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二篇 調經論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于經,血與氣并,則為實焉。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第三節虛實定義 黃帝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體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氣和血嘛。那現在老師你說的這個都是“血并為虛”,氣并也是為虛,對不對?血并是氣虛,氣并是血虛,是不是都是虛證,沒有實證啊? 岐伯對虛實下定義了,“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你看到摸到了就是實,沒有就是虛。所以“氣并則無血”,氣并在一起血過不去了,血就傷到了。“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所以造成虛證。 絡和孫絡通通是所有的氣血都會輸到主經里面去的,所以氣和血并在一起才會造成實證。 所以說,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氣,阻在那邊就是氣。氣瘀積到,會造成血虛;單純是血受到寒而凝滯不前,速度減慢下來的話,會造成氣虛。 造成實證是氣血兩個同時受到阻礙,氣和血并,則為實證。所以我們去攻實的時候,我們常常說:“老師,這個人腫瘤、癌癥。”我們知道那邊是氣血并在一起才是實證,所以我們有行氣的藥加進去,我們還有活血化瘀的藥加進去。 那如果是虛證呢?不是氣虛就是血虛。氣虛因為血堵在了那邊,是不是血堵在那邊造成氣虛? 那如果是血虛的話,是因為氣不行。所以虛證,只有一樣東西堵塞到。實證的話,氣血兩個東西堵塞到就會造成實證。 這里就告訴諸位了,如果我們要治實證,“有者為實”,我們要行氣的藥,還要加些活血化瘀的藥在里面,才可以把病治好。 如果血和氣,你看“并走于上”,這個時候造成“大厥”,人就昏迷過去了,“厥則暴死,氣復”,如果氣能夠回頭,就會有生的機會。 所以如果說氣血兩個并沖到頭上,人昏過去了,對不對?我們在百會上放血,對不對?百會上放血,血就虛掉了。 那還有氣呢,我們涌泉上,還有那個十宣放血。就是在末梢上放的話,都是讓他行氣嘛。如果“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這里都為虛實在下定義。 494頁,黃帝說:實證是從何道而來?虛證從何處而產生?虛實的要點?他希望再講詳細一點。 岐伯就說了:所有的陰,陰講的就是臟,講的就是血;陽講的就是腑,講的就是氣。 所有的陰和陽都有它的俞穴,會集的地方。“陽注于陰,陰滿之外”,陽注于陰經之從,陽經上面,會注到陰經上面。 因為我們有個腧(shu)穴,就是俞(yu)穴,俞穴就是經俞,能夠輸導氣脈的地方。陽氣如果是跑到陰經上面,會造成陰滿。 “陰陽勻平,以充其形”,所以我們人有形,正常的身形,是因為陰和陽兩個同時把身體充起來,你不能說陰太多了,或者陽(太多了),氣太多了或者血太多都不好。 第四節 手之三部九候 “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我們有三部,頭上有三部,身上有三部,腳上有三部,這個脈合一的話叫正常人。 那你如果說九候,我們手脈也可以分九候,手上脈的九候,這是側看,手掌在這邊,這個左手一放上來,這邊是關,這是寸,這是尺,手上也可以有三部九候。三部呢,寸、關、尺是三部,每一部,分三個按。 你這樣算的時候,從關前到手腕這邊是九分,差一點點,沒有碰到這個環。后面是一寸。 那這個脈是從上面這樣斜下來,斜到尺。側面看是這樣子,所以上面陽脈比較高一點,陰脈比較低一點。 那你按到皮膚上是一部,按到中間是一部,按到骨邊是一部。所以一個部分有三部,天、人、地;那三個部分,是不是九候?所以九候就這樣來的。 當然了簡單講,以后大家就知道了,按到皮膚表面上就摸到脈,那個病就在皮嘛,對不對?