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 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 彩色片 92分鐘 對應歷史: 1974年1月19~20日 西沙海戰
在我國經典戰爭片中,有關海軍的也不少,比如根據一江山島戰役拍攝的第一部海戰故事片《怒海輕騎》,以我軍魚雷艇擊沉國民黨軍艦為原型的《海鷹》,以反特為原型的《南海長城》。這次我們要介紹的《南海風云》,是以我軍在西沙群島打擊南越海軍、收復三島為原型。 影片一開頭,通過航拍展示出南海上一座美麗的島嶼。祖輩生活在甜水島上的青年漁民于化龍,和阿爸、小阿妹一道,搖著自家的小漁船,在湛藍清透的大海捕魚。于化龍還潛入海底,掠過珊瑚群,從礁石中抓上一只大海龜。 西沙群島,是我國南海四大群島之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面叫宣德群島,其中的永興島是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也是現在三沙市人民政府的駐地。西面的叫永樂群島。宣德、永樂的命名,都是為了紀念明朝鄭和船隊在南海諸島的活動。永樂群島的主體是永樂環礁,由金銀島、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等13個島嶼環繞而成。影片中的“甜水島”,顯然是根據甘泉島起名的。 突然,一艘外國軍艦的汽笛,還有隨后的槍炮聲,打破了碧波蕩漾中的恬靜與祥和。南越當局出動炮艦、坦克,攻占了甜水島,推倒石碑。 根據影片之后交待的時間線索,這段情節應該是指1956年越南共和國(也就是美國扶持的南越當局)出兵占據甘泉島。1958年,他們又占據了琛航島、金銀島、珊瑚島等島嶼。后來南越守軍一度從琛航島等處撤走,但一直占據著西北方向的珊瑚島。 看到敵人野蠻摧毀自己的家園,于化龍義憤填膺。舷號為10的敵艦也看到了這艘小漁船,逐漸靠近。 當于化龍揮舞起五星紅旗后,敵艦長還特意扳動車鐘(船舶上駕駛臺和機艙聯系的一種重要設備,指示下面的機艙調整動力大小),下令進入全速狀態,隨后示意舵手修正航向,徑直向小漁船撞上來。小漁船被撞碎,父子三人落水,敵艦隨后揚長而去。 當年可不像現在,有電腦做特效,或者花大錢做逼真的模型,因此敵艦撞小漁船的場景只能通過一些前后的局部特寫鏡頭來“意會”。實際中大船如果直接高速撞擊小木船,因為船側水流的影響,落水人員很容易被卷入螺旋槳,非常危險。 影片中的10號敵艦,就是歷史上西沙海戰中被我軍擊沉的南越海軍“怒濤”號,編號HQ-10。它原本是美國“可貴”級掃雷艦,標準排水量650噸,艦長56.24米,寬10米,吃水3米,最高航速15節。原艦上有掃雷具、深水炸彈投放架、“刺猬彈”發射器,以及1門76毫米艦炮,2座雙聯裝40毫米機關炮,6門20毫米機關槍。 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123艘“可貴”級,后來有24艘給了蘇聯海軍。戰后,很多“可貴”級被援助給墨西哥、越南、菲律賓、多米尼加等國。國民黨海軍也曾先后得到過20艘。 1962年和1964年,美國先后給了南越4艘“可貴”級,被編為HQ-8到HQ-11。當時它們是南越的主力艦,另外只有一艘美國給的“米格爾·馬爾瓦爾”級小型護衛艦,900噸級,火力超過它們。
漂泊海中的于化龍被我海軍巡邏的291號獵潛艇發現,槍炮長梁崇海駕小艇將他救起。醒來后,于化龍的第一反應是周身尋找一樣東西。槍炮長趕緊給他拿過來——那面曾在小漁船上揮舞,落水后被于化龍貼身保存的五星紅旗。槍炮長問他家是哪的,于化龍想起失去的親人、甜水島,帶著對南越強盜的刻骨仇恨說:“這就是我的家!” 就這樣,于化龍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梁崇海的指導下,他勤學苦練,從最基本的上下舷梯、爬桅桿,到操縱艦炮瞄準射擊。于化龍的各項軍事技術突飛猛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戰士。 