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本文主要闡述了武士道的內涵及其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并且從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探討武士道對日本國民性的形成產生影響的原因。 【關鍵詞】日本人;武士道精神;生死觀 引 言 眾所周知,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靈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更是日本人精神的原動力。經過一千多年的浸潤,武士道已內化在日本人的國民性之中,支配著國民的思想和行動。尤其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的印跡。正像新渡戶稻造所說的那樣:“即使具有最進步思想的日本人,如果在他的皮膚上劃上一道傷痕來看的話,傷痕下就會出現一個武士的影子。”可見,武士道至今仍然對日本民族精神和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 一、關于武士道的研究 長期以來,對日本武士道的研究一直是眾說紛紜,其中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始于戴季陶和周作人。戴季陶在《日本論》中比較客觀地評價了武士道,他認為武士道最初的事實只不過是一種'奴道’,而武士道的觀念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實祿報恩主義。”周作人在《周作人論日本》中評價武士道,認為武士的行為無論在戲劇還是在小說里如何壯烈,如何華麗,總掩蓋不住這樣一個事實,武士是賣命的奴隸。1889年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強調:“日本之為日本,完全是拜武士道所賜。武士道不只是日本之花,亦為日本之根。武士階層,位于民眾之上,為他們立下道德準則,垂范引導” 二、武士道內涵 1、犧牲――武士道提倡的最高境界。武士道提倡“輕生死重然諾”。日本武士道的開山鼻祖山鹿素行吸收了中國儒教的孔孟思想,認為武士道的最高準則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的弟子大道寺友山則將這種尚死觀念進一步發揮,主張“武士臨戰場,決不當顧家室。出陣應有戰死之心,以生命附諸一擲,方得名譽。 2、剖腹――日本人獨有的自殺方式。剖腹是日本人獨有的自殺方式,日文漢字寫作“切腹”。剖腹不同于一般的自殺,有比較正規、嚴格的方法和程序。剖腹原本是一種血腥的殘忍的自殺方式,卻被日本人發展為一種崇高的死的儀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人在剖腹自殺這一行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殘忍,而是尊嚴、氣節和壯美。 3、物哀――日本人孤獨感的體現。日本文化專家葉渭渠指出:“日本國民性的特點……愛殘月、更愛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他們認為殘月、花蕾、花落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這種無常的愛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真髓。” 日本人的切腹、犧牲精神以及轉瞬即逝的物哀都源于武士道。日本人喜歡櫻花,把櫻花作為國花。而櫻花本為日本武士之花,因為櫻花從盛開到凋謝整個過程就像武士出生入死的一生一樣。作為一個無畏的武士必須隨時準備為主君、為信仰現身。武士們選擇剖腹就是追求這種“犧牲之美”,生命不在于長久,而在于是否閃光。現在,櫻花已經由“武士之花”而成為日本的“國花”,從中也可以看到武士道對于日本人的影響。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克特在《菊與刀》中指出,“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則是一種“恥感文化”。日本人極其重視名譽,基于他人判斷制定自己的行動方針是“恥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 三、武士道對日本國民性產生影響的原因 從九世紀中期武士產生,到明治維新前一直都是武家統治時期,這一漫長歷史時期,正是日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積淀時期。所以,經歷近700年的武家社會,武士道逐漸與日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尤其是倫理文化的傳統融為一體,并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武士道作為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經過長期的歷史浸潤已經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由此完成了日本道德內涵的充實,形成了日本國民的整體精神,而且逐步成為了同本文化精神的核心。 1、政治上、武士道的國民化、全體國民武士化。明治維新后,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政權,為了培養絕對效忠天皇的“阜軍’’、“皇民',造就“強兵富國”基本國策的支持者、執行者,強制推行“武士道的國民化、全體國民武士化”的政策。其結果,正如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指出:“明治維新以后,過去只占日本人少數的武士階級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全體國民的理想”;“全體國民的武士化,涵蓋了明治以后所有日本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在作為近代國家的明治時代后半期,武士道精神得到比江戶時代更高的評價。而且,幕府時代作為特定階級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武士道,成了全體日本人的道德思想。 2、思想上、武士壟斷知識和教育,影響和制約著日本思想意識層面。武士道在思想上包容了不少人類共有之美德。忠誠、奉獻、敬業、勤勞、好學等美德,是人類共同創造的倫理道德,體現了全人類的理想價值。武士道對這些美德進行批判性地繼承,同時包容了儒教、佛教和神道教某些易為入們接受的內容。這樣,武士階級的倫理在儒教與佛教的影響下得到充分普及,因而能夠成為全民的倫理。武人執政時代,武士位居農、工、商三民之上,作為統治階級、社會精英和君子,處在軍方和官方的位置,他們壟斷知識和教育,決定道德性質的等級和價值,主導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追求。武士道自然要向其他社會階層滲透。明治維新以后,武士又在明治政府中掌握權柄、控制思想、制定政策。治政府規定將武士道作為全體日本國民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武士道迅速滲透到社會各階級之中,成了同本道德的最高形式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釋放出武家政治時代不可企及的物質能量。 3、文化上,武士道與日本民族精神融為一體,是日本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自產生以來,就不斷對儒學、佛學等異質文化和貴族文化以及來自農、工、商三民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進行批判地繼承和改造,逐漸積淀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之中,成為同本人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形成的精神財富。于是,“武士道便從它最初產生的社會階級經由多種途徑流傳開來,在大眾中間起到了酵母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國民全體的景仰靈感。雖然平民未能達到武士的道德高度,但是,大和魂終于成為島國帝國的民族精神的表現”武士興起和武家政治時代的近千年間,即武士道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時代,武士作為政治主角、社會精英和日本文化最主要的參與者、承擔者、長期主導國家的政治生活,決定社會的核心價值和道德取向,成為了日本較高文化的主要代表,從而使日本文化越來越多地受到這個階級的價值標準的影響。所以,武士道所體現的不僅是武士的理想價值,而且是同本民族的理想價值和普遍取向。武士文化作為日本文化的核心內容,必然要使武士道成為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武士道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影響著日本國民的生活,作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從根本上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死觀,從某種程度上說,武士道的生死觀亦是日本國民的生死觀。 【參考文獻】 [1]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商務印書館,1993. [2]魯思?本尼克特.菊與刀[M].呂萬和,等,譯.商務印書館,1990. [3]蔡海燕.論日本人的生死觀及對其民族性格的影響[J].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4]張富軍,張衛娣.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觀[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舉報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