摸到中間,摸到病的弦脈,摸到里面,病就在臟,這樣看。 有病邪的生,“或生于陰”,有的時候病是從陰出來的,有的時候陽出來的。一般來說,病出于陽都是得到風寒,外面的節氣--風寒暑濕燥熱。 如果是生于陰,病從陰部,從陰臟里面出來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居處,居住的地方也沒有按照四時的節氣走;那還有喜怒無常,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都會造成這樣子。 所以說,我們常常要按照四時,節氣變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保養自己。同時飲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飽,不要太挑,食物壞的東西不要吃。情志要保持很穩,不要過喜、過憂、過怒、過悲、過恐都不好。 所以說,現在就下定義了,你只要記得,陽病通通來自外在,風寒暑濕燥熱;陰病來自內在,你自己沒有把自己照顧好、保養好。 第五節 風雨傷人 寒濕 495頁,黃帝說:“風雨之傷人也”,外來的風雨傷人,癥狀如何呢?岐伯就下定義了,風雨傷人先在皮膚表面,皮膚表面如果沒有治好,這個病才會進入孫絡,孫絡沒有治好,臟滿了以后就傳入絡脈,先是孫再入絡。 “絡脈滿”的時候,就“輸于大經脈”,才到大經上面。那到了大經上面的時候,我們人身上的血氣,因為邪會影響到我們血氣,這個時候聚在我們肌肉里面,這個時候造成你摸到脈就很堅大了。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這是實證。簡單講就是我們看到這個人痛,一直在那邊持續的痛,我們知道是實嘛。如果是隱隱作痛,喜按,你按他很舒服,他就是虛痛。 黃帝問:寒濕傷人的癥狀是什么?寒濕傷人的時候,“中人”呢,岐伯說了:“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血脈會非常的不流暢,“衛氣去”,所以病人會看到虛證。 虛證呢,這個氣機的陽氣不足,你如果手按到他,因為你一按到他的時候,里面陽氣會過去呀,病人說:“哎呀!很舒服,你手上溫度很舒服,你可以多按一下。”這就是虛證,看到沒有? 那如果是實,是陽實,很實,你碰他,“你不要碰我,不要碰我”,對不對?我們前面講針灸就講過,所以“喜按為虛,拒按為實”,就是從這里來的。 第六節 陰之生實 實之生陰 那496頁,黃帝說:那好了,那“陰之生實奈何”?諸位在《黃帝內經》的時候,前面就介紹過了。 陰呢,可滿不可實。實的定義呢?我們剛剛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是因為“氣血并”,是不是啊?氣和血并在一起,相沖突擠在一起的時候,累積在那邊。 那陰呢,本身可滿不可實,所以肝臟里面可以積滿很多血,但是不可以有瘀血在里面,就是這意思。 “陰可滿不可實”,黃帝現在就說了,那陰的生實到底怎么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就說了:你這個人“喜怒不節”,一下子大喜,一下子大怒,這個情緒不穩定造成了“陰氣上逆”。 人的胸腔上面,本來是陽,現在陰氣沖上來,因為情緒不穩定造成。沖上來以后,陰在上面。陰本來在下面,肚臍在這邊,我們用橫膈來看,肚臍以下,下面本來是陰,上面本來是陽,可是你這個人情緒很不穩定。 所以我們常常打坐。如果你情緒不穩定的時候,造成陰上來,陰本來不應該上來,陰上來的話,下面就虛掉了嘛,這個意思。 陰上來的話,“上逆則下虛”。下面一虛掉的時候,我們胸腔里面是陽中帶陰,下焦的陰是陰中帶陽,陰里面一定會帶著陽,互相才會生存。 陰一上來以后,只剩陽在下面了,陽氣沒有陰,陽氣就散掉了,就是這個意思。 陽氣一散掉以后,陰停在上面不動了,陰陽分開來了,是陰實的原因。陰呢,本來可以滿,甚至還是會循環,但不可以實。 所以我們情志一定要保持很穩定,心情要很好,不要隨便過喜過怒,都不好。 完 |
|
來自: 艷子很安靜 > 《(32-81)倪海廈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