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出現,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大約5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城。歷史上中國曾修筑過多少城,現已無法統計。如今保留下來的也相當多,有的甚至比重慶古城還保留得更完整。成都號稱十大古都之一,如今也保留著一些古城城墻和遺址。為什么重慶古城墻能夠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而成都古城墻卻沒有?我認為這是因為重慶古城有許多獨特之處,非其他古城所能比。 城從土、從刀、從戈,是古代的一種軍事設施或軍事建筑,主要用于防衛。城的位置、大小,城墻的高低、厚薄,城門的設置、格局,都著眼于防衛,包括以攻為守的防衛。防衛能力強,控制領域廣,就是“好”城。從控制領域來說,重慶城地處長江嘉陵江匯合處,不僅能夠控制原來的整個川東地區(包括現在的重慶市和川東北和川南部分區域),而且因地處長江上游,對長江中下游也形成了居高臨下之勢。 ![]() ▲清朝時期重慶城地圖 事實上,從“王濬樓船下益州”以后,占據重慶,然后順江而下攻取長江中下游,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元蒙鐵騎在四川肆虐幾十年,全靠以重慶為中心的山城防御體系頑強抵抗,南宋才得以茍延殘喘。彭大雅所筑的重慶城,在抗擊元蒙進攻中立下了大功。在明末清初那幾十年的戰亂中,重慶城雖然幾經易手,楊應龍、奢崇明、張獻忠、吳三桂以及明軍、清軍都曾占據過或意圖占據重慶城,有的還是反復占據。 但是除了張獻忠是通過強攻通遠門而入之外,其他幾乎都沒有攻打過重慶城,或者都沒有攻破過重慶城。即使是熱兵器時代,民國初年軍閥混戰,重慶成為各方爭奪重點,周邊的銅元局、佛圖關、二郎關、鐵山坪、寸灘等地都曾發生過激烈的戰斗,但也沒有發生過直接攻打重慶城的戰斗。當年解放軍進入重慶城,也沒有發一槍一彈。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重慶城的防衛能力相當強,比那些深濠高城都要強得多。 從防衛能力來看,重慶城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這是一座獨特的山城上。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高地都是防御的優勢位置。利用險峻的山勢筑城,不僅可以獲得防御的優勢,也可以獲得反擊或反攻的優勢。因此,中國也好,外國也好,歷史上都曾筑有很多山城,至今仍然被俗稱或別稱為山城的城市也不少。 但是這些山城的相當大一部分,或者是建在高地上的,那高地相對平坦,城里也是平坦的;或者是建在山間里的,城里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者僅僅是依山而建,后來由于城市發展才逐漸擴展到山上。有人把香港稱為山城,但香港原來只是漁村,是沒有城的。因為地處兩山之間,有人把蘭州也稱為山城,但蘭州古城卻是建在黃河邊的平地上。貴陽是與重慶相仿的山城,但貴陽古城里并沒有山。 重慶城獨特之處在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與重慶城真正相仿的,可能只有涪陵、萬州、瀘州等處。