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墨守成規(guī)”這個成語的時候,說過一段慷慨激昂的話。 “這個世界上,最沒有說服力的話就是,'我們一直就是這么做的。’一直這樣做,就能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嗎?” 生活中,有很多事做多了就會變成習慣,但習慣很可怕,因為習慣是有好有壞的。 還有一些所謂的“常理”其實比習慣更可怕,因為常理并不是真理,如果沒有一雙辨證的眼睛,一味地遵循常理,很有可能走歪了路。 到了烹飪這件事兒上,也是一樣的,一些看似是常理的做菜方法,可能會埋沒食材的味道,甚至有可能阻斷廚藝進步的階梯。 這篇文章,算是一個思考吧,看看是否有些做菜的常理,并不是真理呢。 例如: 燉肉不用香料; 刷鍋不用洗潔精; 蔥根,香菜根用來做菜; 燉肉,用焯水的原湯; 在烹飪上,做一些“違背”常理的事兒,能推開一道新的味道大門也說不定。 燉肉不用香料 在我們常規(guī)的認識里,燉肉出鍋時滿屋的香味兒,那是香料的功勞。 尤其是在我家老爺子的烹飪世界里,所有的香味,都是香料給的。我家廚房,就跟香料博物館一樣。 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有,甚至是不是香料,只要長得像的,老爺子都會買。 燉個肉,有時候鍋里的香料比肉還多??上攵?,那味道得有多香,匪夷所思的香。 有一次老爺子燉肉,我們村長路過我家,以為啥東西著了呢。我爸邀請他吃肉,村長一溜煙兒就跑了。 像我們老爺子這樣的,應該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香料是燉肉必不可少的調料。 香料們,各有所長,能去腥,能增香,能提鮮,能增色,用好了的話,把肉香托起來,還有悠遠的回味。 但用不好的話,就成了燉啥肉都一個味兒。 大家試試我這個不加香料的鹵肉飯,或許能對香料有個全面的認識。
這個做法,肉在進到嘴里的一瞬間,我們就會有知道,原來肉的本香這么美味。 香料對于燉肉來說,是錦上添花,可不是雪中送碳。我們要靠手藝去掉肉腥,提出肉香,而不是指望香料來幫大忙。 但香料也不是敵人,根據(jù)個人口味,食材新鮮程度,以及肉的種類,合理適當?shù)卮钆湎懔?,以肉香為主,香料為輔的原則來對待肉,肉才會還以咱們滿口香。 關于香料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頁合集里翻看下,寫過不少了,應該會對大家認識香料有些許幫助。 刷鍋不放洗潔精 我姐每次來我家吃飯,都想帶走我炒菜的鍋,用她的話說,我這個鍋好像天生不粘,做出來的菜都比別的鍋好吃。 她一直以為,我是花了大價錢,買了口好鍋。但當她得知我的鍋是充話費送的時候,驚訝著大嘴一口氣吃了好幾個鹵蛋。 為啥我充話費送的鍋,會比她花了好幾百塊錢買的各種科技加身的鍋還好用呢? 可能是因為我比較懶,又比較摳,平時刷鍋的時候,都不怎么愛用洗潔精的關系。 倒也不是從來都不用,油漬比較頑固的時候,肯定還是要用的,只不過大多數(shù)的時候,我都是用熱水加鋼絲球來洗鍋。 一頓飯要炒好幾個菜,一道菜做好以后,趁著鍋熱,開熱水,再加上鋼絲球這個神器,稍用點力氣,鍋就能被刷得蹭亮。 等吃完飯,最后一次刷鍋的時候,偶爾會用一點洗潔精,來徹底地清洗。 如果用了洗潔精,就把開火把鍋烤干,然后放一點點油,滑遍了它再關火。 其實呢,鍋粘不粘,不在鍋。而在用鍋的人,會不會養(yǎng)鍋。 以前的文章里我提到過很多次讓鍋不粘的最有效方法,干鍋燒熱,加油潤遍,關火放涼,再開火加熱,這時候的鍋,就變成了妥妥的不粘鍋。 原理很簡單,咱家的鍋看起來表面光滑細膩,實際上縫隙多得很,食材下鍋以后,都陷進了坑坑洼洼的縫隙里,所以才會粘鍋。 干鍋燒熱,縫隙變大,冷油下鍋,鉆進縫里,關火放涼,油被留住。 再開火炒菜,沒了縫,也就不粘了。 這就是讓鍋不粘的大概原理了,這么看來,洗潔精確實能破壞不粘效果。 但為了干凈和衛(wèi)生,鍋還是要清洗干凈,只要學會了不粘鍋技巧,平日里多關心一下自己的黑鍋,這就可以了。 別扔蔥根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擇菜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把蔥葉根蔥根扔了吧,蔥葉可以熬蔥油,會被一部分人留下。 