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 河洛風土 經天略地 · 洛陽名稱演變 ![]() 漢魏洛陽城宮城區 ★ 作為都城的稱謂 ★洛邑、洛師、洛 洛邑之名,始于周初。《左傳·桓公二年》載:“武王(姬發)克商,遷九鼎于洛邑。”《史記·周本紀》曰:武王克商后,“營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邑者,無先君宗廟之都城也;洛則是城邑所在的地望。此時,洛邑應該是武王在洛為周人屯駐軍隊、鎮撫殷商亡國貴族而營筑的一座新城,即后來稱為“成周八師”的駐地。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及“武庚叛亂”后,將更多的殷商遺民強徙洛邑,由成周八師監管。《尚書·多士》篇中記載了周公給殷商頑民的動員令:“今爾惟時宅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意思是說:現在你們要安居于你們的城邑,繼續你們的勞作,這樣,你們就能在洛邑長久地從事生產并獲得豐收。顯然,此時的洛邑是殷商頑民被監管之地。 ![]() 西周、東周、秦代城址沿革 在漢魏洛陽城東北隅有里坊名曰“上商里”,西晉陸機《洛陽記》說“上商里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東北有上商里,殷之頑民所居處也”。由此,可以認為洛邑就是后來的漢魏洛陽故城。當時,在《尚書》中將“洛邑”省稱為“洛”,《尚書·召誥》篇中說“周公朝至于洛”,《尚書·洛誥》篇中也有周公“朝至于洛師”的記載。從時間上看,此時,東都尚在規劃階段,《尚書》中所說的洛、洛師顯然是指武王克商后營建的洛邑,這表明武王在初營洛邑時就有在洛建都的意向。 也有學者認為“洛師”是指駐守在洛地、并稱為“成周八師”的周朝軍隊。武王返回鎬京后,采取各種措施穩定東方局勢,其中一項便是決定遷都洛邑。由于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便去世,遷都未能如愿。 ★ 作為都城的稱謂 ★下都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姬誦)年幼即位。武王弟“周公之代成王治”,他秉承武王遺愿,向成王建議:洛地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懇請成王建都于洛。成王“如武王之意”,“使召公復營洛邑”。 經周公相宅,占卜測量后,歷時十個月,迅速完成了洛邑都城的營建工程。新都城仿豐、鎬一都二城制,修筑了兩座城池。 一座位于澗水東、瀍水西,稱“王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因地當郟鄏山(洛陽北部邙山的古稱),又稱“郟”“郟鄏”。 一座位于瀍水東十二公里(今白馬寺東),稱“下都”,即武王營筑的洛邑。相對于豐、鎬稱“宗周”,兩城統稱“成周”,取周道始成之意。 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記載:“《洛誥》序云:'周公往營成周’,則成周乃東都總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陽,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則虛之,下都則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清代徐松輯《河南志》說:“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遠,監三監之叛,又卜瀍水東,惟洛食作此,以處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 下都本意是陪都的通稱,指于京都之外,擇地別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戰國時期,燕國都薊,又擇地另建都城,稱“燕下都”(今易縣),西晉都洛陽,東晉稱建業(今江蘇南京)為下都,北齊都鄴,以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為下都。 ![]() 洛陽東周王城平面圖 成王五年,成王率諸侯百官擺駕成周,舉行新都落成大典,改西周紀年為“元祀”,把從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遷往洛邑、象征國家權力的神器——九鼎正式遷入王城太廟,史稱“成王定鼎于郟鄏”,并委派周公長期鎮守成周。從此,西周便開始了一國兩都制。西都“豐鎬”稱宗周,東都“洛邑”稱成周,兩都“分陜而治”。 此時,“洛邑”作為地理概念,范圍有所擴大,統指王城和下都。王城乃“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周天子在此召見諸侯,處理政務。而下都則作為軍事重鎮,遷置被征服的殷商大小貴族(稱之殷頑民),并鎮以成周八師,以防不虞。 從歷史文獻來看,成周在正式命名前,對建設中的都邑有多種稱呼,《尚書》中的《召誥》《洛誥》《康誥》《多方》等周初文誥把新都稱為洛邑、洛師、新邑、大邑、新大邑、新邑洛等。成王時的銘文多指成周城為新邑、洛邑,而在文獻中則稱王城為郟、郟鄏、王城等。未完待續…… ![]() 漢魏洛陽故城,自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洛邑始,至公元7世紀初唐時洛陽縣治遷出金墉城止,作為城的延續使用長達1600余年,而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皆以此城為都,作為都城的歷史則長達540余年。千余年來,故城幾經興衰,毀建不休。故城的稱謂亦由于帝王的更替、朝代的變化及行政區劃的變異而屢見更易。弄清該城址名稱的變化,對于研究洛陽歷史乃至中國都城營建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