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林老的人都知道,先生晚年作書執筆極虛,(筆有時會滑落紙上)。正如先生所云:“執筆之法,雙鉤盤肘,力在筆中,筆隨手走,如錐畫沙,如屋漏痕,不傳之秘,先賢所守。”這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鑒的。筆正指虛,意由神隨,或許是能夠到達至高藝術境界原因之一。林散之草書多取隸法,似乎已成為普遍共識。然而,林老自己卻說,他的草書是從楷出。這一說法更值得我們去好好探究。在取法上,我們驚奇地發現他與其師黃賓虹先生所不同的是,黃賓虹用篆籀筆法作畫作書,且作品甚多。就跟黃賓虹先生很少寫隸書一樣,我們幾乎很少看到林散老的篆書作品。他沒有一味沿襲師法,而是篤信惟勤,把大部分精力放到研究漢碑和魏碑上,得其神髓,化為己有。可見,賓虹眼里無隸,散之眼里無篆。取法不一,各自天成!再者,散之先生草書用墨豐富,善控水度,是取畫法。濃,不惜用墨;枯,不懼無墨。“干裂秋風,潤含春雨”。林散之先生的大膽運用所產生的極為自然、神奇的效果,除王鐸用墨的啟發,便是中國繪畫對中國書法的貢獻,恰恰是通過林散之先生實現的,非常了不起!朱 敏 (敏之) 1960年生,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執行主席。
林散之作品欣賞

在前不久“散之風神·中國書法學術提名雙年展”研討會上,中國書協行書委員會委員、南京市書協執行主席朱敏談及林散之先生的“執筆”與“取法”:首先,“散之風神”的展標取得特別好!風,即風韻。指散之先生的書法、詩文及國畫的風格、韻致,其視角是立體的、多元的。“神”,指林老的藝術精神,體現在散之先生的驚人思考力與創造力上,是對林老藝術品格的高度準確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