但蔥根,又臟又丑,沒幾個人愿意讓他出現(xiàn)在自己做菜的鍋里。 扯句遠的,作為香料界里的大神,花椒。幾乎家家都在用,但我們用的只是它的果實。 其實花椒葉比花椒更好吃,花椒葉里的花椒精油同樣豐富,如果較真的話,花椒樹的枝干里都含有花椒精油,甚至花椒樹的根里,含量更豐富。 見過花椒樹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那花椒樹,離老遠都能聞到特殊香氣。 回到蔥身上,被我們忽略了的蔥根兒,其實是蔥身上,蔥味兒最濃的部分。 但拿他熗鍋炒菜的話,的確不合適。卷煎餅的話,就更不行了。 那蔥根兒作為蔥味兒最大的部位,扔了可惜,又沒有用武之地,可咋整呢。 燉肉的時候使,蔥根洗掉泥,帶著一點點蔥白,跟香料和生姜,一起先下鍋炸出香味,烹酒,烹醬油,如果用到醋的話,也趁著熱乎烹一下,加熱水燒開,燉肉的湯水就準備好了。 用一節(jié)蔥根,至少能省掉兩節(jié)蔥白。 同理,香菜根兒,也這么用就行。 其實除了燉肉,用蔥姜香菜汁兒的時候,用根兒也行。 放一塊兒搗碎,加水過濾出汁水來,用來腌肉,味道嘎嘎香。 既然說到根兒了,我還想多提一嘴,被我們扔掉的香菇根兒,其實也是個好東西。 喜歡那種筋道耐嚼口感的朋友,建議別扔掉香菇根,自己做成醬,越嚼越香。 自己做香菇醬其實很簡單,攢著香菇根兒,改刀成小方丁。 下油鍋炒香,炒出水分。 剁碎的郫縣豆瓣醬,開小火下鍋炒酥嘍。 加點辣椒面,孜然面,鹽和糖調味兒。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樣了,可以加點肉丁炒進去,放點黃豆醬和甜面醬也行。 焯水的原湯燉肉 肉類食材焯水,是去腥跟深度清潔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尤其是帶骨頭的,血水殘留越多,腥味異味也就越大。 冷水的時候,就把排骨放進去,水面大一點,灶火小一些,讓溫度慢慢上升。 原理就是初中物理知識了,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隨著水溫逐漸升高,熱量向排骨內部滲透,溫度上來了,血水們開始興奮起來,來回亂竄的時候,順著組織間的縫隙,就跑到水里來了。 溫度持續(xù)升高,血水凝固,被沸騰的氣泡托起到水面,拿著勺子把他們撈起來扔了,這個過程就把腥味給趕走了。 為什么水要大,火要小呢? 水多點,存儲溢出血水的空間就大。火小點,溫度上升得慢,給血水流出的時間就長。 因為等水溫太高以后,排骨表面蛋白質凝固,形成了一道屏障后,血水滲出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是為啥焯水要冷水下鍋的原因。 如果再搭配上蔥姜和酒的話,去腥效果就會更好。 話說回來,焯過肉的水,雖然血末被打去不少,但湯里面的“臟東西”還是會殘留許多。 所以大部分人,會選擇把焯肉的水倒掉。 不過,現(xiàn)在有很多人提倡肉不要焯水,因為焯水會損失一部分的滋味兒跟營養(yǎng)。 這話怎么說呢,溫度升高以后,可不止血水分子變興奮了,排骨本味因子,有營養(yǎng)的分子們,都跟著嗨起來了,也會有不少跑到水里。 更何況,還有一些水溶性的蛋白,會很輕易的被熱湯捕獲了。 要干凈,還是要營養(yǎng)要美味呢? 這個抉擇并不難,焯水之前,排骨先泡一泡,血水能走一部分。 焯水的時候,手勤快一些,把能看到的血末打干凈一些。 然后再多點耐心,等不反末子了以后,再關火撈肉。 肉湯別著急扔,鎮(zhèn)一鎮(zhèn),等“臟東西”沉底兒了,只取上面清亮干凈的原湯就可以了。 正式開燉的時候,別用水了,用這原湯,把失去的滋味兒再補回來,肉香還是那么香了就。 當然了,麻煩一點的方法也是有的。 雞胸肉剁成肉蓉,分幾次打到原湯里,冷肉的吸附力把臟東西吃住,開小火升溫,似開非開的時候再撈出肉蓉。 不僅能清理原湯,還能繼續(xù)增加肉香。 其實類似的一些貌似違背常理的烹飪技巧,還有不少,因為篇幅的原因,就留著以后再分享吧。 |
|
來自: 玄易子920 > 《廚房技術和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