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現存遺址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轄內丘、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據考證,邢窯始燒于北朝,衰于五代,終于元代,唐代時為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 ![]() 邢窯白瓷分為粗白瓷和細白瓷。帶有底款的邢窯瓷器屬于細白瓷,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點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書“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為唐代翰林院在邢窯定燒的瓷器,現代常見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庫在邢窯定燒的瓷器。“盈”是唐代宮內大盈庫的簡稱(皇家私庫),是貢品,也只有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隨意使用,賞賜除外。“盈”字款常在邢窯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有“盈”字款。只是出土發現的較少。 ![]() 唐代越窯主要生產青瓷,邢窯主要生產白瓷,“南青北白”是當時形容越窯和邢窯這南北兩大窯口盛況的詞語,可見當時邢窯的地位。 ![]() ![]() ![]() ![]() ![]() ![]() ![]() 邢窯釉層是鎂釉,高溫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澤度好,但釉色有乳濁感,不透明,釉色穩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器物施釉到底,質優者足心也施釉。 ![]() ![]() ![]() ![]() ![]() ![]() ![]() ![]() |
|
來自: 榮納堂 > 《榮納堂藏唐宋元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