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老了,一方面是年紀大了,賺錢的本事小了;一方面是變成長輩了,可以享受兒孫滿堂的喜悅了。 因為年紀的緣故,人是會更加重感情的,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親戚朋友家串個門,吃頓飯;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老人都會是座上賓。 應酬多,自然會增加隨禮的機會。 給個紅包,送出祝福,這是很快樂的事情。但是每天都這樣快樂,錢就不經(jīng)花了。特別是對于一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來說,禮尚往來都是一種負擔。因而,有節(jié)制地隨禮,是一門必修課。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人到晚年,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就不要隨禮了。 02 第一,對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因為關系疏遠,不必隨禮。 春秋時,有一個叫伯高的人,在衛(wèi)國過世了。有人傳了口信給孔子。 孔子很為難,說:“我不是他的兄弟,也不是他的朋友,還不是他的老師......應該去哪里哭呢?在家里哭,禮數(shù)太重了,在郊外哭,又太見外了。” 原來,孔子認識伯高,是因為學生子貢的引薦。也就是說,伯高本來就是子貢的朋友。 就在孔子左右為難的時候,又有人傳話。在衛(wèi)國辦事的學生冉求,以孔子的名義,送了一匹布,四匹馬,作為禮物。 孔子說:“異哉,徒使我不成禮于伯高者,是冉求也。” 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覺得這份大禮,送錯了。也沒有拿捏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親戚朋友,也會通過親戚朋友去認識更多的人。從關系來說,就是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 如果你特別好客,那么你的圈子就會變得特別大。因為“人外有人、無窮盡也”。 人老了,對于拐了幾道彎,再去結交的人,就不要隨禮了。因為彼此不是很熟,關系也沒有到“禮尚往來”的程度。 比方說,你的兒女結婚了,親家的宴席,你要參與,并且要當好主人公。但是親家的舅舅、伯父、表兄妹等,就和你沒有關系了。 當然,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因為交往很頻繁,就變成了你本人的朋友,意義就不一樣了。你和對方的交往,已經(jīng)沒有拐彎抹角的關系,而是直接的交際。 03 第二,當自己很落魄的時候,需要學會關愛自己,不要向“外人”隨禮。 我的三舅媽,一直身體不太好。一年里,有兩三次住院。 三舅媽一輩子都在農(nóng)村,靠幾畝柑橘園過日子。住院的錢,多半靠兒女們給。 去年夏天,三舅媽接到電話,娘家侄女的兒子結婚,要在城里某酒樓,大擺宴席。 三舅媽對兒子說:“這件事,我很為難。關鍵是,我拿不出紅包錢了。” 最后,三舅媽沒有去湊熱鬧。一方面是她身體抱恙,不習慣熱鬧的場景;一方面是她很窮,本就是需要關照的人。 人老了,錢就是做人的底氣,也是身體健康的保證,如果你因為禮尚往來,導致自己變窮了,那就應該反思自己了。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吃一頓飯,一兩百塊錢,算不得什么。如果不隨禮,就很小氣了。 認真算一下,一個老人有幾個兄妹,兄妹又養(yǎng)育了幾個兒女;從父母這一輩衍生來的親戚;因為兒女結婚帶來的親戚朋友......都要隨禮的話,一年的開支,可能會過萬。顯然,算是經(jīng)濟負擔了。 當然,老人也接受禮物的時候。但是收禮的機會不多。最可惡的是,老人辦喜宴的時候,所有的禮金,都被兒女們拿走了。
一個人手里沒有什么錢,不代表窮,但是打腫臉充胖子,就真的很窮。你想要用自己的禮金,去博取別人的禮金,顯然是不劃算的。 老人很落魄的時候,就照顧好自己吧。如果是非常親近的人來請你參與喜宴,你盡管吃飯,不一定隨禮。懂你的人,一定會理解你、心疼你。 04 第三,關系漸漸淡薄的“老熟人”,應該順其自然地斷交,不要隨禮。
你想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聚起來,是一定會很失望的。因為有的人,已經(jīng)不在乎你了。 此一時,彼一時。過去的老友,不一定是今天的朋友;過去的同事,不會一直是同事;過去的戀人,也會忘記名字......你要根據(jù)年紀的變化,時空的改變,忘記舊時人,結交身邊人。 我的鄰居老張,前幾天受到老同學的邀請,去省里喝喜酒。老同學說:“請了二十多個同學,應該都會來。” 老張興沖沖地去了省城。才發(fā)現(xiàn),只有三個同學到場。 做人,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別人心中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出你的圈子的人,越來越多。你不要去找回“他們”了,接受漸行漸遠。 05
人與人交往,就是一份真情,如果用禮金來約束關系,那就顯得繁瑣了,人情味也變了。還不如獨來獨往。 人到晚年,真正的親戚,就是自己的家人;真正的朋友,能有三五知己,就不錯了。 人到晚年,要重義輕財,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變成了互相攀比,把禮物當成了財物,變相增加了經(jīng)濟上的負擔。 《朱子家訓》里說:“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要懂得,真正的隨禮,分明是一份恩情啊。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