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個問題: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犧牲的最高將領是張自忠而不是八路軍的左權?
許多網友就這個問題各抒己見,大家從張自忠與左權的軍銜,包括實際管轄的兵員數量進行比較,給出的意見五花八門,可都沒有真正說到點子上。
本著公平公正的角度,二戰時期,中國犧牲的最高將領到底是張自忠將軍還是左權呢?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中國第五戰區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孤軍深入,最終全軍覆沒,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 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為何會孤軍深入,率部赴前線與日軍決一死戰呢?多認為從1937年開始,張自忠就已決心以死明志了。
1891年8月,張自忠出生于山東臨清唐元村一戶官宦家庭。1905年,14歲的張自忠返回臨清老家,不久后他的父親因病卒于任上。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小學堂畢業。辛亥革命爆發后,張自忠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學堂。
1911年底,張自忠加入中國同盟會,正式棄筆從戎,后歸屬于西北軍馮玉祥。中原大戰時期,閻錫山、馮玉祥聯軍全線潰敗,張自忠所在的第6師沒有受到嚴重損失。再三斟酌下,張自忠婉拒蔣介石的邀請,選擇投奔東北軍的張學良。
1931年初,張自忠的第6師被張學良整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1931年6月,第三軍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就是日后在盧溝橋地區與日軍拼死決戰的中國軍隊。
平心而論,二十九軍裝備較差,但隊伍里有一支“大刀隊”,戰士們手持鬼頭刀,讓日軍聞風喪膽。不過就是這樣一位愛國將軍張自忠,卻被人誣陷為是“漢奸走狗”。
那是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張自忠出面與日本周旋,試圖和平解決。輿論一片嘩然,各大報紙雜志把“漢奸”的帽子扣在了張自忠的頭上。
8月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離開北平。這一時期的張自忠心灰意冷,他的拳拳愛國心反倒被世人誤解,遂有了以死明志的決心。
1940年,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張自忠命令各部將領率軍出戰。到了1940年5月14日,中日兩國軍隊發生遭遇戰,戰至16日拂曉,張自忠部損失慘重。
5月16日下午2:00,張自忠身邊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調去前方增援。5月16日下午4:00,張自忠部全軍覆沒,本人英勇戰死。 張自忠生前最后擔任的職務是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第5戰區右翼兵團下轄第三十三和第二十九集團軍,共5個軍的部隊;其中33集團軍總司令與59軍總司令由張自忠兼任。
他本人的軍銜是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這是國民黨軍銜的一種特殊形式,名義上是中將,實為上將軍銜,等到有空缺就把你遞補上去。
反觀咱們八路軍的左權參謀長,他犧牲于1942年5月25日。這一年,日軍對華北地區進行慘無人道的大“掃蕩”,左權參謀長配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前敵指揮部轉移。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今天的左權縣)十字嶺突圍戰斗中,左權登高望遠,指揮大家迅速轉移。突然,一顆炮彈落在他的身旁,左權將軍以身殉國,時年37歲。
1942年10月10日,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筆撰寫手書《左權同志碑銘》,用以表達對這位老戰友的緬懷。左權畢業于黃埔軍校一期,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赴蘇聯學習,參加過長征,指揮了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經典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左權曾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協助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多次粉碎日偽軍掃蕩。除此之外,左前將軍一生留下四十多篇軍事著作。
左權將軍犧牲前的職務是第18集團軍少將副參謀長,單單從軍銜來看,左權是少將,張自忠是上將,中間差了兩個等級。現在網絡上主要圍繞左權和張自忠二位英烈統轄兵員的數量進行了激烈討論。
不少網友認為:左權的第18集團軍和張自忠的第33集團軍規格差不太多,但18集團軍在實際兵員數量上超過33集團軍,所以左權雖為少將參謀長,實際統轄兵員的數量遠遠超過張自忠。
但是,本文的標題是“二戰中中國戰場犧牲的最高將領是誰”?僅僅從軍銜來看,張自忠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殉國后蔣介石追贈他為正式的陸軍上將軍銜;左權將軍的軍銜僅是陸軍少將。
值得一提,1937年,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在整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只有朱德是上將軍銜。單從軍銜來論,左權的軍銜低張自忠兩個等級。
用大白話來說,不管張自忠實際統轄的兵員數量多少,但他和朱德總司令是平級的。
話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有了確切定論,左權甚至包括彭德懷的軍銜都無法與朱德總司令相提并論。張自忠犧牲后,國民政府已經為他追贈上將軍銜。單從職位來看,張自忠就是二戰時中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無論張自忠還是左權,這二位將軍都是為了驅逐日寇,保護中國民眾,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張、左二位將軍雖已長逝,但英風浩氣與世長存,后人必將永遠銘記這二位將軍的英烈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