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總結,總結自從6月開始的寫文章,我有時都不把所寫的歸屬于文章,更多的應該歸于文字,文字是對所想寫的一種運用,既然如此,就會有好有壞,而寫文字的目的不是要寫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那不是我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寫到現在反而讓我覺得這更像是中學時代的日記,這種日記的內容更大,但是所記錄的東西甚至和小學時代的日記沒有什么實質的區(qū)別,都是說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想法,小學時代吃一個蘋果都能寫成一個日記,這樣一想,我對寫文字的期望和要求就降低了好多,也不再認為我所寫的文字包含著我多少的付出,就從日記這一類比來看,實在是沒有什么付出,付出的也不足以提起,曾經激動且心高氣傲的狀態(tài)就蕩然無存了,我所做的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在我眼里就是一天中強制自己去做的一件事,開始總以為我們當作愛好,我的確對其是有愛好的,但在面對每天都做的事,我也難免生出了不耐煩的情緒,我覺得這種不耐煩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因為我通過釋放這樣的不耐煩找出了我好多的問題和心里感受,這樣的結果不連續(xù)的做寫文字這件事是沒有辦法托出的,我該慶幸我這樣做的意義對我來說給了我更好的一面鏡子,讓我反觀我看不到的旮旯角落,我也明白我做的本身就是對于自己有用的東西,至于說要通過這種行為獲得什么實質性的收益,我想,那是我不能踏足的禁地。總結來說我還是因為物外的誘惑吸引了,站在人群中你寧可和其他人一樣平平無奇,如果有那么一次你異于尋常,就可能被一雙雙的詭異的眼光包圍。畢竟,人類社會就是在人的自己設定的程序中存在,你一旦不是這個程序中的人就會被身在其中的人用程序的形式壓迫你,這就是來自資源的壓迫。本質上你和身在程序中的人沒有什么區(qū)別,可是程序本身就是人認為的區(qū)別。更進一步,身在其中和局外人,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站在其中的人依然不會想到其外的人的感受,局外人也是因為沒有站在其中而已。我之所以這么想,一定是人造的這個尺度印刻在了我的心里,這能怪嘛嘛,我無意識中的進入,因此受了很多影響,靜如止水需要的是更多的磨練,有很多的情緒并不是可以通過讀書就能解決的,當然讀書絕對能解決百分之九十的不良情緒。這一個多月來的確有好多思索和難處,有時一天就能寫好多文章,有時又無從下手,看來選擇一條路要走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不去這樣走,我也不會有此發(fā)現,這就是因果相隨,正如有句話: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菜。從這段時間我也得出一個經驗,一個人去做有限且有效的事情就可以了,不必顧此失彼,見別人全能非要與之比較個高低,在準備好這種心理的時候,就可以行事之時無所掛礙了。 |
|
來自: 知行中航中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