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治療是很麻煩的,但肝臟的自愈能力很強,就是說肝病不要輕意治療,尤其是用西醫的方法。有粉絲讓我分析下肝功能指標中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問題,今天就來說下,也給大家說下中醫的方法。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是肝功檢查中的1個項目,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平時存在于肝細胞內,如果在血液中檢查到此酶升高,那么就提示肝細胞出現了損傷,也就出現了肝臟的炎癥,比如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酒精性肝損傷,肝硬化,中毒性肝損傷和一些免疫性肝損傷都可以引起此酶升高。 如轉氨酶跟正常對比高出1到2倍之內,很有可能是脂肪性肝炎引起的。如果跟正常對比超出了10倍,或者20倍,以及1000倍以上,這種情況下是由于病毒性肝炎,藥物,缺血因素造成的。 以上是西醫的辨別方式。 要治療肝病,我們先來了解下肝臟。現代醫學認為: 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并在身體里面起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也制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是人體消化系統中最大的消化腺,肝臟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如同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肝作為五臟之一,主怒,對應五行中木,與四時之春相通,與六腑之膽互為表里。肝主疏泄,在志為怒,肝主藏血,有血海之稱。肝與人的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水液代謝、性與生殖等息息相關。 ![]() 肝怕郁,郁者肝氣不升。肝郁就會生濕,有濕就會化熱,西醫的炎癥就是有熱。 醫圣張仲景有三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肝病?,F在來看倪師的介紹:治肝有三個重點,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所以治療肝病經方中就有三個方子。補它的時候用酸,如烏梅丸。助的時候用焦苦,像吳茱萸湯。吳茱萸性燥,是很焦苦的藥,它能夠止嘔。如果是甘味之藥調之,像小建中湯之類。這是治療肝虛的時候用的三個法則,肝實的時候不能用。 上工治未病,是張仲景的原意,比如說肝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先去實脾,這是最基本的法則,不讓肝病繼續傳入脾臟,也就是把病局限在肝里面,不讓它再傳經,這是張仲景一個來自內經的觀念,就是上工治未病。 小建中湯只是用它的甘味來調脾胃,并不是用小建中湯來治肝病。血的來源是脾胃,當我們腸胃吸收了食物以后,肝膽之液,滲入胃,胃里面有三樣東西:肝的酸、膽的苦、還有脾臟的甜和胰臟的黏液。 如果太冷了,我們肝受到寒后,就會吐酸,所以嘔酸的時候我們用燥來止嘔。病人會吐酸就是肝液外出,我們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肝熱則吐膽汁,熱則吐苦味。如果早上起來嘴巴苦苦的,就是膽汁上逆,是小柴胡湯證,如果苦味很嚴重時,小柴胡湯里面黃芩、半夏就要重用,半夏能夠降逆止嘔。 濕勝則肝膽不調,肝膽的氣不夠好,就是肝膽的原動力量不夠了,肝本身是我們身上最大解毒的臟,我們吃進很多東西,如果肝功能不是很正常時,代謝系統就不會很好,結果解毒的功能就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中醫的觀念,這種狀況就叫做“郁”,氣郁在肝里面,肝沒有辦法蠕動,正常時我們身體會把全身的血液,與身上殘余的毒素,通通帶回肝里面,然后經過肝臟解毒過以后再釋放出來,進入我們的心臟。 肝氣郁久了以后,會造成食物殘毒停留在這里。囤積久了就會生出濕,生濕出來后病人就容易有惡心。其實胃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肝藏濕氣郁結積聚于此,壓迫到胃,所以會惡心,自然就吐了很多濕液出來。 濕囤積在身體里面太久,身體環境就改變了,非常容易生蟲。如果腸胃消化不好時,食物在身體里面就會停留過久,壞掉的食物也會生蟲。補肝用酸,助用焦苦,此時可用烏梅丸,張仲景利用苦溫,溫能化濕,只有溫才能把濕化掉,所以烏梅丸里面有“以烏梅之酸,細辛、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溫,及黃連、黃柏之苦燥,而后胃溫濕化,肝膽之郁,方得條達” 中醫的濕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有蛔蟲病,嚴重的時候就嘔吐,還有一種就是久痢,無時無刻不在下利。 烏梅丸除了下利便濃血時不要吃,其他通通可以吃,對肝病的人來說,烏梅丸可以專門用來補肝的,解毒驅蟲的力量很強,里面的蜀椒就是殺蟲的,是治肝膽濕熱很好用的處方。 第二個就是吳茱萸湯,胃中虛寒,干嘔,吐涎沫,開吳茱萸湯,就是吳茱萸加生姜還有人參、甘草。吳茱萸湯也是專門治療胃下垂時用的處方。胃下垂在中醫的觀念里面,下垂就是功能不好了,中醫叫做胃寒,為什么會胃寒?因為肝臟功能不好才引起胃寒,由于肝肥胃壓迫到,胃就沒辦法動,結果就是胃下垂了。 很多長年喝酒的人,就會造成肝臟的負擔,進一步就造成胃下垂,此時吳茱萸湯很好用。實際上吳茱萸就是入肝經的藥,此處不是用酸來補肝,這是寒濕初起之時,所以肝臟未虛。肝臟有虛要用烏梅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