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經常性人睡困難、多夢易驚、睡后不能緩解疲勞等,總之就是非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疾病,長期失眠重者可出現頭昏、乏力、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心悸、食欲不振等癥狀,甚至導致認知功能及行為情緒方面的改變,增加了抑郁癥、焦慮癥的患病風險。在現代化生活所帶來的社會節奏加快及競爭加劇的今天,失眠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失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中醫認為失眠主要是內在因素所致,如體弱、憂慮、抑郁等,中醫外治法簡單易行,可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1.穴位貼敷 方藥:郁金50克、石菖蒲50克,紅景天50克,薰衣草50克。 取穴:神闕、內關、涌泉。 操作;以上藥物共研未,貯瓶備用。治療時取上藥末適量,再滴入姜汁,調成糊狀。每次取1克,于午后18時貼于神闕、內關、涌泉穴,外蓋醫用通氣膠帶。每次貼68小時,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 方解:方中郁金味辛、苦,性寒,歸心、肝、膽經,活血止痛,行氣解郁;石菖蒲安神,入心經,開心竅、益心智、安心神,治療失眠、健忘、耳鳴、耳聾;紅景天性平,味甘澀,具有扶正固本、調和陰陽、益氣補血、通脈養心、健腦益智之功效;薰衣草可安神助眠,緩解壓力。四藥共用,可寧心安神,助眠。神闕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通過任、督、沖、帶而統屬全身經絡,聯系五臟六腑,刺激神闕穴可調整任、督、沖、帶的功能,以調和諸臟腑氣血陰陽而達到陰平陽秘的治療目的;刺激內關,可以調攝陰陽,調和氣血,維持內環境;貼敷涌泉,使心火下溫腎水,腎水上濟心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而達到滋陰降火、寧心安神、調整陰陽、引火歸原的作用,則其寐自安。

2.中藥足浴 方藥:川芎20克,夜交藤30克,女貞子10克,墨旱蓮20克,五味子15克,合歡皮30克,當歸20克,遠志50克,茯神12克,生龍骨50克,生牡蠣50克,酸棗仁30克。 操作:以上中藥煎煮30分鐘,待溫度下降至40℃左右置于恒溫足浴桶中,臨睡前泡浴雙足,藥液沒過踝關節以上,雙足在藥液中浸泡搓洗,持續20分鐘,結束后擦干雙足。每晚睡前1次。 方解:方中川芎活血行氣;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女貞子、墨旱蓮滋補肝腎,強筋壯骨;五味子補腎寧心;合歡皮、當歸、遠志寧心安神;茯神、生龍骨、生牡蠣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酸棗仁寧心安神斂汗。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中藥足浴時通過溫度的物理刺激,有利于陽氣下降入陰,且處方主要由具有活血、通絡、清熱、安神功效的藥物組成,并借助藥物芳香和滲透之力及熱水的溫度而通過足部滲透至人體,透達周身經絡,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安神促眠之功。
3.針刺 取穴:安眠(經外奇穴,耳后風池與翳風連線中點)、內關。 配穴:心脾兩虛者加百會、心俞、脾俞:肝郁化火者加太沖和肝俞六;陰虛火旺者加太溪和三陰交;胃腑不和者加中脘、豐隆。 操作:病人取舒適坐位,選用1,5寸毫針穴位用5%酒精常規消毒,針安眠時照患者微低頭,針刺方向朝向鼻尖,進針05~8寸得氣后退出0.2一0.3寸,內關直刺05一08寸,兩穴均留針30分鐘。心脾兩虛者,百會艾條灸5~10分鐘,心俞、脾俞艾柱隔姜灸每穴3壯,注意不要灼傷頭發及皮膚;肝郁化火者太沖和肝俞兩穴針刺采用瀉法不留針;陰虛火旺者,太溪、三陰交補法留針30分鐘;胃腑不和者,中脘、豐隆瀉法不留針。每日1次,每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 方解:安眠為經外奇穴,具有鎮靜安神之功效,內關為手厥陰經脈之絡穴、八脈交會穴,有健脾養肝強腎、清心醒腦、養血安神之功能
4.艾灸 取穴: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 操作:艾灸治療時間安排在下午,患者取仰臥位,確定神門、三陰交、足三里、涌泉的定位,將艾條一端插在艾盒上并固定好位置,點燃后同時對準施灸穴位(距皮膚2~3厘米)熏灸(雙側同時進行),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注意隨時刮艾灰,保持紅火),灸至局部皮膚發紅(注意掌握避免燙傷),每穴灸20分鐘,每天灸1次,7天為1個療程。 方解:灸法具有鼓振陽氣、化生陰血、通達血脈、調和陰陽、寧心安神的功效。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是精、氣、神出入之門戶,有安神之功;三陰交為足三陰經脈交會穴,有健脾養肝強腎、清心安神、疏通氣血之功效;足三里是胃經合穴,有調胃和中、益氣強壯、養血寧心的作用;涌泉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灸之可滋陰降火、寧心、安神。因此諸穴合灸能夠調節臟腑陰陽、氣血之間的平衡,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糾正失眠狀態 5.其他療法 刮痧對失眠也有治療作用,可刮取夾脊穴進行治療。先涂上刮痧油,然后由上往下,用力均勻刮20分鐘,以皮膚發紅發紫為度。夾脊穴刮痧可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縮短入睡時間,華佗夾脊穴位于膀胱經與督脈之間,五臟六腑之氣由此傳輸,故有調整臟腑氣機、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安神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