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保軍 來源:《炎黃春秋編輯部》 導語:林維先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投身革命,多次參加反“圍剿”戰爭,英勇保衛紅色蘇區。之后,林維先在堅持鄂豫皖三年游擊戰爭期間,先后經歷四次起用和四次貶職,但他依然任勞任怨,領導部隊在敵后頑強阻擊日寇。新中國成立后,林維先先后在浙江軍區、南京軍區、武漢軍區工作,為人民軍隊的革命化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指揮員、無產階級的忠誠戰士”。 ![]() 保衛紅色蘇區 1912年9月,林維先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師在金寨縣成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林維先的父親林昌升加入了農民協會,兩個姐姐相繼當上了村蘇維埃主席,林維先也當上了少年先鋒隊分隊長。不久,國民黨當局和地主豪紳進行瘋狂的反攻倒算。在反動派的迫害下,林維先的父親、二伯父、母親和未婚妻相繼去世,家中四間草房也被反動派一把火燒光。 家庭的痛苦遭遇,使不滿18歲的林維先堅定了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求解放的決心。他在1929年12月成為紅軍中的一員。1931年11月,鄂豫皖蘇區開始第三次反“圍剿”,在蘇仙石保衛戰中,林維先所在的特務營配合紅四方面軍主力,采取誘敵深入方針,將敵軍引進伏擊圈,主力紅軍突然反擊,殲敵一個團。蘇仙石戰斗后,林維先轉入鄂東北地區參加配合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的作戰。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新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下轄七十四、七十五兩個師。林維先被任命為軍直屬特務營連指導員。在1933年成為七十四師二二二團一營政委,同年8月職位提升至團政委。 1933年3月發起的郭家河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重建后的首次大捷。林維先所在的軍特務營和第七十四師擔任主攻任務。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將敵兩個團全部殲滅。郭家河戰斗的勝利震撼了周圍的國民黨軍,新集、黃安的敵人紛紛告急求援。 1934年4月,部隊統一整編。紅二十八軍全部編入紅二十五軍。與此同時,根據省委的決定,原紅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改編為新的紅八十二師,林維先任第八十二師師長。4月18日,紅二十五軍主力轉戰鄂東北,紅八十二師繼續堅持皖西北地區的武裝斗爭。林維先擔任師長后,很快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干,在他的帶領下,八十二師通過主動出擊的戰略在西北地區獲得多次勝利。在20日的長竹園戰爭中,紅八十二師首次出戰就獲得勝利,攻克敵方據點;22日晚,占領四顧墩;24日占領蘇仙石臨近的地主圍寨,通過這三次戰爭共繳獲槍支數量超過200支,殲滅反動民團數量超過200人。紅八十二師在三次戰爭后,轉移至西界嶺地區再次殲滅民團人數100余人,槍支繳獲數量超過100支。隨后,陸續攻克張家嘴、石頭嘴、楊柳灣等敵方據點,向英山縣城移動。紅八十二師的攻無不克對地方反動民團起到了強烈的震懾作用,從而鞏固了皖西北的赤城、赤南和六安三小塊根據地。 林維先在蘇區的反“圍剿”中總結出這樣的經驗:根據敵人特點,我軍可利用深山密林和地形熟悉的有利條件,積極尋找戰機。重點打擊縣、區、鄉武裝和反動民團。每戰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縮短作戰時間,實現最大程度勝利。戰術方面以出其不意為主,通過遠程奔襲以及夜間出擊讓敵人防不勝防。保持行動路線的隱蔽性,讓敵人無法預測后續作戰路線,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從而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堅持三年游擊 紅二十五軍長征后,1935年2月,鄂豫皖的紅二一八團和鄂東北獨立團會合,重建紅二十八軍。重建之初,林維先在軍部任參謀。4月,任新成立的特務營營長。在堅持三年游擊戰爭中,他所率領的部隊在伏擊、阻擊、掩護部隊轉移和奔襲、攻堅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月20日,紅二十八軍為躲避追擊的國民黨軍,利用桃嶺的地形優勢提前做好埋伏,在戰爭處于激烈時,林維先手拿大刀直接沖入敵人最前面的隊伍,帶領特務營指戰員與敵人進行戰斗。國民黨第九十五旅一九○團兩個營在此次戰爭中被紅二十八軍全部殲滅,在兩個小時內結束戰斗。 紅二十八軍于1936年1月在三角山就國民黨的“駐剿”與封鎖展開會議,明確后續作戰方向。在此次會議中提出,紅軍后續應將主力用于游擊戰中;平原游擊戰代替之前的山地游擊戰作戰方式。1月中旬,紅二十八軍在黃梅縣進行整編,林維先改任第一營營長。2月20日,紅二十八軍根據林維先的建議組成加強連,插入敵后開展平原游擊戰。2月25日,林維先率領加強連偽裝成國民黨軍第二十五路軍別動隊,靠近黃坡區域向敵方據點發起攻擊,敵方保安隊一個排在此次戰役中被全部消滅;向西行走渡過巴河,林維先繼續偽裝成別動隊截獲敵方運輸隊;后抓獲敵方第二十五路軍秘書長,獲得敵方大量物資,包括軍需、公函、銀元等。