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林巴利綜合征 蔡某,女,9歲,學生,1996年11月12日初診。發熱,消瘦,面黃,四肢痿廢不用1個月。在某醫院診為格林巴利綜合征、多發性神經炎。經治療半個月,發熱已退,雙上肢功能稍恢復,前來我院門診治療。癥見:面白,消瘦,雙下肢痿廢不用,稍咳嗽,舌紅、邊有齒痕、瘀點、少苔,脈滑澀。證屬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處方:黃芪15 g,當歸尾、紅花各9 g,地龍、山茱萸各6 g,川芎3 g,桃仁、女貞子各10 g,蜈蚣1條,甘草3 g。每天1劑,水煎服,連服7劑。 二診:面色紅潤,雙腿可動,余癥同前,病有起色,藥已顯效,守方又進7劑。 三診:患兒雙腿可抬能伸,精神轉好,去地龍加麥冬、半夏各6 g。囑其下地活動,加強鍛煉,又進5劑后雙腿可做下蹲、站立等動作。改用其他藥調理善后,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格林巴利綜合征屬中醫痿證范疇。現代醫學認為病毒微生物感染神經所致。辨證當屬邪氣侵犯經絡,日久耗氣傷血。氣虛血瘀是主要病機,氣虛不榮,則面黃消瘦;氣行則血行,血不達四肢則雙腿痿廢不用,血瘀不潤筋脈則肢體不動。方中黃芪補氣固澀,當歸尾活血補血,赤芍、地龍、桃仁、紅花和血化瘀通絡,山茱萸補腎固澀,女貞子滋腎通陽,蜈蚣引藥入經,甘草和中調脾胃。全方補氣固澀,活血化瘀,扶正不留邪,化瘀不傷正,取效甚捷。 2. 顏面神經炎 何某,男,56歲,1996年5月10日診。口眼歪斜,面部發冷、麻木感1個月。以中西藥并針灸治療3周,未改善而前來就診。癥見:口唇鼻眼向左側歪斜,閉嘴時露齒,流涎,閉目時眼裂增寬露睛,鼓頜漏氣,面部肌肉抽動,皺眉額紋左側消失。患側咀嚼無力,眼瞼下垂,舌紫暗、苔膩,脈濡細。診為中風(中經絡)。邪中經絡,形成血瘀。治以益氣活血,祛風活絡,方以補陽還五湯加味。處方:黃芪30 g,赤芍、桃仁、白附子各10 g,紅花9 g,防風、當歸各12 g,全蝎、地龍各6 g,每天1劑,水煎服,5劑。 二診:流涎、流淚減少,面抽次數亦減,可閉目皺眉,能咀嚼但無力。上方加鉤藤8 g,陳皮12 g,續服5劑。 三診:口眼鼻歪斜基本消失,面部仍有麻木,又服10劑,配合其它藥物調理1月而愈。 按:本例證屬風邪入侵頭面部經絡,邪入肌膚則麻木不仁;風邪中絡,日久耗氣傷血,引血動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血液依賴氣的推動,氣虛則血瘀,血虛動風則口眼歪斜,肌肉抽動;氣虛不能固澀則流涎流淚面癱,咀嚼無力。氣為血帥,治以益氣活血祛風通絡。本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在原方基礎上加白附子祛風活絡,防風祛風解表,引藥上行直達病所。二診時加鉤藤入肝經祛肝風,瀉肝熱,陳皮燥濕化痰。全方祛痰以補氣,活血兼祛風,祛邪不傷正,諸藥合拍,標本兼顧,故獲良效。 3 .顱底骨折后遺癥 呂某,男,18歲,1998年7月8日初診。患者在課余時間打籃球,攀登球架時球架倒地砸傷頭部,某醫院診斷為顱底骨折,經手術后轉危為安。住院1個月好轉帶藥出院。又治療3個月,仍遺有頭痛,目呆,輕度口歪,頭暈、眼花、失眠健忘、耳聾、耳鳴等后遺癥。前來我院門診。癥見:癥如前述,舌淡紅、舌體瘦、邊有齒痕、苔黃,脈細澀。證屬血瘀腦絡。治以益氣活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處方:黃芪30 g,夏枯草、當歸各12 g,赤芍、地龍、桃仁各10 g,紅花9 g,鉤藤、川芎、全蝎各6 g。每天1劑,水煎服,5劑。 二診:頭痛頭暈、耳聾耳鳴減輕,夜可入睡4小時,記憶改善,余癥同前。效不更方,守方調治又進10劑鞏固療效。4周后家長來院告知各癥均愈,仍有表情呆滯,少言寡語,患者不愿再服湯藥改服其他藥調治。 按:頭為元神之府,腦主神明,居于巔頂,不受任何侵犯,頭顱外傷當屬血瘀,絡脈受阻,則頭痛、頭暈,血不充目則眼花目呆,氣不上榮則痿靡,瘀久生風則口歪,口、耳、目、頭面均離不開血的運行,靠腦的主宰與支配。治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兼清肝熱,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夏枯草,清肝熱,祛肝風,可明目聰耳不傷正氣。抓住瘀血病機施治,故獲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