即使這些比重慶城規模小得多的城,也只能與與重慶城隔著嘉陵江相對的江北城相似,城里也只有坡而沒有山,可以(稱其為“坡城”,不能與重慶這樣的“山城”相比。像重慶這種把城與山完全融為一體的山城,在中外古城中可能還很難找到。因此,至少是在中國,“山城”二字幾乎成了重慶的專用代名詞(別稱)。 由于是山城,重慶城的城墻大多修在懸崖峭壁或陡坡上,其走向大體呈一個等腰三角形,兩條腰都臨江。臨江之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或陡坡,大多都有二三十米,高的竟然可達七八十米。即使不臨江,城墻往往也修建在懸崖峭壁上,沒有一段城墻是完全建在平地上的。城墻建在懸崖峭壁或陡坡上,城墻雖不高大,但懸崖峭壁或陡坡構成了城墻的一部分。如果把懸崖峭壁或陡坡的高度計算在內,可能還沒有哪一座古城有這樣高大的城墻。 而且相當多的懸崖峭壁下還有深淺不一的巖廈(重慶人稱其為“凹巖巖”),更增加了攀爬的難度。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武器和裝備,例如床弩、拋石機、沖車、云梯之類,在重慶這樣的城墻城門面前基本上失去作用。要從這樣的懸崖峭壁下攻破懸崖峭壁上的城墻城門,幾乎沒有可能。事實上,重慶歷史上就很少出現過攻打懸崖峭壁上城墻城門的戰例。 當年,元軍憑借一時的魯莽,曾經攻打過重慶的幾座城門,但均以失敗告終。張獻忠攻打重慶時,曾經攻打過南紀門。相對于其它城門,南紀門前的陡坡相對較低,相對較緩,但張獻忠才打了一下就明白了,那是打不下來的,于是立即轉而攻打通遠門。只是守城明軍太缺乏斗志,重慶城才被張獻忠打了下來。 城建在山上,守城的最大風險是水源。《三國演義》中,馬謖守街亭,將營盤扎在山上,魏軍斷其水源,蜀軍就不戰自亂。據《合州志》《無名氏記》記載,在宋蒙的釣魚城之戰中,有人曾命人從釣魚城里的大天池中“取魚二尾,重三十斤,蒸面餅數百”送到蒙古軍中,說:“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于是蒙軍只好撤兵。釣魚城雖在山上,城中雖然有水池,但城里相對平坦,面積狹小,城里不可能長期養魚,這樣的記載只能是傳說而已。重慶城有三個多平方千米,比釣魚城大好幾倍不說,城里還有山。當年城里人口不多,山上還有原始森林,水源相對充足,也就可以避免馬謖失街亭之誤。在冷兵器時代,守城的主要武器是石頭。重慶城內有的是石頭,也幾乎不存在彈盡之虞。 由于城墻大多修在懸崖峭壁或陡坡上,重慶城的大多數城墻不是“墻”而是“壁”,可以稱其為“城壁”。由于城墻不是建在懸崖峭壁上,就是建在陡坡上,往往只在城外一面壘起一定高度的堡坎,堡坎上再修建大半人高左右的垛墻(實際上起著欄桿的作用),城里一面則與街道齊平或基本齊平。這樣,不僅大大降低了筑城的工程量,而且也增大了城墻的“厚度”,城墻與山體往往連成一體,其“厚度”就是整個山的“厚度”了。一些地方即使有填土層,也只填了一部分,填土層的厚度和深度都有限。 據考察,相當多的地方還是填的紅頁石或碎石。這樣的城墻,即使用大炮轟,用炸藥炸,往往也很難轟垮炸塌。同時,城里人要上城墻,不必爬坡上坎,交通更方便。即使敵方攻上城墻,城里人往往還能居高臨下,很容易進行支援,將其趕出城去。 上個世紀20年代,不少城市都拆除城墻,將拆除后的城墻地基作為公路使用。重慶也拆除了部分城門,但卻因城墻大多是“壁”不是“墻”,不需要拆除,或者不存在拆除的問題。有的地方,因為城墻外有堡坎,城墻上又比較平順,因而就直接用來作公路了,其典型就是朝天門到千廝門現在稱為朝千路的那段公路。 事實上民間流傳的《重慶城門歌》就有“西水門,跑溜馬,快若騰云”。