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四川一個村民的祖父去世了,年近80歲,走的時候也沒有痛苦,算是喜喪。于是,他打算將祖父埋葬自家的風水寶地。結果挖地一鏟子下去后,亮閃閃的元寶嘩啦啦地滾了出來。
四川華鎣市高興鎮石門子村的村民文賢倫家的祖父去世了,村子里的人都趕過去幫忙。臨下葬時,文賢倫決定將祖父葬在曾祖父的墳邊。 好多村子都是有專門的墳地,而文賢倫曾祖父的墳地卻是在自家分得的田地里。據說文賢倫的曾祖父頗通風水學,在分地時,他最先選的就是這塊地。 曾祖父說這塊地風水好,若是百年之后埋在這里,定會子孫興旺,財源廣進。文賢倫對于這樣的說法不以為意,因為他認為人一生的幸福財運,不是靠一塊地就能解決的。 抬著祖父的棺材到了地方,文賢倫便和村里幾個年輕人一起挖起了墓穴。農村的小伙子力氣就是大一些,沒一會兒工夫,墓穴便挖成了。 可是文賢倫覺得這墓穴還是有點小,于是便又往旁邊挖了挖。突然他的鐵鍬好像碰到了什么東西,只聽得“咣當”一聲,是東西被破碎的聲音。 眾人聽到聲響,定睛一看,原來這下面有個陶罐,被文賢倫那一鐵鍬給砸破了。而陶罐里白花花的東西,也顯露了出來,看著像是銀元寶。鄉親們一見這么多的銀元寶,也都驚訝不已,繼而他們便紛紛撿拾了起來。
文賢倫見銀元寶被眾人瘋搶,自然不愿意,拿著鐵鍬使勁拍了一下,大聲說道:“誰要是敢拿銀元寶,先問問我手里的鐵鍬同意不同意。” 說著便揮舞了一下鐵鍬,眾人見文賢倫如此生氣,也都安靜了下來。文賢倫道:“這可是我家的地,這地里的東西當然也都是我們家的。” 幾個拿了銀元寶的村民見文賢倫這樣說,也覺得有些道理,于是便又將銀元寶默默地扔到了墓穴里。 可有人也覺得不服氣,認為這地雖然是文家的,但地下的銀元寶又不是他的家人收藏的,所以不能算是文家的。既然鄉親們見了,那就見者有份,一人分點,不能這好處都讓文家占了。 眾人一聽,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于是便與文家人爭吵了起來。村里管事的得知此事后,趕緊來到了現場勸架,并將元寶拿出來看了看。 他見這元寶下面還有一些文字,說不定是文物呢,于是他便將此事進行了上報。 不多久,考古人員趕到了現場,對銀元寶進行了研究鑒定。經鑒定,此銀元寶是清朝道光年間所制的銀錠,屬于文物范疇。考古人員表示這東西是文物,他們要拿回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聽考古人員要將這些元寶拿走,文賢倫可就不樂意了,鄉親們也很不解,這東西畢竟是在文賢倫家的地里發現的,怎么能算是文物呢?還要被他們拿走,這太不公平了吧。 可考古人員卻說:“這東西雖然是從文家的地里挖掘出來的,但它也是國家的東西,這個《文物法》都是有規定的。”既然考古人員拿走元寶是合法的,文賢倫也沒有什么好說的了。 經過對這些銀錠進一步地研究測重,發現其大小不同,重的有390g,最小的120g,共有28錠。 這些銀錠上的銘文,也有很多的不同,有的刻有地名,比如“綿竹縣”“榮昌縣”等等;有的刻有銀號的名字,如“司前”“永泰”,有的還刻有工匠的名字,以及銀錠發行的時間。 雖然這些銀錠已經歷經百年,不過它們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也讓專家能更快速地了解它的來歷,也讓我們能夠全面了解清廷的銀錠制作工藝以及銀兩制度,為研究清朝歷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根據銀錠上的銘文,可以推斷這些銀錠是地方自行鑄造發行的貨幣,不過這種貨幣不只在省內可以流通,在外省也可使用。這批銀錠應該是清朝中期制作,最晚的是道光辛卯年制作的。紋銀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
《清朝文獻通考》乾隆十年:“凡一切行使,大抵數少則用錢,數多則用銀。其用銀之處,官司所發,例以紋銀。”不過,“紋銀”只是一種標準,是一種賬面收支用的虛銀兩。實際流通的叫寶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