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是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俄國正在進行農奴制改革,美國在進行南北戰爭,歐洲被德國打得一片大亂,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王朝戰爭,先后打丹麥、奧地利、法國。世界頭號攪屎棍英國為了對付俄國,一方面在歐洲扶持德國,讓德國在西邊牽制俄國,另一方面在亞洲扶持日本幫助英國對抗沙俄擴張,給予日本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日本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崛起了。 與中國對鴉片戰爭的態度不同,日本人對“黑船來航”一事,普遍抱有感激而不是仇視的心理,日本人在佩里上岸處樹起了紀念碑,每年還要舉行一次特殊的紀念活動,叫“黑船祭”,來紀念日本“被美國侵略”。在中國人看來佩里對日本進行軍事威脅,是強迫日本開放,是殖民主義,但日本人不這么看,他們認為日本后來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佩里軍艦的到來。日本女生的校服就是照著美國海軍的軍服做的,就因為當年第一撥打開日本國門的就是美國海軍。 為什么日本和中國在面對西方入侵時,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首先是政治結構的不同。開國前日本的政治結構與中國差別很大,傳統中國實行的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而日本則是幕藩體制,全國分為200多個藩國,各藩處于半獨立狀態,這種制度更接近西歐的莊園領主制。 其次,兩國的社會結構也完全不同。中國從商鞅變法時的軍功爵制開始,就實現了階層之間的流動,到隋唐開創科舉制,社會流動性更強,至宋代徹底進入平民社會,連商人的子弟都可以通過科舉進入體制,實現階層躍遷。而日本卻一直實行世襲等級制,社會階層很難實現流動。不光是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其他社會階層也經常是延續幾百年紋絲不動,所以不用奇怪日本的一些老店能夠經營幾百年至今。因此,日本雖然一直在向中國進行模仿學習,但卻與中國完全不同,反而與遙遠的歐洲非常相似。日本人能夠迅速走上西化道路,也正是因為其與歐洲的相似性。 日本的國門一被打開,日本人就了解了外部的情況,始驚,次醉,終狂,日本人認識到,這樣統治下去不行了,有識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進行改革。 維新之后的明治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 文明開化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西式的生活。明治政府的做法與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頗為相似,頒布《斷發脫刀令》,強制要求日本武士剪掉長發,除去佩刀;提倡穿著西式服裝;禁止男女共浴;改行陽歷等等。 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為方便納稅、征兵與戶籍管理,同時覺得老百姓沒有姓特羞恥,不是文明國家,日本政府頒布了《苗字必稱令》(日本稱姓氏為“苗字”),強制要求一個月內每個日本人都要有自己的姓氏,這讓日本普通人也有了姓氏,并且多達十四萬個,一下暴漲為世界第一。 但是當時的日本又缺乏中國這么悠久的姓氏傳統,時間緊迫,加上普通平民又沒有什么文化,所以基本上是逮什么姓什么,普通的姓山口、田中、稻米、醬油等,簡單的姓一二三、萬歲之類的,口味重的姓大便、大糞、鼻毛、肛門的,日本有個人名叫肛門強,實在雷人。還有一些更奇葩的姓氏,比如“我孫子”就是日本一個常見的姓氏,日本有個著名的女子撐桿跳高運動員就叫我孫子智美,日本還有個偵探懸疑小說家叫我孫子武丸,還有一個知名的姓氏叫“犬養”,在中國人聽來像一句臟話,最奇葩的是有個姓叫“上床”,這個姓氏實在有點“污”,查了一下,東京大學真有一位教授就叫“上床美也”,有個研究所叫“上床研究所”。 1889年,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立憲國家。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是亞洲第一部憲法,它以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普魯士憲法為藍本。所以跟統一后的德國一樣,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也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且失去特權的日本武士階層大量的加入日本軍隊,帶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不是以善戰聞名,而是以野蠻著稱,虐殺俘虜,虐待平民,二戰時,各國的軍紀最敗壞的就是日本皇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