西水門是朝天門與千廝門之間的閉門,因那段城墻直而平順,很早就是“馬路”(馬跑的路)了,改建成公路也相當方便。正因為這樣,重慶城就保留了相當大一部分城墻,至今我們還能在很多懸崖峭壁或陡坡上找到這樣的城墻遺址。 歷史上最早修筑的城,幾乎都是土城,城墻都是就近取土夯制而成的。后來,才用磚敷設土城兩側的外立面和頂面,形成磚城。到明清時才改變工藝,邊砌磚,邊筑土。這樣的城墻,抗擊大炮轟擊或炸藥爆炸的能力相當有限,因而才有挖地道用炸藥炸垮城墻的戰術和戰例。重慶城的地層主要為泥巖和砂巖,只有少量的堆積層、沖積層、崩積層泥土,而且主要分布在兩江沿岸和懸崖之下,缺乏筑城的泥土,要找大量的石頭卻很容易。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民間采礦冶煉的管制,北宋時的鋼鐵產量就有了極大的提升。有人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對宋代不同時期鋼鐵“歲額”進行統計,估算出年產量約為2萬噸。[]加上南北朝時期就發明的灌鋼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鋼的性能已經有了極大提高,開山采石已經相當普遍。彭大雅和戴鼎筑重慶城時,已經沒有重大技術障礙,他們不可能舍易就難,舍石頭而尋泥土,修建石城也就順理成章。重慶城在山上,到處都可以采制石材。即使城里或城邊的石材不夠,也可以在城的附近采石,可以通過長江嘉陵江將石材運到筑城工地。 重慶城的城墻(城壁)城門大都是用長近一米、寬和高約二十二三厘米的條石修筑的。為了加固城墻,條石往往采取與城墻走向垂直的方式砌成。即使是通遠門附近那兩百多米長的城墻,是真正的“墻”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壁”,依然也是用這樣的石頭砌成的。那城墻里的填充物也不是泥土,而是土石混合物,石渣占了相當大的部分。這樣的石城的城墻城門,古時的大炮是很難轟垮的。 傳說張獻忠攻打通遠門,是挖地道到城墻腳,然后用棺材裝上炸藥,轟垮了城墻。其實,通遠門城外是一夾谷,土層不厚,而且城墻外又是一個陡坡。如今我們都可以看到,那城墻是直接修筑在巖石上的,是不可能在巖石中間挖什么地道的,更不可能“多穿地道”。 史書上的關于“以火藥轟城,立潰”的記載,我認為并不可信。通遠門附近的城墻厚達十米多,填充物又主要是石渣。當年沒有TNT炸藥,即使挖了地道,即使用上兩三百斤黑色火藥,也是不可能“立潰”的,不可能輕輕松松就炸垮。通遠門建在一個山崗上,城墻直接落在巖石上,要從山崗底部挖地道,用什么去挖?未必張獻忠有盾構機(隧道掘進機)?因此,“以火藥轟城,立潰”的記載是不可信的。吳偉業是江蘇太倉人,并沒有到過重慶。這樣寫,或許是作者不了解重慶城的實際情況而臆測,或許是為后來被張獻忠砍掉腦殼的主戰巡撫陳士奇開脫。 ![]() ▲洪崖洞上戴家巷城墻 重慶是山城又是江城,長江嘉陵江左右環繞,起到了天然護城河的作用。要攻打臨江的城門城墻,就必須克服江水的阻擾。洪水季節,江水往往淹到城墻下,但由于懸崖峭壁或陡坡的作用,即使海拔較低的一些城墻城門,與江面的相對高度依然達二三十米,古代的樓船是難以高過城墻的。而且,洪水季節,江流湍急,要固定戰船十分困難。戰船不能固定,江岸又變得十分狹窄,攻打就更不可能進行。枯水月份,除朝天門與東水門城外之間以及南紀門城外有沙灘外,其他地方依然是陡峭的坡地,不能聚集大量兵力。城里守方一旦反擊,攻方就扎不住陣角。在沙灘上聚集兵力,在遭受攻擊時因要背水而戰而成為兵家大忌,一般來說不大可能采用。 歷史上,元軍曾經從臨江的城門多次攻打過重慶,但都以失敗告終。