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人生的分水嶺,有的人將其視作洪水猛獸,是因為它意味著衰老,會給人帶來生理上的、精神上的以及情感上的焦慮。 而有的人仍舊是平靜對待,四十歲是自己必經的一個階段,衰老的事情我們既然無法避免,那何不試著坦然去接受。 只要我們愿意,就會發現其實四十歲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經過了時間的沉淀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無懼于世俗,這個年紀的我們反而可以更加放松地做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女人過了40歲,一定要告訴自己4句話,余生會越過越好。 一、人生并不完美,要允許自己有缺憾有網友說:“我們這一生都在被各種東西綁架,以前我被顏值綁架,后來被勇敢綁架。” 確實,生活在一個內卷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去努力的話,就會被其他人甩在身后,而且,時代拋棄一個人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會打。 于是乎,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壓力,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容貌焦慮;覺得自己為人處事不行,有社交焦慮。 可沒有誰的人生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就好比一杯水,裝滿了反而要小心翼翼,害怕它撒出來,所以,半杯水就是最好的狀態了。 有一點缺憾才叫做完整的人生,不需要膽戰心驚,不會被任何人所影響,只“旁若無人”地做最快樂的自己。 于是,我們終于想明白了,自己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接納自己。 二、人生可以有鈍感,但拒絕碌碌無為的躺平“你怎么總是獨來獨往,我覺得你這樣的人性格很糟糕”,這是別人對于我們的評價,這個時候,有的人就會驚慌失措,覺得被別人這般評價簡直太糟糕了。 但對于有鈍感的人來說,這所有的事情就會是無所謂。 因為她們知道獨來獨往會讓自己覺得快樂,且目前的狀態讓自己覺得很舒適,也不需要做出改變,不需要迎合他人。 所以,她們不會因為別人說什么而急著去改變自己的狀態。 當然,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具備鈍感力,但不要因此就蜷縮在舒適圈里,一輩子就這么碌碌無為下去。 人生應該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才好,這樣才不會須臾此行。 由此,一面鈍感,一面努力前進,不被任何人打擾、影響,讓我們悄悄努力,然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去驚艷所有人。 三、人生有的時候走得慢一點會比較快教育學領域里面有一個凋零效應,它指的是有一些機構會快速給學生灌輸一些知識,例如“七天速成法、十天記憶法”等等。 這樣的方式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們的成績優勢,但是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個不斷復習,不斷鞏固,不斷疊加的一個過程。 類似的速成學習法則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累加過程,從而讓優勢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現實生活也有這樣的例子,我們急于求成,想要一夜暴富,結果越是著急,越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董卿曾說:“我永遠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人生需要全力以赴,但是不能太著急。” 所有的美好,所有的優秀都是一個緩慢生長的過程,就好比一棵樹,慢慢地成長才會變成一顆參天大樹,揠苗助長只會讓它失去生命力。 所以,別著急,把心態放平,不要急著去追求一個答案,我們只管努力就好,剩下的交給時間,歲月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四、人生需要簡單一些,這是必備的生存之道活了大半輩子了,就會覺得,如果這一生總是在各種忙碌之中度過,也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感受人生了。 一個人去爬山,背包里裝了很多東西,且有一些是完全用不上的,結果他只能埋頭趕路,無暇顧及周圍的風景有多美。 后來,他把背包里一些沒有用的東西都清空了,隨后輕裝上陣,沿途風景甚好,內心也是通透明朗,而我們的人生,自然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蘇芩說:“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不需要太復雜,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可,不要追逐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無效社交,把精力往回收。 你會發現,四十歲之后的人生,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