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夷陵之戰(zhàn)后的劉備 倘若說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中,擊敗一生的死敵曹操,是他人生中最高光得意的一刻,那么夷陵之戰(zhàn)中,他被小字輩的陸遜打崩盤,并一路追殺,則是至暗之時了。 遙想當年,他的徐州可以被呂布奪走,因為還有關羽和張飛在身邊。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雖是《三國演義》給劉備的臺詞,并招致半邊天的憤怒,卻也道出了劉備的心境——我劉備輸?shù)闷穑蝗盒值苓€在,就有翻盤希望! 長坂坡之戰(zhàn),他可以被曹操一腳踩進“十八層地獄”,因為還有關羽、張飛、趙云和諸葛亮,雖如今劉備年過半百,卻是兄弟越打越強,隊伍越敗越團結(jié)。 但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卻第一次感到了孤獨和崩潰感,這其實就是一種何處覓知音的感受。 關羽死了,張飛去了,趙云雖“終不背德”,卻此“德”非他劉玄德。 諸葛亮是“水”,不是心腹,法正才是,也早逝了。 劉備甚至開始想念曹操,有時候?qū)κ植攀钦嬲闹簦魏我灿⑿壑x幕了。 唯有陸遜了,于是劉備提筆給陸遜寫信:曹丕已經(jīng)起兵直撲東吳了,我也準備抖擻精神再次,兩面夾擊,你怕不怕? 陸遜回信:你都啥樣了,不吹牛會死嗎?敢再來,真就讓你有去無回。別以為運氣始終眷顧你。 劉備放心了:說最狠的話,辦最慫的事,原來不僅只有我劉備懂,陸遜也懂,明擺著就是在告知我:東吳很忙,沒空搭理你——知音啊,我可以放心了,蜀漢無憂矣。 當外部威脅消失后,內(nèi)部問題才會凸顯。白帝城中的劉備其實就是這種情況,于是他的身體很快就支撐不住了,劉備進入到人生最后的時刻。 二、劉備托孤,卻埋汰曹丕 一提劉備白帝城托孤,就是各自陰謀論。啥劉備埋伏了劊子手,一旦發(fā)覺諸葛亮有不軌之心就殺之。其實哪有這些事,起碼各種史料上不見。而且從當時情況來看,以為蜀漢的皇上是香餑餑?根本不是! 在曹魏和東吳眼里,劉備一死,蜀漢就相當于要亡國了。以至于曹魏的王朗、陳群等大佬,紛紛寫信給諸葛亮:別硬撐了,你盡力了,來我大魏碗里來,保證榮華富貴不在我等之下。 真正應該注意的是,劉備托孤諸葛亮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最自白的翻譯便是:你諸葛亮的才華比曹丕強十倍,必能讓蜀漢起死回生,若是劉禪看著還可以,就輔佐他。若感覺不行,啥也別說,踢飛,你諸葛亮自己當皇上,我劉備絕不會怪你。 只不過,如今的人們都更多關注后半句去了,認為這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而忽略了前半句。明明是劉備托孤,安排蜀漢的事宜,為何劉備卻非要埋汰曹丕?以至于在劉備眼里,諸葛亮比曹丕強最少十倍。 須知劉備一生的死敵,從來都是曹操,他就沒跟曹丕有啥交集。那么劉備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曹丕如此不堪?通俗來言就是:跟劉備托孤,八竿子打不著的曹丕,竟然莫名其妙地躺槍了。 三、要從曹操死后說起 得知曹操去世后,劉備的第一個反應竟然是,派出使臣韓冉前去吊孝。這個舉動奇怪不奇怪? 其實,站在當時的情況中觀察,一點也不奇怪。關羽被東吳殺了,劉備正在全力準備伐吳之戰(zhàn)。一旦吳蜀交戰(zhàn),那么曹魏的態(tài)度就是決定性的。故而,與其說是劉備派人吊唁曹操,不如說是想趁機修復雙方關系,最起碼也是試探曹魏的新瓢把子曹丕。 