元軍作戰,靠的是鐵騎沖擊,對在重慶這樣的山地作戰并不擅長,往往只能憑一時之勇,亂打一氣,以氣勢嚇倒對方,哪知卻在重慶城下碰了釘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冬,張獻忠余部劉文秀曾攻打過朝天門。據說劉文秀親率勇士,口銜利刃,不怕隆冬寒流,從江北躍入嘉陵江,趁朝天門明軍戰船不備,砍斷鐵纜,殺得明軍措手不及。大西軍乘機沖殺,從朝天門殺入城內。這個例證即使是真實的,也只能說明明將曾英打了幾次勝仗后太驕傲了,太放松了,竟然被幾千人打了個措手不及,那樣高的懸崖峭壁,那樣高的城墻竟然也被攻破! 城在江邊,城又建在山上,城墻順著山勢蜿蜒,重慶城的平面就不規則。平原上筑城,可以按筑城者的意愿,或方或圓,重慶就不行。事實上,中國古代之城,大多為正方形,坐北朝南,在正方形的四條邊上分別設城門,大多設有四門。北京城本系正方形,后又在其南邊再筑一座長方形的外城,呈“凸”字形,共設十六座城門(包括兩座便門)。即使像江北城、萬州城之類“坡城”,其平面圖依然可以成形,或成橢圓,或成不規則的多邊形。重慶城的城墻彎彎曲曲,有多處凸出,又有多處凹進,完全視山勢而定,很不規則。 雖然如此,從天上看,卻大體上像一個烏龜,因而稱為龜城。“龜”之頭在朝天門外兩江匯合處的沙嘴,“龜”的尾巴在城西打槍壩外。加上重慶城中的山梁(古稱金碧山即今新華路)成為脊背,這“龜”就有些活靈活現了。古代,龜與麒麟、鳳凰和龍一起謂之四靈,龜又是仁壽的象征,可以辟邪擋煞、消災避害、鎮宅納財。被稱為龜城,也是重慶人的一種福氣。 重慶城有十七座城門,九開八閉,被人說成是九宮八卦,甚至說當年筑城就是按九宮八卦規劃的,這當然是牽強附會。重慶城的城門之多,除了北京、南京那樣的都城,在全國古城中,可謂首屈一指。重慶城平均400多米就有一座城門,相距最近的城門甚至不足200米,這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之所以有這么多城門,可能是重慶的地形地貌決定的。首先,重慶是山城。城墻彎彎曲曲,高低不平,城門之間溝通困難。一旦有戰事,城門之間相互支援就會受到很大限制。城墻往往是光禿禿的,囤兵囤糧囤兵器,往往只能囤在城門里或城樓上,因而就要多建城門。 其次,重慶城是石城,大多數城墻又只是“壁”而不是墻,修城門相對容易,特別是修閉門幾乎增加不了多少工程量,多設城門還能夠給重慶城增加景觀,于是就設了這么多城門,形成了多而密的格局。從積極防御的角度看,城門多也有其好處。北宋抗金名將陳規曾在《守城機要》中說:“城門貴多不貴少,貴開不貴閉。” 雖然有十七座城門,但其中八座卻是閉門。所謂閉門,就是只有城樓沒有城門的“門”,或者有城門的樣子卻被堵塞死了的“門”,不能進也不能出,主要用于軍事,也用于排水。閉門雖然被稱為“門”,但那城門卻是打不開的,與城墻一樣堅固,甚至比城墻更堅固。其他古城可能也有閉門,但那閉門卻是有“門”的,只是將門暫時堵塞了,或者是城門一直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打開過。如果需要,這樣的閉門是可以立即打開的。重慶的閉門實際上只有城門的樣兒,是沒有“門”的。重慶城里有山,重慶又多暴雨,排水是一個大問題,大多數閉門都具有排水功能。 例如從大梁子(現新華路)經正陽街、大陽溝到洪崖洞,原來有一條溪溝,并且在洪崖洞前形成古代巴渝十二景的“洪崖滴翠”,而洪崖門(閉門)就建在洪崖洞上。又例如現在的潘家溝、上下回水溝原來也有一條溪溝,那流水就是通過鳳凰門(閉門)入江的。