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的反省思維。 1.批判的要素 ![]() 2.批判的原則 ①對象:理解的寬容原則 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對象 ——盡量避免誤解、曲解、一知半解等等 理解方面出現問題,會嚴重影響批判的質量 ②標準:中立的原則 中立原則就是以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標準作為批判的標準,比如:邏輯準則、科學準則、法律準則、道德準則等。 使用立場性標準進行批判,容易產生爭議,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 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是確保思維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合理性的原則。 ③目標:得出好的判斷(決斷,決策) 基于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所得出的判斷,要比以其他方式得出的判斷,其質量要高很多。 3.反省思維 ——批判是一種反思性的思維活動 ![]() 例子:蘇格拉底的“詰問式”包含三種邏輯方法 (1) 他指出人們對道德名稱定義的一些反例 (2) 他依據人們的道德信念做出邏輯推論 (3) 借助邏輯推論指明人有不一致的道德信念。 4.基于反省思維—批判重在自我批判 批判性思維是自我指導、自我規范、自我檢測和自我校正的思考 ①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意味著每個人都按著自己所確信的“真理”而行動。然而,自己所確信的“真理”不就是真理,其中有真理,也有錯覺、偏見、妄念、陳規陋習甚至是迷信。我們所確信的“真理”是一個魚龍混雜的信念系統,但它確實在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因而我們需要凈化、校正、更新和優化我們的信念系統。 ② 自我改變:既然最聽自己的,既然沒人能改變你,那就只能尋求自我改變。批判性思維是尋找自我改變的工具。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審驗和評估,凈化、校正、更新、優化我們的信念系統,以便形成更好的選擇和判斷,并由此提高我們生活和工作的質量,成就卓越人生。 ③ 批判能力=教育+訓練:它是一種思維習慣和力量。只有它才能保證我們不出現錯覺、欺騙、迷信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誤解。 二、 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 1. 批判精神 ① 獨立思考的精神 獨立思考:理性的自主;獨立精神是批判性思維的前提和最低要求;獨立思考不是標新立異,獨立于現存知識體系之外的“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② 反思質疑的精神 反思是對思考的再思考,對自己的初始想法或看法進行推敲、審驗、評估,找出其中的偏見、錯覺、妄念甚至迷信等缺陷(反思需要換位思考所得到的看法為鏡子,審查出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質疑是對觀念的真理性和行動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疑問。“我相信…,是因為…;我這樣做,是因為…。”理由是真的嗎?潛在的假設可靠嗎?推論合理嗎?(質疑不是情感性的懷疑)反思質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求。 ③ 開放兼容的精神 開放就是拓寬視野、突破局限;自我中心與斯格托瑪現象,就是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和已經形成的思維方式,來感知和判斷眼前的事物,并認為我的感知和判斷更好。心理學家把由于集體中關注自我的認知而形成的的盲點叫做斯格托瑪(希臘文原意指黑暗、失去部分視野、盲點) 開放精神就是勇于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破除斯格托瑪的精神。