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知名作家洪晃,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我有一個同事,他經常會跟女兒說,你又長胖了,你再長胖的話沒人會喜歡你,將來你會嫁不出去的,這讓她產生特別大的自卑感。 ![]() 這種自卑感給她造成的影響是,只要有個男的跟他說兩句好話,她就會跟他上床,因為她沒有自尊。” ![]() 底下很多女孩紛紛跟帖,分享著自己的經歷: “胖了一點就說趕緊減肥,總說我長得丑,不做家務不做飯會沒有男人要我,到現在走在大街上都不自信,現在問我為什么缺乏自信,因為我的自信都被他們磨沒了。” ![]() 心疼的同時,也不難看出,很多女孩子不夠自尊自信,往往是因為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無形中造就了“低自尊式教育”。 如果不想養育低自尊女孩,那么這4句話,千萬別再說了。 ![]() “女孩兒不能這么自私” 一個活得別扭的人,通常對自私過于恐懼,害怕自己不再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好人。 如果父母總是對女兒說這句話,無疑是給孩子的內心埋下了一顆恐懼的種子。 長大后,她們很可能為了討好別人,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 節目《朋友請聽好》,曾收到一個年輕女孩的來信。 “我想讓所有人都喜歡我,總是不自覺去迎合別人的喜好。 ![]() 我總是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對,也無法拒絕別人的任何要求,我很害怕別人討厭我。” 她也試著拒絕過,但事后就會深深的愧疚和自責。 ![]() 對于她來說,只要多考慮自己一點點,就會喚起內心深處對于自私的恐懼。 這種心理主要是源于她的母親: “為了得到媽媽的表揚和肯定,我做著一切她喜歡的事,哪怕有些事我并不喜歡做。” ![]() 「不要自私」的本意是,別去做損人利已的事。 但它在親子關系中的概念,卻被模糊和扭曲化了。 弗洛姆在《自私與自愛》中說: 父母會將「不要自私」與更多的意思聯系在一起,比如,它意味著別做自己喜歡的事,別違背他人的愿望,別愛自己,別做自己。 因此,父母說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其實是希望女兒能夠聽話、符合自己的期待,服從自己的意志。 但這也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遺癥:女孩會忘記如何愛自己。 正如弗洛姆所說,對自私的禁忌,反而會讓人對健康的自愛感到內疚。 無法自愛,又談何自尊自重? 當然,父母對女兒進行道德教育也無可后非,但最好是就事論事,而不是直接往孩子身上貼自私標簽。 孩子學會自愛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尊重。 好的父母會告訴女兒,愛他人與愛自己并非矛盾對立。 懂得愛自己,是一種健康的自私,誰都無需為這樣的行為感到抱歉。 ![]() “女孩子別太要強/女孩子安穩一點就好” 網友@豌豆,是泡在這句話中長大的女孩。 “曾經的我以為,女孩子有野心,就等同于愛表現。” 之前,領導要給她升職。得知消息后,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誠惶誠恐。 “不需要給我升職,給我加薪就行了。” 在她的認知里,升職就是爭強好勝和強出頭,她說自己不想卷入“斗爭”當中。 她明明是小組里最努力、最出色的員工,卻不敢拿到屬于自己應得的獎賞。 看,父母的這種“規勸”,不僅閹割了女兒的合理欲望,同樣,也消磨了她的主體性。 久而久之,女孩的潛意識會覺得: 我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而是配角。 不敢為自己爭取,只愿做別人的襯托,甚至是墊腳石。 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寧愿以弱者自居,依附他人。 牛津大學華人女學生賽茜,曾在《環球人物》的采訪中說: 一個中國女孩非常努力,非常有野心的時候,會被別人說,這個姑娘太好強,太想往前沖了。 ![]() 在這樣的性別偏見下,多少女孩一輩子都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的父母,會擔心女兒“不好嫁”。 @靜心:我爸說我太好強,讓我收斂一些,不然以后不好找婆家。 把女兒的自身價值,和婚姻做捆綁,而非鼓勵孩子積極進取,努力追求和實現夢想。 物極必反。多少女孩,在這樣的教育下,變得過于獨立強勢。 表面逞強,恰恰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偽裝。 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當我們的主體性總被外界標準衡量和定義時,我們很難穩穩地站著相信自己。 ![]() “你這樣,沒人愿意要你/沒人會喜歡你” 低自尊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極低的自我價值感。 父母常說這句話,會讓女兒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為什么很多女生沒有自尊,明明被劈腿被家暴也依然不肯分手? 有個女孩回答,令人心疼。 我曾經也沒有自尊。 上大學時處過一個男朋友,為了他和自己十年的好友斷了關系,冬天穿著薄睡衣在外面打電話,就是為了聽他罵我,我經常送他禮物,他從未給我買過什么,后來在手機翻到了他和別人的床照,整天以淚洗面也不肯分手...... 