雖然如此,那閉門依然不是“門”,只是下水道通過的一個地方,而那下水道也不可能有城門那樣的體量。其實,在沒有閉門的地方,也有不少這樣的下水道。東水門城外左側至今還可以看到下水道的遺跡。江浙一些古城,有所謂的水門。但那水門不是閉門,雖然可能矮小一些,但還是可以溝通城里城外的,甚至還可以行船。世界上那么多古城,好像還沒有哪一座古城有重慶這樣的閉門,重慶卻有八座之多。可以說,閉門也是重慶城的一大“特產”。 為什么要設閉門?城門因為有“門”,因而是防守的薄弱地方。在冷兵器時代,攻城往往就是攻城門。城門建多了,受敵方攻擊的地方就多,這對防守是極其不利的。城門少了不便于人員和物資的進出,不便于抗擊攻城者,更不便于反擊;城門過多又增加了防守的薄弱環節;為了平衡,于是就要修建敵樓。敵樓也叫譙樓,就是修建在城墻上(也有的修建在城中)的高樓,一是用于瞭望,有敵人來,可以提前發現;二是便于打仗時將領坐鎮指揮;三是便于囤兵囤糧囤兵器,四是萬一敵方攻上城墻,還可以在敵樓里困守。 重慶的閉門,實際上就是敵樓。只是其它古城沒有在敵樓下的城墻上修建城門的樣子,而重慶修建了。閉門既有囤兵囤糧囤兵器之功,又無防守薄弱之弊。重慶的閉門大多建在地勢險要處,可能主要起著支援開門的作用。彭大雅筑重慶城,在那城墻上可能也建有若干可囤兵囤糧囤兵器的敵樓,在抗擊元蒙鐵騎進攻時,敵樓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戴鼎想出了建閉門的法子,為中國古代筑城史留下了特殊的一筆。 ![]() ▲保存完好的東水門 重慶城門的格局也很獨特。首先,重慶城的大多數開門與平原城市不同。平原城市城門內外往往是齊平的,攻進城門后就是大街,城門一破,守軍往往無險再守。重慶城的城門外往往有一面陡坡,攻城只能是仰攻;即使攻破城門,進城門后往往還有幾十步陡峭的石梯,在城門處形成類似于甕城的格局,守軍依然可能居高臨下守衛。 有的城門,例如金紫門,因為城門內外落差太大,懸崖異常陡峭,從江邊進城,有一兩百步云梯式的石梯。那石梯從江邊延伸到城門,再從城門延伸到城里,就連城門下也是石梯,而且中間沒有臺階來間隔。那石梯每步只有十來厘米寬,放不下一只腳,行人往往只有側起身子走路。從城外看,那城門異常高峻;從城里看,那城門卻像一個地底下面的深洞,與平原城市的城門完全相異。其次,重慶城的城門往往根據自身所在的地形地貌,通過多種手段來增強防御能力。 一是城門大多設在城墻的轉角處,進城的道路往往就在某一邊的城墻下,道路的另一側則為懸崖陡坡,攻城者必須從這樣的道路進攻,也就必須承受來自城墻上守軍的打擊。二是九座開門中有七座有甕城,甕城城墻幾乎都低于主城城墻,可以更好地打擊進犯之敵。東水門雖然沒有甕城,但城門與城墻形成夾角,便于打擊進犯者。進入東水門后,要爬上城門,要進入城墻,依然還有十余步石梯,其實已經形成類似甕城的格局,守城者還可以進行反擊。金紫門的地形地貌不可能修建甕城,但進城的石梯太陡峭,其防衛能力可能比其他城門更強。三是除臨江門外,其他六座甕城的城門朝向都與主城城門的朝向不一致,一般都轉了一個90度的角,這也增大了攻打的難度。四是重慶城的好幾座城門都是兩層。 從如今保留完好的東水門和通遠門可以看到,攻進第一道城門后,城門所在城墻中間有一個天井,城門上的守軍可以從天井上往下投擲石頭之類,阻止進犯者沖破第二道城門。這樣的格局,土城、磚城幾乎是不可能修建的,我們也沒有在重慶城之外的其他古城中看到過。 重慶城九座開門,大多采用閘門。閘門可以迅速滑下關閉,可以做得更加厚實,可以更好地抗擊沖撞,可以抗擊敵方的沖機(一種攻打城門的兵器),其防衛能力比扇門,特別是比對開扇門更強。一般來說,閘門加上鐵條后,往往只能沖爛,不大可能沖開。