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命名的月份名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jié)節(jié)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一月:初空;二月:梅見;三月:月櫻;四月:清和;五月:浴蘭;六月:蟬羽;七月:涼月;八月:月見;九月:竹醉;十月:時雨;十一月:神樂;十二月:朧月。 十二月的別名 農(nóng)歷十二月的別名 農(nóng)歷 [ nóng lì] 我國古代歷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數(shù)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shè)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又根據(jù)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便于農(nóng)事。紀(jì)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俗稱陰歷。這種歷法相傳創(chuàng)始于夏代,所以又稱夏歷、舊歷。十二月[ shí èr yuè ]一年的最后一個月,又是冬季的第三個月。 三冬 [ sān dōng ] 農(nóng)歷十二月,冬季第三月,即冬季時節(jié)。唐 楊炯《李舍人山亭詩序》:“三冬事隙,五日歸休。”宋 張元干《好事近》:“三冬蘭若讀書燈,想見太清絕。”清 顧炎武《寄李生云沾》:“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另,三個冬季,即三年。《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xué)書,三冬文史足用。”王先謙補(bǔ)注:“案:三冬謂三年,猶言三春三秋耳。”元 武漢臣《王壺春》楔子:“憑著我三冬足用文章絕,揮翰墨,走龍蛇。” 歲杪 [ suì miǎo ] 指夏歷十二月,年底,也稱歲末。《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鄭玄注:“杪,末也。”唐 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無憀當(dāng)歲杪,有夢到天涯。”宋 葉適《朝議大夫秘書少監(jiān)王公墓志銘》:“贛廣間,常以歲杪販鹽。” 歲末 [ suì mò ] 指夏歷十二月,陰歷年的最后一個月。后漢書·王允傳》:“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晉書·郭璞傳》:“往年歲末,太白蝕月。” 歲暮 [ suì mù ] 指夏歷十二月,歲末,一年將終時。漢 淮南小山《招隱士》:“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南朝 顏延之《秋胡詩》:“歲暮臨空房,涼風(fēng)起坐隅。”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歲暮百草零,疾風(fēng)高岡裂。”《明史·彭韶傳》:“歲暮者,天道之終。”另,喻人的晚年。《漢書·劉向傳》:“今堪年衰歲暮,恐不得自信。” 涂月 [ tú yuè ] 夏歷十二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十二月為涂。”清 俞樾《群經(jīng)平議·爾雅二》:“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歲至此將除去故舊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謂之故,十二月謂之除也。”清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漢敦煌太守裴岑紀(jì)功碑跋》:“光緒游桃之歲涂月,同年孫叔茀吏部持此本過余,屬為審定。” 嚴(yán)月 [ yán yuè ] 夏歷十二月的別稱。清 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冬》:“《山堂肆考》:嚴(yán)月,季冬之月也。” 杪冬 [ miǎo dōng ] 夏歷十二月的別稱,暮冬。南朝 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余月、暮節(jié)、暮歲。”唐 李嶠《奉和杜員外扈從教閱》:“杪冬嚴(yán)殺氣,窮紀(jì)送頹光。”唐 崔曙《早發(fā)交崖山還太室作》:“杪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明 謝遷《種松苗》:“杪冬天宇霽,陰崖冰雪消。”