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心境,你永遠都值得擁有 文\熏夕夢、江左梅娘 網上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這和“精神內耗”很像,就是自己困住身心罷了。 “精神內耗”它就像一副枷鎖一樣,在束縛身心的同時,也在滋生焦慮與不安,對生活的熱情和期望也在不斷消耗。 很多人之所以沒辦法擺脫“精神內耗”這個現象,是因為在生活中過分敏感,在行動上喜歡拖延,在做決定時又猶豫不決。 一味受“精神內耗”的影響,只會不斷加深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最終讓自己活得筋疲力盡。 01過分敏感,困住的終究是你自己叔本華說:
很多人內心過于敏感,明明別人沒有在意,自己卻忍不住想太多。 看過一位網友的經歷。 他生性內向,為了能更快融入大學生活,加入了自己感興趣的社團。 可在社團的一次見面會上,卻讓他對周邊事物變得更加敏感了。 不善于表達和交際的他,在自我介紹環節上,面對那么多雙眼睛,他聲音微微顫抖著介紹自己,結果把提前備好的自我介紹給忘了。 這時他發現,有人在輕聲討論,也有人捂住嘴巴偷笑,他一臉通紅感到無地自容。 最終在嘴里憋出一句“謝謝大家”后草草收場。 這件事后,他不敢在社團活動中表現自己,總是想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沒有勇氣和自信去做自己的事情。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問社團同學是否還記得那次他的窘迫,人家卻略感意外:“你不說我都忘了?!?/span> 其實困住他的,一直是他自己,是他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無形之中被精神的枷鎖束縛了。 很多人之所以敏感,就是因為接受了太多不應該有的訊息,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他人的看法是什么,其實沒有人知道。 渡邊淳一曾在《鈍感力》中提到一個詞“鈍感力”,很有價值。 就是,面對事情的時候不要那么敏感,不要那么著急去做判斷,鈍一點,慢一點,會讓你的每一步走得更沉穩。 沒錯,克服內心敏感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努力具備“鈍感力”。 不要老是猜測別人的內心、在乎別人的想法,只管去認真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好。 做好自己,而不是去做被他人定義的自己,然后接納不足,直面內心,不再內耗,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可愛、美好起來。 02拖延,拖住的是前進的腳步很多人總有這樣的習慣: 再多玩一把游戲后做作業,再刷一個短視頻后看書,等一個整點再出門...... 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再正常不過的行為,慢慢構筑成了拖延的高樓。 史鐵生說:
拖延帶來的只是拖延時短暫的舒適,但長久以來,卻在耗費行動做事時的精神動力。 因為拖延,學習和工作上的任務不斷堆積,最終成為重擔壓在我們身上,浪費時間的同時,內心的焦慮也讓我們的身心感到疲憊不堪。 在《不拖延的人生》中有句話說:
是的,對于拖延,最難的其實是啟動的第一步。 但一旦開始行動起來,并且投入其中,就會發現動力源源不斷。 一個電視編劇曾接受采訪,被問到是如何每周按時完成一部劇本的。 他回答說:“我每天把自己從餐桌拽到打字機前坐下,這是最難的部分,一旦我坐下來,除了寫作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span> 決定要去做的事情,不要拖延,就現在立刻去做,啟動第一步,這件事情無論成功與否,已經成功了一半。 然后,分列計劃與目標,一個一個去實現,最后你會發現,原本困難的任務原來也可以變得如此簡單。 別被拖延困在原地內耗時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請努力打破拖延的桎梏,從此,焦慮與不安自然會和你說再見,你的生活也將變得充實而滿懷期望。 03猶豫不決,徘徊的是你的人生常說,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 但比起三思,更重要的是后行。 習慣順從,習慣隨便,不僅在消耗思考問題的能力,更是在消耗做出決定和行動的勇氣。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所有的事物都變化的太快,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就已經臆想出了事情的發展過程和結果。 但反復的糾結和猶豫成為了行動最大的攔路虎,也因此耗費了大量的心神。 知乎上看到過一句網友的自白,醍醐灌頂。 “我不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每次和別人合作時,都因為自己不確定要怎么進行下一步而引發合伙人的反感。我不太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斬釘截鐵的說出來,擔心這可能和對方的意見不太相同。最終的結果是,我的猶豫不決和沒有主見讓我失去了很多很棒的合作伙伴?!?/span> 一個做事猶豫不決,沒有主見的人,在很多時候很難給他人一種踏實的信任感,很多寶貴的機會也會因為猶豫而錯過。 少一點猶豫,多一點果敢;少一點糾結,多一點主見,機遇和挑戰就不會從身邊溜走。 陳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里面講過一句話:
或者說,我們很多時候不習慣去做決定,最終沒了自己的主見,也沒有了自己的思考,總是害怕陷入“如果我去做了,會怎么樣”的內耗當中。 可人生終究是要自己去走的,猶豫的同時,流失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是在喪失自我。 那么,實在無法決定的時候,就聽從內心的聲音吧,然后再大膽地去做出決定,一切美好都將因你的決定和付出的努力而如約而至。 04梅娘說網上看到一段關于停止“精神內耗”的論述。
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活得精彩且熱烈,“精神內耗”不應該成為生活的枷鎖,而是應該成為對未來的一種方向和動力。 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拒絕“精神內耗”,和自己的內心和解,和內耗帶來的焦慮不安說再見。 在自己的人生里,請肆意地揮灑對當下生活的愛意,勇敢地去憧憬那尚不可知且充滿美好的未來。 生活本就應當是熱烈而燦爛的,相信當你停止了“精神內耗”,美好的人和事終將與你撞個滿懷。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