扇門是用門栓頂住的,固定門栓的卡子雖然綴入到城墻里,但也經不住沖機的猛烈沖擊,被沖開的情況就很普遍了。閘門的起降也比扇門的開關快,打開時用轆轤搖起,固定時用卡子卡住,放下時取下卡子,閘門一下就下滑到位。 但是,要采用閘門形式,首先,城門不能太寬,也不能太高。重慶城門大多只有三米多寬,不到五米高,適合古代閘門。其次,城門及城門上部的城墻中要便于修建滑槽。重慶城門及城門上下左右的城墻都是用條石修建的,修建滑槽很方便。再次,城門上要方便安裝起閉設備。重慶城門都是條石砌成的,城門上均有城樓,安裝起閉設備沒有問題。如今,我們在保留下來的通遠門還可以看到閘門的滑槽。古代城里都要宵禁,每到天黑,那城門就從城樓上滑下來,城門就被封死,任何人都不能進出了。 ![]() ▲晚清時期的通遠門 總結一下,重慶城是一是山城,二是險城,三是石城,四是江(水)城,五是龜城,六是有獨特的“城壁”,七是有密集的城門,八是有別具一格的閉門,九是城門格局富于變化,十是多數城門采用閘門。這十大特點決定了重慶城的防御能力相當強,可謂固若金湯。當然,戰爭,包括戰爭中的防御,正如不能僅僅只憑武器好壞一樣,也不能僅僅只憑城池堅固。城池堅固可以增加防御能力,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性質和趨勢。 如果從巴國建江州城算起(巴人是否筑城已不可知),三千多年來重慶經歷了數不清的戰亂,閃亮過不知多少攻防易手的刀光劍影,但是直接攻打重慶城的戰例卻并不多。重慶城經歷過元蒙鐵騎的攻擊,也經歷過明末清初近百年的戰亂,均未發生過特別激烈的攻城戰事。在這樣易守難攻的城墻和城門面前,攻城一方如果不采取突襲的戰法,或者沒有內應,是很難攻破的。歷史上,只有張獻忠攻下過重慶城。他是如何攻下的,限于歷史資料的貧乏,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了。民間曾經流傳過很多有關張獻忠攻打通遠門的故事,有人說他使用了奸細入城、詐降、陰門陣、穴城法等好多詭計,最后通過挖地道炸垮了通遠門,才攻破了重慶城,可以說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重慶城易守難攻的特點。 其實,張獻忠攻打重慶也應當算作是奇襲。張獻忠從湖北入川,溯江而上,勢如破竹,明軍紛紛敗逃。但打到重慶城東40里的銅鑼峽(陽關)時,卻久攻不下。張獻忠畢竟是流寇,善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腦瓜子一轉,留下大部隊繼續佯攻,自己則帶著少數輕騎,抄小路疾馳150里,奇襲江津,然后順流而下。那時,明軍主力在銅鑼峽,重慶城里并沒有多少守軍,見張獻忠殺來,已經驚嚇破膽,守將甚至都想逃跑了。只是巡撫陳士奇堅持,才守了一兩天。《綏寇紀略》說:“諸將請背城一戰,(陳)士奇不許,曰:'若輩(你們)欲走(逃跑)耳!’”即可證明。 張獻忠是流寇,從來不愿意為攻打一個城池勞命傷財。他六月二十一日(農歷)占領佛圖關,然后打南紀門遇阻,再打通遠門,二十三日(農歷)就攻下重慶城,前后只有兩三天,哪有時間去“多穿地道”?可以說,張獻忠攻打重慶,幾乎是“不戰而屈其兵”。如果真的像傳說中打得那么激烈,作為流寇的張獻忠肯定不會讓自己損兵折將去硬攻的。但不管怎么說,張獻忠攻打通遠門,依然是重慶城歷史上最激烈的一場攻城之戰。如今通遠門城墻遺址公園前的那些雕塑,或許也是當年攻城的寫照?來到通遠門前,或許還可以聽見當年的廝殺之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