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此我們請對西方古典音樂頗有造詣的蔡茂生先生以“每周一曲”邊播放邊賞析的方式,把這些大師最好的作品用通俗的語言系統地介紹給大家,按照鋼琴獨奏曲、鋼琴和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曲等不同題材的序列發布,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德彪西的《月光》,請注意視頻里的文字介紹。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1918年,又譯克勞狄·德布西)法國作曲家,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法國作曲家 德彪西) 德彪西生于商人家庭,家里并無音樂基因。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學習時,就顯露出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他在自己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打破陳規、探索新領域的強烈愿望。為了尋求一種新的音響組合,他常常彈奏不和諧和弦,全然不按照傳統規則。為此,他常常遭到教師們的責備。 1880年,德彪西擔任了柴可夫斯基的經濟贊助人——梅克夫人的家庭鋼琴師。這個機會使他受益匪淺,他由此開始接觸到許多俄國音樂大師的作品,特別是穆索爾斯基的作品。這位大師的極富特色的新穎和聲,對年輕的德彪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他后來所開創的“印象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榮獲“羅馬大獎”,前往意大利羅馬留學四年。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結識,他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里,德彪西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經常參加他們的藝術討論聚會,這些藝術家們的一些全新的藝術觀點和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德彪西。他開始欣賞他們的詩,并為這些詩歌譜曲。這時,他的音樂已開始帶有“印象主義”色彩,并逐漸發展成為他最后總的藝術風格。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藝術顛峰的時期,許多偉大的代表作陸續完成,自成一派而聞名世界,也經常在歐洲各國演奏與指揮自己的作品。至50歲起,被癌癥所困,身體日漸衰弱。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因癌癥在巴黎的家中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不是特別多,代表作有歌劇《佩麗阿斯和梅麗桑德》、神劇《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難》、管弦樂《牧神午后》、《夜曲三首》、《大?!贰ⅰ兑庀窦?、鋼琴曲《前奏曲集》、《練習曲集》、三組《意象集》、《版畫》、《兒童之角》、弦樂四重奏、豎琴長笛中提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等。 德彪西的音樂和傳統的古典主義音樂相去甚遠。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也看不到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和聲細膩、繁復,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所不具備的。他的音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他那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對二十世紀現代音樂起到了直接影響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人物。 德彪西最著名的曲子是創作于1890年的鋼琴曲《月光》,選自《貝爾加莫組曲》。這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風格成熟前的一個過渡作品,已經初步帶有印象主義特征,但仍然帶有一絲浪漫主義色彩,以及更多的表現主義的特點。它是德彪西最受歡迎的一個作品,經常單獨演奏,以至于人們都已經忘記其出處了。 有人說《貝爾加莫組曲》的名字來自意大利的北部山城貝爾加莫,其實它的創作靈感來自于法國印象派詩人保羅·魏爾倫創作于1869年的法語詩歌《月光》。詩歌中第二句有“去參加歡暢的假面舞和貝爾加莫舞”,組曲因而得名。 ![]() ![]() 《月光》以輕柔的筆觸、恬淡的色調、詩意的柔情以及優美的和聲,繪聲繪色地勾畫出一幅夜色茫茫,詩人望月詠懷的絕妙圖畫,塑造出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形象,整個曲子籠罩在飄忽不定、萬般閃爍的氣氛之中。 在這支曲子里,作曲家并沒有用眼花繚亂的炫技,而是用了一種較為淡雅的手筆,溫柔且安靜地表現了一個令人陶醉的美麗月夜,沒有緩慢的回旋,跌宕的上升,有的只是傾瀉下來的萬頃恬然而柔美的銀色月光,猶如置身于畫中。 曲子結構上采用了復三段式,第一段主題和前文介紹的肖邦夜曲第二號非常相似。這里音樂猶如晶瑩透明的噴泉噴向月光籠罩的空中,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在這個背景上伸展開來,寬廣而富有表情。月光飄灑在平滑如鏡的水面上,產生了波光粼粼的反光。 樂曲中段采用分解和弦伴奏,似乎是在描繪月光穿過清風徐徐吹動的樹枝,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給人一種動感,和頭尾兩段的靜謐形成對比。第三段又回到第一段主題,音型有所變化。尾聲采用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將兩段內容結合起來,把月光下縹緲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富有詩意。 這首曲子細膩、精致而充滿浪漫色彩的和聲描繪,以變幻無常的節奏音型處理,別具一格,充分說明了《月光》所帶來的迷人意境。作曲家采用柔美純凈的和聲豐富的鋼琴織體,描繪了幽暗的 想 月光透過輕輕浮動的云,影影綽綽地灑在平靜的水面上,把靈艷的月光瀉灑下的冰一樣的銀輝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們對王維的詩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借用這一評價,德彪西的這個作品可以當之無愧地稱“曲中有畫,畫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這一步又談何容易:曲是流動的時空,畫是凝固的瞬景。歷史上只有德彪西做到了這點,再也沒有其他人能用音樂把月光描寫得如此傳神。之前貝多芬的《第十四號奏鳴曲》雖然被稱為《月光》,但它并非直接寫景,而是描寫一種情感。 (德彪西 - 《月光》)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長期從事對西方古典音樂的賞析、評論和普及工作,對大師名曲頗有造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