覺到舒服了不少,不僅是人暖和了,心也暖暖的。 劈完柴后,毛主席就離開了,謝槐福回到家里摸著這件棉衣,很厚實,棉花很多,好好裁剪一下還可以給兩個孩子做一身過冬的衣服。 可謝槐福心里又感覺一絲不安,毛委員把棉衣給了我,那他還有沒有棉衣啊?會不會受凍啊? 不過轉念一想,像毛委員這樣紅軍里面的大領導,應該是不缺一件棉衣的吧?更何況自己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地里干活啥的經常要出去,少不了這樣一件棉衣啊!現在有了這一件棉衣,還可以穿著出去找一些苦力活,補貼一下家里。 幾天后,謝槐福外出干活,想著毛委員給了自己一件棉衣,也不好白拿人家的啊,于是就想著也送點什么給毛委員。不過看看自己家里破敗的光景,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東西了。 看著外面寒冷的天,謝槐福就想給毛委員挑一擔木炭去,好讓毛委員烤烤火。他挑著木炭來到了毛主席的住處,跟警衛員打過招呼后,就來到了毛主席的房間。 當他推開虛掩的門后,眼前的一幕讓他驚呆了。只見毛主席就穿著兩件單衣正在專心寫著什么,謝槐福推開門的動作毛主席絲毫沒有發覺。 ![]() 圖 | 毛主席 看著毛主席受凍的樣子,再看看自己穿著毛主席的棉衣,謝槐福瞬間難受得掉眼淚,抽泣的聲音驚動了毛主席,毛主席抬頭一看,謝槐福站在門口,哭著在解開身上的棉衣。 毛主席瞬間明白了過來,立馬走了過去:“老謝,你這是干什么?天氣這么冷,快穿好,你經常要出門,比我更需要這件棉衣。” 毛主席一說這話,謝槐福心里更愧疚了,眼淚又掉了下來,毛主席好言安慰,謝槐福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得知謝槐福挑了一擔木炭來,毛主席非常感謝,但是立馬叫警衛員去拿錢給謝槐福。謝槐福懵了,問道:“毛委員,您這是干什么?這木炭我是送給你的,可不能收錢!” 毛主席笑著說道:“老謝,我們紅軍來了井岡山也有一段時間了,我們的政策你應該了解一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能拿群眾一個紅薯,你這不是讓我犯錯誤嗎?” 謝槐福瞬間沒話說了,在毛主席的強烈要求下,他收下了錢,然后既感動又愧疚地離開了。后來,這件棉衣謝槐福自己舍不得穿,拿給小孩做了兩件棉衣。 謝槐福通過一件棉衣,深深地感受到:“毛委員是個好人啊,沒有官架子,是真的為百姓著想。紅軍也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部隊,跟以前的軍隊完全不同。” 隨著朱德、彭德懷帶著軍隊來到井岡山,資源逐漸匱乏。再加上蔣介石和其他軍閥在1930年前后開始了中原大戰,放松了對井岡山的“圍剿”。 趁著這個機會,毛主席、朱德帶著紅軍走出井岡山,向永新、安福一帶發展,不斷擴大了蘇區。到后來,紅軍前往贛南、福建等地,蘇區的面積越來越大。 毛主席在井岡山待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離開了,之后就基本上沒有回去。再后來紅軍長征,又來到了陜北,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毛主席帶著全黨、全軍建立了新中國。 三、重上井岡山雖然毛主席只在井岡山待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對那里的感情很深。建國后,毛主席多次提出想回井岡山看看,可他實在是太忙了,一直沒有時間。 別說是井岡山了,就是毛主席的老家韶山,自從1927年離家后,直到1959年才回去看了看。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毛主席經常會懷念以前的人和事,1965年,毛主席說道:“我老了,經常夢到井岡山,很想去看看……”而這個時候,毛主席離開井岡山已經36年了。 毛主席的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落實,這件事由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長汪東興負責。 ![]() 圖 | 汪東興和毛主席 1965年5月19日,汪東興分別打電話給江西省委和井岡山管理局,告知他們毛主席將前往井岡山,準備接待事宜。在電話中,汪東興還特意強調:“為了不給當地干部和群眾增加麻煩,毛主席去井岡山的事務必保密。” 5月21日,毛主席結束了在長沙20余天的考察,在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的陪同下,順道前往井岡山。一行人在長沙火車站東站上車,先行到達醴陵,然后乘汽車進入江西。 當天,醴陵縣公安局局長接到一個緊急通知,上面下達了一個“一號任務”,讓他立即帶著公安干警趕到陽三石車站,在那秘密安排警衛。 在車站等了幾個小時后,一輛列車停了下來,毛主席從車上緩慢走了下來,這個時候,公安干警和車站工作人員才知道,“一號任務”就是迎接毛主席! 毛主席走下火車,跟車站內的工作人員揮手示意,然后登上了早已在車站等待的汽車。當天下午,毛主席一行到達了茶陵縣,并在此留宿一晚。 