結(jié)果曹丕卻出現(xiàn)了神操作,“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即,曹丕認為劉備是貓哭耗子,命荊州刺史去殺掉劉備的使者韓冉。 只這一點,就看出來曹丕實在不靠譜。哪有一位老大,因人個人好惡,壞家國大事的?當年張繡、賈詡都殺了曹昂和典韋,曹操卻依然接受張繡投降。還對賈詡表示:你們歸降我,是成全我的名聲。 隨后更不靠譜是,曹丕不顧劉曄勸阻,卻接受了孫權(quán)投降。當初孫權(quán)殺關羽,把其人頭送給曹操,而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quán)的鬼心思,因此厚葬關羽。如今孫權(quán)投降明顯也是這套路,曹丕卻喜滋滋接受。 也正是因有了曹丕這一系列不靠譜的操作,讓劉備不得不調(diào)整。之前他說伐吳時,趙云反對,認為國賊是曹丕。為啥趙云要如此說?就是因為當時劉備,明顯是想跟曹魏聯(lián)手,滅掉東吳,并瓜分之。 當曹丕干出來這些事后,劉備就意識到曹丕比起曹操,差了好幾個檔次。不得不調(diào)整,這才有了劉備就帶著四五萬人馬,發(fā)起了夷陵之戰(zhàn)。 顯然這點人馬,就不是一次滅國之戰(zhàn)的兵力,故而劉備的訴求也很簡單:逼迫孫權(quán)談判,恢復之前的“湘水之盟”的畫界。即,打回自己在荊州地區(qū)的支點,這是蜀漢爭霸天下的關鍵。 同時劉備還有一層意思,他認為:一旦吳蜀交戰(zhàn),就算曹丕再不靠譜也會看出來,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時機,如今曹魏的戰(zhàn)略重心在東吳,不在蜀漢,必然會趁勢出兵夾擊。 于是,夷陵之戰(zhàn)的前期,劉備進展迅速,但隨后就趴窩了,跟陸遜對峙在夷陵地區(qū),長達半年多時間,給足了曹丕反應時間。別說,劉備還真賭對了。在這段時期,劉曄就幾次勸曹丕,趕緊出兵東吳,時不待我。 哪料曹丕卻表示:你就是鬼扯,人家孫權(quán)投降我了,我還打人家,這讓天下人怎么看我?咱還講不講武德! 說完后,他又突然發(fā)現(xiàn)劉備連營七百里,便秀起了智商:劉備不知兵,哪有這么布陣的,看著吧,劉備必然戰(zhàn)敗。 四、諸葛亮明白,只得裝糊涂 所以,夷陵之戰(zhàn)與其說是劉備慘敗給了陸遜。不如說是,他太高估了曹丕的智商。因為哪怕沒有啥史料,也很容易判斷出來:吳蜀掐架,曹丕應該是最大的得利者。這同時也是劉備,敢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的底氣所在。 只可惜曹丕不是曹操——只能這么說了。因此劉備托孤時,為啥非要埋汰八竿子打不著的曹丕?這就是根本原因。一盤無論怎么算,自己都不會輸?shù)娜狡寰郑谷槐皇治胀跽ǖ某羝搴t子,給攪和了。 可這些劉備自己也沒法說出口,誰讓你一廂情愿,把希望都寄托在曹丕身上,而不知進行必要且及時地調(diào)整、止損?這其實就是劉備最大的缺點——劉曄說他是:有度乃遲。曹操說他是:得計少晚。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雖能抓住矛盾根本,看出問題關鍵,但他的反應,卻總慢半拍。 對此,其實諸葛亮也明白,得知劉備夷陵戰(zhàn)敗后,曾表示:若是法正活著,必能阻止劉備東征,就算阻止不住,也絕不會有如此慘敗——法正,就是能讓劉備清醒過來,并能及時止損的人物。 但諸葛亮卻只能裝糊涂,雖明白劉備為啥死前這么埋汰曹丕,卻只接后半句,表示:必全力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