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年,70歲的丞相崔浩被處死,押送刑場途中,“數十人溲其頭上,呼聲嗷嗷,聞于行路。”與崔浩有姻親關系的郭氏、盧氏、柳氏也被滅族,數千人被殺。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地位顯赫,歷經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北魏統一北方的最大功臣。 崔浩能力強,謀略過人,自認為比張良厲害。崔浩直言:“論謀略,我跟張良一個水平;論通曉古今,張良遠不如我。”崔浩自信,并非沒有理由,南北朝第一謀士并非浪得虛名。 416年,號稱“帝王收割機”的劉裕率兵北伐,要消滅盤踞在關中的“后秦”姚泓。劉裕北伐,必須經過北魏境內,沿著黃河西上,問題很棘手。 劉裕派使者來北魏,要求借道伐秦。群臣強烈反對,不給劉裕過境:“姚泓與北魏世代姻親,且唇亡齒寒,豈能放任不管。劉裕不靠譜,如果突襲魏國,又該如何是好。” 此時,包括長孫嵩在內的文武大臣,都希望出兵攔截,不讓劉裕過境。明元帝拓跋嗣拿不定主意,便問崔浩,看他有何高見,要不要阻止劉裕北伐。 崔浩:“劉裕兵強馬盛,豈能阻止得了,不如給他們過境,讓劉裕與姚泓相互廝殺,兩敗俱傷;我們再派兵堵住晉軍歸路,坐收漁翁之利即可。” 崔浩接著分析:“關中胡化已久,不會服從劉裕管理,即便他滅了姚泓,短時間內也消化不了關中。劉裕北伐,目的是提高威望,便于回去稱帝,他不會久留關中;劉裕一旦回江南,關中就是我們的了。” 拓跋嗣不聽,在群臣的勸說下,派遣10萬大軍攔截劉裕,以長孫嵩為主帥。結果都知道,劉裕憑借“卻月陣”的威力,以少勝多,以步兵戰勝騎兵,斬殺鮮卑騎兵數萬,拓跋嗣悔不當初。 劉裕奪取關中后,心急如焚,立刻趕回江南,籌備稱帝事宜。留守關中的劉義真才12歲,不能約束部將,晉軍自相殘殺,“大夏”的赫連勃勃乘虛而入,成為贏家。可知,崔浩確實厲害,料事如神。 423年,拓跋燾繼位,年僅14歲。拓跋燾雄才大略,對崔浩十分看重,將其視為首席謀士,對他言聽計從。拓跋燾曾言:“不要看崔浩手無縛雞之力,他可以勝過十萬鐵騎。” 426年,崔浩獻計攻打“胡夏”,在風向不利于北魏一方時,力排眾議,堅決反對撤兵。崔浩建議派兵繞過統萬城,借助風沙掩護,從后方突擊。拓跋燾采納其意見,赫連昌敗逃,“胡夏”元氣大傷,敗亡已定。 429年,拓跋燾想征討柔然,群臣強烈反對,認為柔然騎兵飄忽不定,難以捕捉到主力。拓跋燾猶豫不決,便問計崔浩,要不要遠征柔然。 崔浩:“中原王朝以步兵為主,追不上草原騎兵,但魏國以騎兵立國,與之前的王朝不同。魏國發源于朔漠,鮮卑騎兵能征慣戰,可以打殘柔然。不過,眾將不想過度勞累,不會深入追擊,皇上很難得全勝。” 崔浩預料很準,拓跋燾出兵柔然,越過沙漠追擊,遠征兩千多里,在阿爾泰山圍殲柔然。激戰中,柔然可汗受了重傷,僅帶三百人逃走,躲到山林中避難,奄奄一息。 柔然可汗的處境,拓跋燾并不知道,且將士紛紛要求撤兵,只好班師回朝。過了兩天,拓跋燾得知柔然可汗死去,但部落早已走遠,無奈嘆息,也更加敬佩崔浩。 439年,拓跋燾想滅了“北涼”,群臣又反對,認為河西都是荒漠,得到土地也沒啥用。崔浩反駁:“河西若是荒涼,沮渠氏如何立國呢?涼州產良馬,土地肥沃,豈能說沒用。” 崔浩支持出兵,拓跋燾遠征獲勝,滅了“北涼”。行軍途中,看到河西水草之豐美,不由驚嘆:“崔浩果真神人”。此后,拓跋燾對崔浩言聽計從,最終統一了北方,結束“十六國”時代。 論謀略,為君王謀獻計,崔浩可以跟張良掰手腕,但崔浩不善于“自謀”,不知道明哲保身,這點就遠不如張良了。漢朝建立后,張良立刻退隱,閑云野鶴,不問世事,得以善終。 崔浩位列丞相,尊貴至極,卻想著如何維護門閥秩序,編排姓氏時,得罪了鮮卑勛貴。此外,崔浩主持編寫《國書》,不知道“為尊者諱”的道理,而是秉筆直書,將拓跋氏建國時兄弟相殘、荒淫殘暴的歷史,如實寫出來。 如實記載歷史,本身并沒有錯,拓跋燾也能容忍。但是,崔浩得寸進尺,將《國書》內容刻在石碑上,拿到大街上展示,給民眾閱覽,鮮卑皇族隱私成為茶余飯后談資。 “是可忍,孰不可忍”,鮮卑勛貴紛紛告狀。拓跋燾晚年沉迷于寒食散,性情暴躁,喜怒無常,當即下令處死崔浩,與崔浩有姻親關系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誅族,殺了五千多人。 450年,崔浩被處死,時年70歲。押送刑場途中,數十人在他頭上小便,這對士大夫而言是一種恥辱,“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崔浩死后,拓跋燾率兵南征,飲馬長江,劉義隆落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下場。但是,北魏損失也很大,拓跋燾又后悔殺了崔浩;如果崔浩在,一定會阻止自己南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