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林(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 二、中國重禮治 我們中國跟他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禮儀是人類共同的特征。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有一套自己的禮儀體系。除了野蠻民族沒有,其他民族進入到一定階段一定會有的。而中國的這套禮儀要比西方先進。西方人主要將禮儀看作上流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一種技術。而中國人的禮儀是跟我們人生的進步,我們要成為君子,成圣成賢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來簡單地說說,禮儀在中國有多重要。在說起這個的時候我想起有人說中國禮儀博大精深,隨便舀一勺都是精髓。他說這個話說明他對禮儀還不得要領。我們看看學術界的權威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 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先生逃到日本,后又逃到歐洲,親眼看見歐洲人欺負我們中國人。我希望大家去看看梁先生一本書叫《歐游心影錄》。梁先生開始很迷信西方的文化,然而當他看到他們把牛奶倒到海里,把白糖放在雞心項鏈里……梁先生意識到我們不能學帝國主義,日本就是學軍國主義,學成了欺負別人。所以,他從西方回來鼓吹人類文明有兩個坐標。世界上有兩大文明體系,一個是西方文明一個是東方文明(主要是中國文明)。兩大文明歸根到底,即是“中國重禮治與西方重法治相對,此可謂深得文化分別之大旨所在。”(錢穆《中國知識分子》)在傳統的中國文化里禮是核心,這個沒什么爭議的。大家知道,孔子要“克己復禮”,回到周公制禮作樂那里。我只能說君子要博學,但是光是博學是無用的,博學的同時,還要用禮來約束自己。“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述而》)孔子的核心是“仁”,這一定是和禮內外相輔相成的。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記·祭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禮,王之大經也。”(《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之干也。”(《左傳》昭公十五年)還要怎么說,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啊。 ![]() 現在民間很多人要學國學,怎么學,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方法路數要從誦讀經典開始。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態。中國的經典是我們價值觀體系的載體。我們中國人怎么生活,我們的理想是什么,我們的人生理念是什么?讀了經道理都懂了,最后要落實到禮。我們儒家所有的思想都是通過禮來實現的。既懂經又懂禮,“禮者,履也。”最終,你會走向“士”,追求真理的讀書人。現在有學士、碩士、博士,人生最高的學銜叫“院士”,現在很多人專業上達到了,品格上遠遠沒達到。我們忽略了這個“士”,只看到了前面的“碩”字“博”字。 ![]() 司馬遷說要防范于未然:“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史記·太史公自序》)我們現在只看到法之所為用者,看不到禮之所為禁者。看不到禮是隱形的,給你擋了多少東西在外面,都是禮的教育。“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漢書·禮樂志》)我們一方面抓法,一方面還要抓禮樂的教育。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總結三代上下治亂得失,以禮為總綱,認為三代而上治國理民一出于禮,用禮引導民眾孝慈、友悌、忠信、仁義,在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朝夕從事”,“安習而行之”,“遷善遠罪而成俗”, 故“禮樂達于天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為是書”。他這個書是寫給皇帝看的,此書從三家分晉說起,開卷第一句便云“天子之職,莫大于禮”,意味深長。整個事情圍繞禮與非禮來談的。顧炎武認為要自治,文化自覺,都要用禮:“禮者,本于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顧炎武《日知錄》)曾國藩對此特別推崇:“蓋古之學者無所謂經世之術也,學禮焉而已。”他提出“以禮自治,以禮治人”的治國綱領:“治國以禮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 ![]() 你想想看,我們北京的人有十分之一都懂得以禮自治,這個局面一下就太平了。這個文化自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通過學習,以禮自治后,要以禮治人。我們每個老師都懂得以禮自治,而不是搞體罰……從內外兩個地方來看,把禮扔掉了這個人還怎么談道德呢。從外面來看,離開了禮,行政就是亂搞啊,治國說到根上是治民,把民治好了就沒什么治不好的。當初四個現代化全是物質方面,唯獨丟了一個現代的“人”,我們很少提人的“現代化”。60年代耶魯大學一位教授向錢穆先生請教什么是中國文化,錢先生回答:中國文化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禮”,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準則。所以“你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錢穆與七房橋世界》)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包餃子走出去,不是中國結走出去,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怎么樣讓全世界的人民去認識。 ![]() “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我們中國人講的禮一定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所以《左傳》君子評論一件事情的時候,后面第一句話寫“禮也”,國家甲把國家乙打敗后占領不走,后面就寫“非禮也”。這個禮不是局部的短暫的真理,是“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記· 樂記》)孩子孝敬父母還要講時代性?到什么時代都是這樣,中國人講的禮就是道德理性,作為靈魂作為核心的規矩。道德理性無所不在,儒家經典《周禮》六篇: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秋官是管司法的。法在中國屬于禮的一個部分。還有一部,孔子教弟子的叫《儀禮》,十七篇:冠、昏、喪、祭、射、鄉、覲、聘諸禮。冠,就是成人禮。好多人以為成年了就成人了,其實它不等于成年禮;婚禮,怎么組建一個家庭……人生的路是漫長的,但是關鍵的地方只有幾步,當孩子走到人生關鍵的節點,那么家庭社會通過一個儀式給予必要指導,對于他人生的意義是非常正面的。儒家的政治理想要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那么《禮記》四十九篇之一《禮運》就是有關這一目標的權威論述。我們人跟自然怎么相處呢,《月令》里面規定十二個月我們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比如春天不能掏鳥窩,不能捕懷孕的獸,我們都以禮的形式規定下來,全世界哪個國家是這樣的?《學記》是中國最早的關于教學理論的著作,這在全世界都是很超前的。“建國軍民,教學為先”就是從這里提出來的。 ![]() 本文選自《敬德學刊》2015年春刊之“禮樂文明” 供稿 | 廖 玥 責編 | 廖 玥 美編 | 聽 風 ![]() ![]() ![]() HDJDSY ![]() 敬德書院以“進德為本,誠敬致用”為院訓,秉承中華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學之道,肩負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