1936年3月上旬,紅二十八軍在太湖縣柴家山召開會議,決定今后作戰進一步采取“化整為零”的辦法,以營為單位,深入到敵人后方廣為游擊。林維先率第一營到孝感一帶獨立活動。4月20日,一營主動配合羅山獨立團,在禮山縣老山寨消滅國民黨軍第一○二師一個營。 敵后抗擊日頑 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與桐柏山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轄第七、八、九團和手槍團),林維先任參謀長。3月8日,新四軍第四支隊在七里坪召開東進暫師大會,林維先和戴季英率部隊東進。4月初,皖中地區淪為敵占區,林維先與支隊其他領導人一道,將其所帶領的部隊人員分散到舒城、無為、含山等地區,結合當地群眾力量共同對抗日軍。 6月后,林維先輔助支隊司令員高敬亭組織隊伍保護武漢,對抗西犯日軍,在安(慶)合(肥)、安(慶)桐(城)、六(安)合(肥)公路沿線的棋盤嶺、大關、三十里崗等區域埋兵伏擊,阻擊來往日軍車輛,進而阻斷日軍的活動,在此期間擊毀日軍汽車數量超過100輛,擊斃、俘虜日軍數量超過800人。第四支隊抗日斗爭的擴大,提高了新四軍的威望。 1941年5月,新四軍第七師在皖中正式成立,林維先率領的第三支隊挺進團隨后被更名為第七師挺進團。林維先在3月率領挺進團西行,向大別山靠近,任務是深入桐、潛、懷、舒、霍、岳等地活動,開辟新的游擊區,并負責打通第七師與新四軍第五師的戰略聯系。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將主要土頑據點基本掃除,一些區、鄉政權暗中紛紛與挺進團建立了統戰關系。 ![]() 1943年2月,皖江根據地對新四軍第七師進行調整,基于精兵簡政理念將其劃分為沿江、皖南、巢湖、含和四個支隊,林維先兼任為沿江支隊隊長,同時還擔任沿江軍政委員會書記、沿江軍分區司令員、中共沿江地委書記。在帶領隊伍期間,林維先以中共中央制定的“對西防御,堅持皖中陣地”戰略方針作為開展工作的指導性意見,進而在日偽頑夾擊中獲得皖中抗日根據地的勝利。 致力國防建設 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爭取國內和平局面到來,新四軍第七師于1945年9月下旬從皖江根據地轉移至淮陰地區,根據上級命令確定后續作戰方向。期間,林維先受師部委托具體負責將含和、皖南、巢湖支隊整編為第二十一旅。北上魯南后,1946年5月,林維先調任第七師參謀長。不久,第七師改編為第七縱隊,林維先升任縱隊副司令。 1948年6月,林維先負責組建華東軍區后備兵團,林維先被任命為司令員。林維先在魯中南地區親自下鄉,發動農村群眾力量,為淮海戰役給予前線群眾力量支持,促進支前工作的順利開展。短時間內組織了8萬多青壯年農民參軍,籌集了5萬多輛騾馬車和數百萬斤糧食,還成功地開展對9萬多名俘虜的改造工作,使之調轉槍口,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為華東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 ![]()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二天,淞滬警備司令部成立,任命郭化若為司令員兼政委,林維先為副司令員。上海解放初期,對敵斗爭極為復雜。8月底,警備區黨委擴大會議作出決定,對國民黨特務勢力展開強大攻勢,以肅清殘敵,確保上海安全。林維先分工負責這次行動。經過一個月的連續行動,繳納武器數量超過500件,抓捕匪徒數量超過1200人。 1950年4月,警備區再次對各類反革命分子展開強大攻勢。經過有力打擊,國民黨潛伏上海的特務、匪徒勢力基本清除干凈。林維先在上海期間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好評。1950年11月19日,華東軍區成立公安部隊,原淞滬警備區領導機構改稱華東軍區公安部隊領導機構,林維先任公安部隊副司令員。 ![]() 1953年5月,林維先調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并任浙江省委常委。1954年12月,華東軍區在寧波組建了浙東前線指揮部,準備發動一江山島戰役。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任指揮,林維先任副指揮。一江山島戰役打響前,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共動員了4.47萬民工,搶修和改裝船只70余艘,支援軍用物資3400多噸,運送了一個多月的主副食品及大量戰救器材。此外,浙江軍區還組織了2000余噸物資和84萬公斤油料的及時補給。 1955年1月18日8時,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向一江山島守敵發起猛烈炮火攻擊,14時30分我軍便攻上了一江山島,登陸后不到3小時,全殲該島守敵。一江山島解放后,迫使國民黨臺灣當局緊縮兵力,放棄了大陳列島及浙江所有的沿海島嶼,浙江全境獲得解放。 為把好東南沿海前哨大門,從1956年開始,浙江軍區有計劃地在沿海地區和海防島嶼展開大規模的國防施工。為保證國防施工質量,林維先經常深入施工現場,實地檢查坑道施工是否符合戰備要求。1958年夏天,一些施工部隊為了趕進度,也學地方要放施工“衛星”。林維先發現后,及時召集各施工部隊開會制止,他強調:“打仗是要死人的,挖坑道就是為了戰備需要,不能有半點馬虎,不能說假話,不能單純追求進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