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斌 肖先生,胃病有3,4年了,每天焦慮失眠,非常的痛苦,自己感覺到胃灼熱嘈雜,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有時候又會胃痛,胃脹,噯氣,反酸時輕時重,口干口苦口臭,不敢對著人說話。 我給他號脈是滑數脈,查其舌苔黃膩。 我診斷是肝郁導致脾虛,脾虛引起痰,濕,濁,肝郁又化熱,形成濕熱為標,肝郁脾虛為本的病機。 方用:黃連、陳皮、半夏、甘草、茯苓、竹茹、枳實、生姜、大棗。 患者服用此方25劑,胃脹,胃灼熱,嘈雜,反酸,噯氣癥狀消失,睡眠也好了,舌苔有黃膩轉胃薄白,但飲食差,容易疲乏,便溏,這是濕熱,痰濕,這些實證去除了,改用健脾益氣為主, 方用黨參,茯苓,白術 陳皮,甘草,炒山藥,炒扁豆,炒麥芽,炒神曲, 患者服用30劑后飲食正常,精神狀態也好轉, 分析總結病情: 患者初診方用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枳實行氣消痰;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陳皮理氣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消痰;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甘草、生姜、大棗脾和胃,以絕生痰之源,主要針對痰、濁、濕、熱病癥,本著虛實夾雜病癥,先治標后治本的原則,因本證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所以后期治療需要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方中黨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以善后治療。 另外脾虛多于肝郁有關系,囑咐患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也是防止病復發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