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婷 Tina 讀完需要3分鐘 速讀僅需 1 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在部門的討論會上,老大讓每個人各抒己見,有些人半天說不出什么內容;有些人侃侃而談,但說不到點子上;還有些人一說就帶有深度,直擊要害。 不禁在想,他們是怎么做到深度思考,得出結論的。恰好賀嘉老師的《表達力》一書中,介紹了做到深度思考的三個要素:洞察規律、理解人性、總結方法論,下面將針對這三個要素進行分享: 1 洞察規律 什么叫規律?行業里不變的內容,就是規律。 比如,有一位知名媒體的老師提到,媒體就是做流量的生意。雖然新媒體在逐漸興起,但你會發現媒體和自媒體的商業模式并沒有超出這句話。 對比紙質媒體和新媒體的過程,無非就是用優質的內容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然后再將用戶的注意來賣給廣告商,或是直接賣自家的產品或服務。 不同的媒體時代,變化的是什么?是用戶注意力變得更加碎片,而注意力的碎片帶來了表達的碎片化。最明顯的變化是,原來紙質媒體上幾千字的文章,逐漸變成了 140 字的小短文,再到 30 秒內的短視頻。 當你理解了現有媒體時代主要做的是時間搶占的生意,需要生產碎片化內容、奪取用戶注意力的能力后,新媒體就一定不會做得太差。 那么如何提升洞察規律的能力呢?你需要高質量的輸入及主動反思。 例如,你可以跟行業里比較厲害的人交流,關注他們做某個事情的路徑,然后,深挖其背后的原因,進而得到做事的一些規律。 2 理解人性 例如,在跨團隊的項目管理中,如果希望不同團隊能按計劃去交付成果,我們經常需要各個團隊負責人,各自分解計劃內容,并公開承諾完成時間。 為什么這么做?就是利用人性中的特點來完成:人一旦參與了某件事情的設計,會對該事情有更多的認同感,也更容易接受任務的執行;另外,人進行公開承諾,完成某件事的概率會更大。 再如,如果你希望快速在一段時間內養成一個習慣,那么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參加一個要交押金的訓練營,只有這個習慣養成后再退回押金。這個辦法就是利用了人對金錢損失的厭惡心理,施加了外力來迫使人養成想養成的習慣。 而想要提升理解人性的能力,可以嘗試的做法是讀經典的小說集,例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在小說中,能見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代下,人性是如何表現的。但無論環境和時代如何變化,人性也總是相通的。 3 總結方法論 在公司里,能執行的人很多,但能總結方法論的人,真的是太少了,甚至到了公司的中高層,也是這種狀況。 其實管理層們都知道,總結方法論很重要,但為什么做的人卻不多呢?賀嘉老師給了一個很有趣的解答:因為大家把時間都花在了掌握項目的進度和掌握項目的方向上。 在涉及到不同團隊的協作、配合時,總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問題,需要管理者出面協調,但很多時候,管理者自己并沒有總結出,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在復雜度和不確定性比較低的時候,員工只需要有執行力就可以;但在復雜度比較高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有方法論的支持;而在不確定性比較高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有價值觀的支持。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總結方法論的能力呢?賀嘉老師提到,可以從模仿開始。例如在很多經典的管理學、心理學書籍中,都有大量的模型和方法論,你可以開始運用這些模型和方法到自己身上。 例如,挺婷是一名技術管理者,需要思考后續的職業規劃,那么就可以使用 SWOT 分析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威脅。 或是說你要養成一個習慣,那么就可以使用PDCA這套模型,讓自己不斷的踐行、復盤,進而養成一個習慣。 總結方法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只要開始去實踐,多總結,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4 寫在最后 無論在哪個時代,深度思考都是一個極度稀缺的能力,只有多思考規律,才能預判趨勢;只有理解人性,才能聚合資源;只有總結方法論,才能實現成果的復制。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思維方式,get 深度思考的能力! End |
|
來自: 新用戶0830676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