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遇到異常反應,醫者當定心安神,反復審查比對病情與處方,當內心確認無疑時,對于身體弱的患者囑咐其減量服用,對于少壯之人可以鼓勵其堅持服用,此時醫生的定力與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醫生自己都狐疑不定,患者如何敢堅持服用?如果確是暝眩反應,因為改弦更張而錯失治愈之良機,那就扼腕嘆息了。 張*,女,72歲。這是一個農村來的老太太。從2016年起就一直找我看病,幾乎是每診必效,是我一個“粉絲”病人。其實老太太也沒有什么大病,就是經常感冒,頭痛,然后后期并發排尿不暢。我按理治之,都是應手而愈,患者頗為信任。2021年3月29日,患者前來就診,訴:腿腳酸,時抽筋,右肩膀酸痛不適,口苦,眠差。疲倦,尿不盡感。察其皮膚干燥,腹部抵力稍軟,舌淡紅苔薄膩,脈診無特異之處。竊思:患者全身酸痛,尿不暢,舌苔膩,這是水液代謝障礙,水濕滯留關節肌膚所致,口苦乃有熱像,疲倦而年高顯示有虛象,總體參合“當歸拈痛湯”當有效。當歸6g,黨參10,知母10g,蒼術10g,羌活6g,升麻6g,甘草3g,豬苓10g,葛根15g,澤瀉12g,苦參6g,茵陳15g,防風6,黃芩10g,白術10g。5劑。水煎服。就診后的第二天,其女兒來門診詢余:服藥1次,其母親頭暈不可名狀,很是不適,是否停藥?我乍一聞此狀況也是一臉不解,再再審視病情與方藥,此方斷不可能出現如此劇烈反應,故懷疑是中醫“暝眩”反應,此乃體內正氣鼓舞,氣機發動欲驅邪出外之征象。我篤定告知:這個方肯定沒有問題,可以減量服用,把1劑藥分成2天服用,要堅持服完。10多天后,老太太笑臉盈盈,前來告知,病已痊愈,而且多年暈車之疾,恍然若失。【體會】 《尚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意即服藥后若沒有產生瞑眩反應,則疾病難以治愈。現代名醫岳美中曾說:“深痼之疾,服藥中病則瞑眩,瞑眩愈劇,奏效愈宏。”藥物的發應有良性反應與不良反應。不管中藥與西藥都是用藥物的“偏性”來治療疾病的,中醫典籍中所謂的“毒性”就是藥物的偏性,這就好比西藥的強心甙,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也是非常相近的,所以脫離劑量談“毒性”,或者因此來“黑中醫”,要么是故意,要么是無知。遇到異常反應,醫者當定心安神,反復審查比對病情與處方,當內心確認無疑時,對于身體弱的患者囑咐其減量服用,對于少壯之人可以鼓勵其堅持服用,此時醫生的定力與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醫生自己都狐疑不定,患者如何敢堅持服用?當然,如果用到一些麻黃劑、附子劑、大黃劑,等等大開大合之方,就要更加審慎辨別,不枉不縱,才不會錯失治療之良機,也不會導致病情加重。【后記】 1.祛風除濕組:羌活、防風、蒼術、甘草(四味羌活湯)3.清陽明少陽熱組:茵陳、苦參、黃芩(少陽);知母(陽明)1.加味蒼柏散組成:知母、黃柏各 10g,防已 12g,木通 10g,當歸 10g,白芍 10g,獨活 6g,蒼術 10g,白術 20g,木瓜 10g,檳榔 10g,牛膝 10g,生地 10g。“加味蒼柏散”、“當歸拈痛湯”均為治療濕熱下注,腰腿兩足疼痛名方。根據《醫宗金鑒》所載:如果其人形氣實而濕熱盛的則用“加味蒼柏散”;如果其人形氣虛的,或者下肢發麻為甚的,則用“當歸拈痛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