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私信問我對楊成武的看法,因為他覺得楊成武是晉察冀一分區的開拓者,能力不會差,但是后面怎么感覺一直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簡單聊聊自己的看法。 楊成武的回憶錄有兩個版本,戰爭年代的回憶主要是集中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解放軍將領大放光芒的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的戰績相對其他人來說,確實沒有那么出色,這是事實。說來說去,就是臘子口、黃土嶺什么的,不如三野和四野的將領的戰績那么卓著。 楊成武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資格也很老,所以他才能在羅瑞卿倒臺后接任代總長,成為第一個擔任總參謀長的上將。但其實這個時候,資歷各方面比他靠前的上將還有不少人,他成了第一個,除了機緣巧合和一些具體的條件,也說明他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要說戰績,尤其是獨立指揮作戰的能力,這就要看他所處的環境了。解放戰爭時他一直在晉察冀軍區,而這個戰區我軍一直受到傅作義部的壓制,戰績一般,而且因為重慶談判之后的停戰協定,這個戰區受到監督最嚴,裁軍最多,所以兵力也比較緊張。 所以,很長時間內他都是和楊得志搭檔,指揮晉察冀軍區的野戰部隊,楊得志當司令員,他當政委。但部隊規模不是很大,受條件限制,戰績確實一般。一直到后期部隊開始擴大規模,他才開始獨立領兵,但也很少有獨立指揮作戰的機會。因為這時候中央已經到了西柏坡,晉察冀的部隊實際上是由軍委直接指揮的。 到平津戰役時,晉察冀的部隊基本上在擔任輔助作戰,打主力的是入關的四野的部隊。而解放戰爭初期和楊成武一樣,都在晉察冀的黃永勝等人,因為脫離了華北軍隊,被劃入東北軍區,受林總指揮,這時候已經兵強馬壯了,而且每個人都有一些打硬仗的記錄。相比之下,楊成武的戰績就沒那么出眾了。 但楊成武的履歷畢竟擺在那里,雙一出身,一方面軍一軍團的干部,長征期間又擔任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所以仍然是受到重用的。不僅林總一直看重,而且葉帥和周公也都很看重,所以羅瑞卿倒臺之后,他就順勢上位了。 至于獨立指揮作戰的能力,尤其是戰區級別的戰役指揮,這個其實很難講。即便是后來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的很多人,實際上也未必有這個能力。而在戰爭年代比較突出的,其實也就是那幾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他很多人即便是軍銜比較高,也未必有這個能力。 總之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就大小,不僅要看個人努力,也要看歷史的進程。有的人能力也就那么回事,但趕上了好機會,有的人能力不錯,但沒趕上好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