亨特教授提出“三的規則”:對問題至少要從三種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種方案來決定行動,考察三種反駁你的觀點,尋找三個例子來解釋一個概念,等等。 兼容就是減少分別心,對不同觀點一視同仁。兼容優于寬容。寬容是一元價值觀之下的寬宏大量,寬容是有限度的;兼容是多元價值觀之下的海納百川,沒有限度。兼容是一種精神境界,不是不講原則,沒有立場。 開放兼容的精神是精通批判性思維的最高精神境界。 2. 理性美德 -人腦的三種功能: ![]() 三種理性的美德: ① 理性的謙遜=虛心的態度+開放兼容精神 精神是人在思考是表現出來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態度是人在思考時表現出來的當下的意愿和傾向。 ② 理性的執著=專心的態度+獨立思考的精神 貪欲導致浮躁,心急導致武斷 ③ 理性的公正=平和的心態+反思質疑的精神 公正的思考就是對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或者相對立的觀點一視同仁,盡量減少受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響。培養公正的思考離不開平和的心態。態度不平大多與自身利益或自我形象受損相關。 PS:自身利益:在可靠的理由與金錢出現沖突時,會出現態度向物質傾斜。 自我形象:成績不合格,學生會講“老師給我一個不及格”;若成績為90,他會講“我得了一個優秀” 自私的思考引導我們為當前的信念和思考方式辯護,為謀求私利尋找理由,還會為引起感情上的忐忑不安,理智上的強詞奪理。 三、 思維品質與思維技能 1. 問卷設計的一致性 問卷自身以及問題與答案選擇之間應當有一致性,其一致性程度越高越好。 例:問題:“本課程教材質量好,適合教學要求,滿足自學需要。” 分析:“適合教學要求”與“滿足自學需要”之間的一致性差,因為“適合教學要求”與“滿足自學需要”必須受到同等程度的認可。否則,被調查者無法在回答中做出準確的單項選擇。然而,二者受到同等程度認可的可能性較小。 2. 思維品質 ① 清晰性 清晰性指的是思考問題時的條理和層次要清楚,運用概念和斷言表達思想時,概念和斷言的意義要清楚。 ② 相關性 針對目前的問題,避免將不想關的問題牽扯進來 ③ 一致性 就理性自身的特性而言,清晰、相關、一致是思考的最低要求。諸如準確、嚴謹、深刻、充足、辯證等理性的要求,都是衡量思考質量的標準。在日常思維活動中,將這些理性的要求內化為思維的品質,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④ 恰當的提問與合理的論證 ⑤ 正當性 消除不可靠的信念,使用真實可靠的理由為信念做出擔保,這樣的擔保是強有力有。 ⑥ 預見性 拒絕盲目行動,行動要具有主動性。 3. 思維技能 ① 再思考-反思 ② 論證。一個主張的好壞取決于支持它的理由和推理的質量,而不是主張本身 ③ 評估論證。對論證好壞的評估,其核心就是對理由和推理質量的評估。 評估論證好壞的核心標準: 理由真實、推理符合邏輯規則 評估論證的任務和技能(圍繞論證的三個要素,提出批判性問題): 論證三要素:議題和主張、理由和假設、推理 例:中心議題是什么? 在中心議題上的主張或結論是什么? 支持主張的斷言或理由是什么? 對議題、主張、理由以及論證語境的表達是否清晰? 理由真實嗎?若真實,與主張相關嗎? 推論是建立在某種假設上嗎?若是,假設合理嗎? 從理由得出結論的推理,符合邏輯規則嗎? 結論是否超出了理由擔保的限度? 是否存在削弱結論的其他證據? ![]() 四、批判性閱讀的方法與實踐 1. 批判性閱讀的階段、目的和任務 2.分析論證結構: (1)樹狀圖解- I型(線性;一個論證對應一個斷言) T型(兩個或多個論證共同對應一個斷言) V型(多個角度支持一個總的結論) (2)圖爾明模型 ① 一個好論證,由六個部分組成 數據:事實、論據(相當于小前提) 斷言:被證明的結論、主張、觀點 保證:用來連接證據和結論之間的普遍性原則、規律(相當于大前提) 支撐:為保證(大前提)提供進一步支撐的陳述、理由,以表明原則或規律是真的。 辯駁:對已知反例的考慮 限定: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反例,對結論的范圍和強度進行限定。 ![]() 五、 理由和原因 1. 論證的概念 沒有論據(主張+理由),只能稱之為觀點。在很多文本里面,顯而易見,根據考證,其實根本不真實,只是一種修辭性的說法。 2. 區分理由與原因 ① 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叫論證 給出事物產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釋。 ② 論證和解釋都可以“因為”和“所以”來連接 區分論證與解釋的標志詞。 理由的標志詞:根據…;基于…;理由是… 主張的標志詞:得出…;推斷…;證明… 原因的標志詞:歸因于… 結果的標志詞:導致… ③ 區分的方法: 用“證明”替換“因為,所以”,說得通,表達的是論證;說不通,表達的是解釋。 用“導致”替換“因為,所以”,說得通,表達的是解釋;說不通,表達的是論證。 3. 總結 好論證:理由真實;推理符合邏輯準則;相關性、因果性、可比性 好解釋:一致性;簡單性;可檢驗;不循環 六、前提與假設 1.什么是假設? 論證中未表達的前提稱為假設。前提是明確表達出來的;假設是被省略的前提,以及前提得以成立的深層根據。 2. 假設的分類 ① 預設-判定一個陳述真假的必要條件 例:這杯子中有酒 ② 省略的前提-又稱“填空者” 例:這杯里的酒不太香 ③ 支撐假設-使前提成立的深層根據(使②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 例:我的嗅覺正常 ;我沒有喝多… 掌握正確的推理形式,有助于尋找填空者。牢記論證可見結構中的理由和主張,關注那些足以影響支持主張力度的假設。被人長期默認的假設也可能是錯誤的。挖掘假設的價值在于訓練和提高理解力,識別深層的謬誤。 七、 含糊、虛假和關聯性謬誤 1. 含糊不清、歧義和混淆概念 概念、語詞、斷言、語句出現語義上的含糊或歧義,稱之為含糊不清的謬誤。詭辯就是利用詞語在不同意義上的使用,或是利用兩個詞語在語義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來達到混淆或者偷換概念的目的。 2. 理由虛假、絕對化、非黑即白、遮蓋論據、捏造證據 3. 關聯性謬誤 訴諸人身-人身攻擊(因人廢言、因人立言) 訴諸同情 訴諸恐懼-詐騙電話、搶鹽 訴諸不勝任的權威-濫用權威者的言論和身份。其實在很多方面是沒有權威的 訴諸眾人 八、 轉移論題和弱歸納的謬誤 1. 轉移論題 熏鯡(轉移讀者或聽者注意力等方式轉變議論的主題,推出一個已經轉變的議題相關的結論來完成他的論證。):轉移前后議題有微妙的聯系;將所議論的主題,轉向那些足以能吸引聽者注意力的話題,如性、犯罪、死亡等;放煙幕彈。煙幕彈是堆砌問題或者將問題極度復雜化,直到當初的問題淹沒在“煙幕”中。 稻草人。即歪曲對方的觀點,或者將對方的觀點極端化,或者捏造一個假想敵,而事實上這個敵人并不存在。這樣“虛”的論證更容易駁倒。 以錯制錯 2. 輕率概括與誤用數據 過度概括、樣本沒有代表性(樣本容量、隨機抽樣)、濫用數據(數據不可比、數字陷阱-偽造數據) 3. 弱類比和假因果 弱類比(類比推出的論證關聯性不夠強) 以時間先后為因果 單因謬誤(多種原因引起的結果,論證者只選擇其中的一個作為產生原因的解釋)、滑坡的謬誤(結論的提出依靠的是靠不住的連鎖反應鏈,沒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這種連鎖反應將會在實際中發生。蝴蝶效應-初始條件極小的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九、 批判性寫作的方法與實踐 主要任務: ① 陳述選題(議題、論題、問題) ② 表明主張(立場、觀點、建議) ③ 提供理由(事實、數據、原理、原則) ④ 反駁(對支持相反立場的論證進行反駁) ----------------------------- 組織論證的圖爾明模式 ① 對主題和問題的介紹:內容、基本主張或結論、適用范圍 ② 提供證據來支持論證:證據一、證據二… ③ 提供保證表明證據何以支持結論:保證一、保證二… ④ 提供支撐保證的事實和理由:根據實踐和理論說明保證的合理性 ⑤ 回答反駁和反例 ⑥ 結論:概括論證和結論要點,指出論證的意義,使讀者印象深刻 分析保羅·克魯格曼的文章《原諒和忘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