自己明明身材長相不錯,學歷也拿得出手,但總是覺得自己誰也配不上。 她說這一切,主要是源于父母的貶低。 “只要不和父母的心意,他們就會說,沒人會喜歡這樣的我。”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下場,就是一次次降低底線迎合對方。 最后,降到無路可退,一轉身,便是萬丈深淵。 比如,那個被男友pua,最終自殺的北大女孩包麗。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常年受父母pua的人,長大后,也很容易成為關系里的pua受害者。 但,越是被否定,越是想要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有的女孩,甚至為了“自證”,會盛裝打扮,出席前男友的婚禮。 想用他的一次回眸甚至聲淚俱下地跪求復合,來證明自己仍然被愛著。 ![]() 可是,愛到沒有自尊的結果,就是丟了面子,沒了里子。 既得不到對方的尊重,也會因為“不自愛”的行為,而陷入深深的自我厭惡。 ![]() “女孩要懂事” 熱播劇《大考》,高中女孩田雯雯就是被“懂事”二字困住的女孩。 父母在外地做生意,把小女兒帶在身邊,把她留給奶奶,但她從未抱怨過; ![]() 奶奶去世,她一個人住老屋。被賊盯上,她求助于居委會趙阿姨,事后還一直囑咐,千萬別告訴父母; ![]() 疫情期間發燒,她不愿給隔離的爸媽添麻煩,電話中淡定地說沒事,讓他們安心…… 有人說,太懂事的人,是積攢了太多的失望。 一次母女爭吵,媽媽無奈地說:你以前一直是最懂事的。 田雯雯終于哭喊出了自己多年的心里話: 我最討厭的詞就是懂事,全都是你們逼出來的,我寧愿當個什么都不懂的傻子。 ![]() 多少女孩,是被父母口中的“你要懂事”給催熟的。 明明自己還是個孩子,卻要時刻關注他人的情緒感受,放棄自身意愿迎合父母的選擇,不敢任性、不敢有要求,甚至不敢添一丁點麻煩。 小心翼翼地敏感著。 之前看過一條很扎心的評論: “你可知道什么對我最殘忍?就是你狠狠地把我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 女孩過早懂事,背后隱藏的卻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需求的壓抑。 她們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將真實的自己表達出來,只為迎合父母眼中的乖巧形象。 哪怕壓抑久了,也不想怨恨父母,轉而把攻擊性轉向自身: 父母生氣,一定是我不夠懂事,不夠好。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一樣,寧愿傷害自己,也要讓父親開心。 ![]() 太懂事的女孩,總是活在匱乏感當中,習慣性焦慮、自卑、恐懼、自我封閉。 缺乏保護自我邊界的能力,面對他人的傷害,不敢還擊。 甚至,把虐和利用當成是愛的表現。 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讓她過早懂事,無異于拔苗助長。 這非但不是愛,反而是在一次次摧毀打擊孩子的真實自我。 ![]()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女兒建立自尊心態? 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 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無論表現得好與壞,都值得被愛被接納。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分享的故事。 她帶女兒去買壽司,因為去的太晚,店里只剩最后一份了。 女兒看到后面的男孩一臉失望,就決定把自己的這份讓給他。 媽媽沒有回應女兒,而是繼續付款,買走了壽司。 回家路上,媽媽問:剛剛為什么要讓給那個男生呢?你覺得他比你更需要那份壽司嗎? 女兒搖搖頭:我自己也很想吃,但是書上說,善良的姑娘是最美的,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 原來,女兒放棄本屬于自己的權利,只是為了得到父母以及周圍人贊許的眼光。 哪怕,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快樂。 接下來,媽媽對女兒說的話,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 “我和爸爸會永遠支持你、愛你,你值得最好的,沒必要用謙讓換取夸獎,寶貝自己開心比別人開心更重要。” 父母的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能夠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內心,勇敢表達出真實的想法,更是滋養孩子自尊自愛的養分。 ![]() 點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如果你是個低自尊女孩,可以試著經常暗示自己這句話: 我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我必須先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值得被愛。這一點,無需得到證明。 |
|
來自: 昵稱7097180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