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是一部我看了好幾遍的電影。所以上周決定做一次“電影之夜”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又選擇了它。 我和孩子們一起看過兩部電影:《零零后》和《棒!少年》,都是紀錄片,都在電影院。一直幻想著和孩子們一起在家看電影的場景:夏天吃冰激淋、秋天吃炒板栗、冬天喝熱可可。春天要吃點什么來配電影呢?竟然一下子想不出來。 孩子們似乎對電影之夜并不期待,他們更愿意玩狼人殺。而對于《小鞋子》,不期待的人就更多了。大孩子想看《暮光之城》、《哈利波特》,小孩子要看《波普先生的企鵝》、《狗來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云朵工廠》……你們肯定不知道這些電影吧,因為它們是我們讀的一套獲獎童書。 就算這樣,電影之夜還是來了。觀影前的美食有披薩、炸雞、蛋糕、雪糕、水果、爆米花、薯片、果丹皮…… 放映前,孩子們已經做好了文明觀眾的準備。奈何因為設備問題:比如想要關掉燈,卻意外地關了投影儀;開了投影儀,又錯誤地把頻道設置成了單聲道,好好的影院音效愣生生地成了回聲。) 這么一個插曲,大家觀影的耐心就消耗了。加上開頭阿里就丟了妹妹扎哈的鞋,找不回來,爸爸看起來脾氣也不太好,幾個小小孩特別害怕和擔心,有人捂上眼睛,有人走到了室外。 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那雙鞋子,它牽動了所有媽媽的心。 放著放著,跑的孩子回來了。阿里和妹妹坐在水池邊,徒手用洗鞋的泡沫吹泡泡,泡泡特別大,比我們泡泡槍吹出來的大多了,大家發出一聲又一聲驚嘆。 阿里參加五公里賽跑的時候,觀影發生了質變。小孩兒們沖到熒幕前面,滿懷期待看阿里比賽。最后的沖刺,大家開始齊聲為阿里吶喊,看電影變成了看奧運。但是,誰說不可以呢?電影本來就是可以被多角度解讀的。 阿里拿了冠軍,他很失落,哭得絕望,他所有的目標就是季軍那一雙鞋子,給妹妹的鞋子。小孩兒們很開心,大孩兒和大人差點要哭了。阿里努力這么久,還是沒拿到這雙鞋,給妹妹的鞋。而他那雙兄妹倆交換穿的帆布鞋,已經不堪重負,鞋底都磨穿了。 好在,爸爸康復了,他從市場回來,自行車的后座夾著兩雙鞋:白色的帆布鞋和紅色的小皮鞋。一雙給阿里,一雙給妹妹扎哈。 小孩們記憶最深刻的是阿里奔跑時回憶著妹妹飛快回家和她交換鞋子,“他回憶著妹妹,然后就像火柴被點燃了一樣向前沖。” 大人們最大的感受是盡管阿里一家極度貧窮,盡管他們的城市貧富懸殊巨大,雖然揪心,可是愛意一直在流淌。因為純真,貧窮里就生出了無數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