清 全祖望《茶塢以于酒饋嶰谷同人集賦》:“杪冬香雪貴,故國舊聞增。”清 林松《答客問臺灣之游》:“瓜自杪冬熟,日從中夜生。” 杪歲 [ miǎo suì ] 歲末。暮冬,十二月,《晉書·桓彝傳論》:“況交霜雪于杪歲,晦風(fēng)雨于將晨。” 末冬 [ mò dōng ] 指夏歷十二月,冬末。《后漢書·皇甫嵩傳》:“今將軍受鉞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宋書·劉勔傳》:“琰嬰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 暮冬 [ mù dōng ] 指夏歷十二月,冬末。《魏書·彭城王勰傳》:“歲月易遠(yuǎn),便迫暮冬,每思聞道,奉承風(fēng)教。”南朝 鮑照《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暮冬霜朔嚴(yán),地閉泉不流。”南朝 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唐 杜甫《晚晴》:“高唐暮冬雪壯哉,舊瘴無復(fù)似塵埃。”宋 曾鞏《賞南枝》:“暮冬天地閉,正柔木凍折,瑞雪飄飛。”宋 陳景沂《壺中天》:“問暮年何事,暮冬行役。” 暮節(jié) [ mù jié ] 指夏歷十二月,冬末。南朝 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暮節(jié)。”唐 羊士諤《九月十日郡樓獨(dú)酌》:“暮節(jié)獨(dú)賞心,寒江鳴湍石。”唐 司空圖《重陽山居》:“詩人自古恨難窮,暮節(jié)登臨且喜同。”另,晚年。《新唐書·白居易傳》:“暮節(jié)惑浮屠道尤甚,至經(jīng)月不食葷,稱香山居士。”宋 梅堯臣《元日》:“行歌樂暮節(jié),薪菽甘自刈。”又,指重陽節(jié)。南朝 謝靈運(yùn)《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良辰感圣心,云旗興暮節(jié)。”劉良注:“良辰謂九月九日。”唐 薛稷《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yīng)制》:“暮節(jié)乘原野,宣游倚崖壁。”唐 司空圖《重陽》:“亦應(yīng)知暮節(jié)不比惜殘春。” 暮歲 [ mù suì ] 指夏歷十二月,一年將盡之時。《魏書·李諧傳》:“迫玄冬之暮歲,歷關(guān)山之遐阻。”南朝 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節(jié)、暮歲。”唐 喬琳《慈竹賦》:“暮歲窮律,霜凝雪霏。”宋 劉敞《書候潮亭》:“繁陰屬暮歲,波浪無時息。”明 釋函是《復(fù)生松用謝秋水韻》:“冰霜還暮歲,澤溉不乘權(quán)。”清 曹家達(dá)《挽梁文忠公》:“燕市驚塵起,珠江暮歲深。”清 鄭國藩《老松吟》:“乘時花木誰知己,暮歲冰霜寄賞音。”另,晚年。南朝 謝靈運(yùn)《撰征賦》:“屈盛績于平生,申遠(yuǎn)期于暮歲。” 冬底 [ dōng dǐ ] 農(nóng)歷十二月,冬末。《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黃勝)到冬底,打疊行囊往北京會試。”《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紀(jì)老三道:'弟兄家何出此言!小弟沒事不到省下。除非冬底要買過年物事,是必要到你們那里走走,專意來拜大哥三哥的宅上便是。’”明 王象晉《薔薇》:“何如吉貝東皋上,冬底猶能御凜風(fēng)。”清 龔翔麟《鶯啼序》:“游蹤細(xì)說,流連罨畫溪邊,歸期未卜冬底。” 冬杪 [ dōng miǎo ] 農(nóng)歷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個月。宋 文同《極寒》:“燈火宜冬杪,圖書稱夜長。”宋 佚名《驀山溪》:“孤村冬杪,有景真堪畫。”明 黃淳耀《新春喜葉石農(nóng)至》:“冬杪相期及首春,春風(fēng)送到剡溪人。”明 李時行《江南樂》:“冬杪宛如春,寒花發(fā)新萼。”清 曹鼎望《漢口別舍弟》:“有約遲冬杪,齋頭看臘梅。”清 弘歷《燕九日疊舊作韻》:“冬杪望三白,踟躕念每懸。”清 宗婉《百字令》:“已交冬杪,憑蕭蕭颯颯,似將秋作。” 二之日 [ èr zhī rì ] 即夏歷十二月,周歷二月。周夏兩代歷法不同,周建子,夏建寅,周歷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詩·豳風(fēng)·七月》:“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xiàn)豣于公。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毛傳:“二之日,殷正月也。”