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讀】 ![]() 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認識論,即在認識上純任感覺是靠不住的,四十七章就是老子的認識論。學術界在討論此時,有的觀點是說,老子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者,而有的觀點則說,老子只是夸大了理性認識的作用。關于這些爭論,韓鵬杰老師將在解讀中給出正確的理解。 ![]() 【原文】 ![]()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注釋】 ![]() (1)牖yǒu:窗。 (2) 名:通“明”。 (3)益:增加。 (4)損:減少。 (5)?。褐卫?。 ![]() 【譯文】 ![]() 不用出家門,便能知天下之事;不用通過窗戶去看,就能知道自然的規律法則。越是向外尋找求索,對道的認識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出行卻能知事理,不觀察卻能明白道理,無為卻能成功。 為學是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識,為道是一天一天地減少私欲。減少又減少,以致達到無為的境界?!盁o為”就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取得天下要常常不多事不擾民,如果妄為滋擾,就不配取得天下。 ![]() 【解讀】 ![]() 1、要通過人的智慧、理性認識,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事物的規律。 2、道家認為,天下大道歸根到底,融于人的內心。內心里邊有道,也就了解了天下的正道,了解了天下的大事。 3、我們要反觀自省,要自我修行,自我修養,從哲學上說,從那些感性認識要上升到一種理性認識,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4、為學做的是加法,為道做的是減法,減少我們內心的欲念,減少我們的貪念,減少我們對很多問題的一種受了外界的影響而導致的內心的紛擾、困惑、迷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