第二天,車隊來到了江西省永新縣,江西省委書記劉俊秀和副省長王卓超早已在此迎候。中午,毛主席和幾位領導就在永新吃的午飯。 看到桌子上的飯菜,毛主席不禁又想到了當年的革命生涯。吃完后,毛主席直夸這頓飯吃得香,比當年的味道香,還比以前吃得更從容。 下午的時候,車隊到達了井岡山茅坪,這里有謝氏慎公祠和八角樓,車子停在門前的空地上。毛主席看著舊居,回憶一點點涌上心頭。 ![]() 毛主席跟司機說道:“老趙,不要停車,你慢慢開,轉兩圈。”于是,吉姆車轉了幾圈,毛主席掀開車簾,看著曾經熟悉的場景。 轉完幾圈后,車隊離開了,直奔通往黃洋界的公路。到達山頂后,車子剛停下,毛主席就下車了,看著熟悉的風景,毛主席拄著拐杖走向山頂,看著黃洋界的地勢和之前的戰斗遺址。 毛主席激動地跟大家介紹當年發生在這里的戰斗故事,還看了由朱德題寫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跟一行人合影留念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當天傍晚時分,車隊到達了茨坪,看著村里到處亮著的燈,格外耀眼,一些百姓還在路上散步,喇叭里播放著民歌《十送紅軍》,簡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 毛主席激動地說道:“井岡山都有電燈了呀!想當年,茨坪才十幾戶人家,哪里有電燈喲!” 話音剛落,車子已經停在了住宿的賓館門口。考慮到毛主席年紀大了,就安排在了一樓的一間房,還特意做了一個木板床。 毛主席多年后重新回到井岡山,加上又有中央領導、湖南、江西的省領導一同前來,井岡山管理局的領導對此非常重視。 考慮到一路上太勞累了,又想表達一下老區人民的熱情,剛到的晚上,餐桌上擺了茅臺酒、香煙、水果還有各種美味菜肴。 汪東興看到后,立即批評管理局的領導,讓他們撤掉:“來之前不是說好了,主席每餐四菜一湯,每天兩元五角錢伙食標準。酒不要了,一路上都沒有喝酒,還有香煙、水果也都撤了。” 于是,毛主席吃的就是一些簡單的家常菜,尤其是辣椒、青菜,那是少不了的。有一位當年的赤衛隊員,知道毛主席喜歡吃井岡山的小竹筍,特地拔了一些送過來,毛主席吃得津津有味。 重新回到井岡山,毛主席的心情非常好,經常和身邊的人談起當年的事。而且一談起來,往往就是兩三個小時。在談論的過程中,他還詢問現在老區人民過得怎么樣? 聽完大家的介紹后,毛主席感慨道:“幾十年了,井岡山變化很大。” 從5月22日到達井岡山,雖然一路上沒有通知當地干部,但是毛主席到了井岡山后,去各處參觀,“毛主席回井岡山了”的消息迅速在當地傳開了。 得知毛主席回來了,謝槐福想要去看看毛主席,于是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毛主席得知自己讓謝槐福吃了一個閉門羹,心里有些過意不去。 5月28日下午,毛主席對汪東興說道:“過去井岡山的人民群眾為革命付出了很大犧牲,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現在我回來了,應該見見他們的,你來安排一下。對了,還要請謝槐福大哥過來。” 汪東興立即把毛主席的想法跟井岡山管理局的領導說了,當天晚上,領導就開會宣布了這個消息。 5月29日一早,毛主席對汪東興說道:“井岡山是個好地方啊,好山好水,人民也好,我們在這待了七天了,也該走了,今天見完群眾,就離開吧。” 井岡山管理局的領導迅速把群眾集合了起來,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大批群眾趕到了賓館附近,都想要看看毛主席。人群里有農民、工人、師生,還有不少烈士子女、老紅軍…… 上午九點,當毛主席走出賓館大門的時候,人群中爆發出了強烈的歡呼聲:“毛主席萬歲!” ![]() 毛主席微笑著和群眾揮手,然后走到他們身邊一一握手。當毛主席走到了謝槐福老人面前時,深情地看著他。當年他們還都是中年,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一下都老了。 謝槐福看著毛主席,激動地叫道:“毛委員!毛主席!” 因為太激動了,他一下說不出什么話了。毛主席看著謝槐福,多年未見,毛主席笑道:“謝槐福大哥,你要保重身體啊!” 聽著毛主席溫暖的話語,謝槐福仿佛渾身又感受到了那件棉衣的溫暖,他說道:“毛主席,您也是啊!” 在來之前,謝槐福本有很多的話想要和毛主席說,可是在這一刻,什么也說不出來,也許這其中的情感在見到主席時,就已經得到了滿足。 見完了圍觀群眾后,毛主席和大家合影留念,然后就準備離開了。在上車前,毛主席看著群眾,不停轉身和大家揮手告別,然后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 毛主席的車子開遠了,群眾還沒有離開,就站在那里目送毛主席。毛主席坐在車子里,也一直看著外面的群眾,他的心里何嘗不難受呢? 毛主席雖然走了,但是他對井岡山的留戀和深情厚誼,依然留在井岡山人民和全國人民的心里! 在井岡山的那些天,我想,毛主席一定是非常開心的,每晚的睡眠也很香甜…… |
|
來自: 王浩然 > 《毛澤東(棉褲和羊毛衫及月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