孔穎達(dá)疏:“一之日,二之日,猶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 季冬 [ jì dōng ] 農(nóng)歷十二月,冬季的最后一個月。《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晉 阮瑀《詩》:“我行自凜秋,季冬乃來歸。”唐 杜甫《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宋 司馬光《投圣俞》:“九衢季冬月,風(fēng)沙正慘黷。”宋 楊萬里《臘前月季》:“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遼史·禮志六》:“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擇吉日。” 嘉平 [ jiā píng ] 指夏歷十二月,為臘月的別稱。宋 秦觀《海康書事十首》:“海康臘己酉,不論冬孟仲……大笑荊楚人,嘉平獵云夢。”宋 無名氏《念奴嬌》:“嘉平時候,算堯階蓂葉,才方開六。”元 方回《留丹陽三日苦寒戲為短歌》:“自從書云入嘉平,一月曾無三日晴。”明 張元凱《詠嘉平雪二十四韻》:“嘉平月既望,霰雪日交加。”清 錢謙益《王兆吉六十序》:“閼逢敦牂,嘉平之月,甲子一周,里之士友將往致祝,而請余為其詞。”另,臘祭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建丑 [ jiàn chǒu ] 指夏歷十二月。古代干支歷中,講的月建,古時以北斗星的運(yùn)轉(zhuǎn)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斗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依次排開,十二月建丑,為建丑之月。唐 楊炯《公卿以下冕服議》:“夫改正朔者,謂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宋 邵雍《旅中歲除》:“星杓建丑晦將盡,歲箭射人春又來。”宋 蘇軾《興龍節(jié)集英殿宴教坊詞致語口號》:“仰止誕彌之慶,集于建丑之正。”宋 員興宗《歌兩淮》:“是時仲冬日建丑,群雄爭先莫肯后。”宋 佚名《千秋歲》:“斗杓建丑,蓂葉初開九。賢哲降,千齡偶。” 正月山茶滿盆開, 讓我們先來聽一首兒歌,看看其中出現(xiàn)了幾種花,分別都是什么名字...... 【原文】 十二月花名歌 正月山茶滿盆開,二月迎春初開放。 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牡丹國色香。 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滿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態(tài),十月芙蓉正上妝。 冬月水仙案頭供,臘月寒梅斗冰霜。 ![]() ![]() 古代沒有發(fā)達(dá)的技術(shù),不像現(xiàn)代可以種植反季節(jié)的植物。在古人總結(jié)的歌謠中,所有的花都是根據(jù)季節(jié)、氣溫等變化自然開放的,特定的月份開特定的花兒。 (山茶花) 山茶在正月就能滿盆開,不過大家要注意,山茶花是我國原產(chǎn)的著名花卉。山茶花和茶葉樹雖然是表親,但是山茶花不產(chǎn)茶葉,茶葉樹也開不出山茶花。 (迎春花) (桃花) 迎春花在二月的時候初露頭角,在我國各地都可以盛開,具有很強(qiáng)的生命力。三月是屬于桃花的時節(jié)。桃花紅十里,是春天真正到來的象征! (牡丹) (石榴花) 四月牡丹國色香,牡丹自古就有“百花之王”的稱號,洛陽牡丹更是天下聞名。五月的石榴紅似火,倒不是因為果子已經(jīng)成熟,而是石榴花開,艷紅勝火。 (荷花) (茉莉花) (菊花) (芙蓉) 六月荷花接天連葉,七月的茉莉綻放如雪,八月桂花香飄四溢,九月菊花千姿百態(tài)。芙蓉又叫三變花,在四川成都處處可見,所以人們稱成都為“芙蓉城”。 (水仙花) (梅花) 冬月,也就是十一月,是擺放水仙的最佳時節(jié)。不過水仙是從國外傳來的,常常會被人認(rèn)為是自憐自愛的象征。人常說,臘月到,寒梅俏。當(dāng)很多花都已凋零或沉睡,只有梅花敢于傲雪挺立。 《詩經(jīng)》里十二個月的別稱![]() ![]() 正月開歲 ![]() 二月紺香 ![]() 三月桃良 ![]() 四月秀蔓 ![]() ![]() 五月鳴蜩 ![]() 六月精陽 ![]() 七月流火 ![]() 八月未央 ![]() ![]() 九月授衣 ![]() 十月獲稻 ![]() 葭月潛龍 ![]() 臘月嘉年
|
|
來自: 瑞德閣樓 > 《國學(xu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