影片在此展示出一些海軍水兵的訓練細節,比如下舷梯不是走的,雙腳搭在扶手上,哧溜一下就滑下來。 不過影片這里也出現了一個明顯BUG。1958年,我海軍將士穿的應該是58式或55式軍服。影片中水兵服的總體樣式沒錯,但帽徽應該還是老款的,不應該是五角星,肩膀上也應該有軍銜小肩章,后面有兩根飄帶。1965年換裝65式軍服后,海軍軍服換成了深灰色。 1974年5月1日,74式軍服開始配發,海軍恢復了藍白色調以及水兵服,帽上五角星、肩上紅肩章。可即便是影片最后的西沙海戰,也是發生在1974年1月,我軍指戰員還沒換裝呢。 影片里從頭到尾,我軍指戰員穿的都是74式海軍軍服,絕對是超“時尚”了。所以影片在這一段于化龍參軍時,軍服上應該換上帽徽、肩章、飄帶;后面等他當上艇長、指揮戰斗時,應該穿灰色解放服。這種BUG在當時的中國戰爭片中很常見,都把過去的軍服樣式忽略不計。而且65式軍服最讓人不滿的,就是沒有海軍特色的海軍服,影片里換成74式才配得上美麗的南海風光。 這一天,291艇收到命令,要前往西沙群島海域巡邏。天上的積云顯示,晚間氣象不好,但在于化龍看來,我們的艦艇“沒有不能出海的氣象”。夜航中,291艇頂著狂風暴雨,在洶涌的巨浪中艱難前行。突然,主桅的斜拉鋼索斷了。如果不更換新鋼索,雷達天線有可能被風浪打壞,軍艦就會成為瞎子。于化龍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主桅更換鋼索,消除了險情。 隨后他來到雷達室,雷達兵讓他通過雷達看到了自己的家鄉,甜水島。 第二天,天氣晴朗,291艇靠近甜水島。突然一艘敵艦出現在附近,就是那艘10號艦。我艦響起警鈴,戰士們迅速奔向各自炮位。于化龍操控雙管艦炮瞄準敵艦后,想起阿爸和小阿妹,想起被敵人霸占的家鄉。激動的他正想按下發射鈕,被槍炮長梁崇海攔住。 回到基地后,晚霞輝映的海邊椰林,梁崇海和于化龍談心:海疆是一定要保衛的,但要講求策略和方法,全國一盤棋;我們絕不能打第一槍。 60年代,我國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又處于動亂之中,因此國家經濟實力受損。同時戰略重點在北方,對南海艦隊的建設投入很少。艦隊原有的4艘千噸級護衛艦先后因為失修,無法出海作戰。只有幾艘護衛艇、獵潛艇和掃雷艇(一般500噸以上的才能稱為艦),能勉強開到距海南島基地300多千米外的西沙海域。當時我軍航空兵的主力戰斗機殲-6,航程也不高,飛到西沙海域后的留空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空中打擊和掩護能力均很差。越南戰爭期間,南越傀儡政權的后臺老板美國,也長期在南海地區活動。 鏡頭里,隨著291號艇那本航泊日志的封面變換,時間從1965年到了1974年。此時于化龍已經從海校回來,成為291艇的艇長。 如此神速的進步,即便是藝術加工,也還是過于夸大了些。不過那個時期的電影,主角一定要鮮明,所以常出現這類情節。 槍炮長梁崇海,已經成了政委。航泊日志上寫著:“西貢偽海軍又入侵我西沙領海,向我正常作業的漁輪猖狂挑釁。我艦奉命巡邏護漁。”于化龍檢查戰備落實情況,炮彈、炮管、火箭深彈發射器、人力舵等等,戰士們都在精心維護。年輕的信號兵嫌配發的手榴彈太散亂,把它們捆在一起,打算鎖到箱子里。 于化龍告訴他這樣不利于“短兵相接”,并告誡說不要輕敵,因為南越當局現在內外交困,想在南海撈一把,既給自己的嘍啰打氣,也好找美國主子邀功。 歷史上,美國此時正準備結束越南戰爭,開始撤離大部隊。大批武器裝備留給了南越政權,其中就有不少軍艦。和10號艦一樣的“可貴”級掃雷艦,又給了1艘,另外還有7艘“巴尼加特級”小型水上飛機支援艦,2 000噸級別的。膽肥的南越當局從1973年開始,悍然侵犯我領海,占我島嶼、撞我漁船、抓扣漁民。 一艘中國漁輪正在海上打魚,敵人的10號艦闖了過來。敵船長下令向后方報告:“中共海軍偽裝漁船,上有中共高級將領,身穿高級毛料便服,我決定遵照總統訓示,立即采取行動。”隨后他指揮軍艦繞向漁船尾部,打算實施抓扣拖帶。漁民們拿起魚叉當槍,消防水管當炮,蚌殼、海螺殼當手榴彈,和敵人對抗。 惱羞成怒的敵艦長正打算對我漁輪開炮,漁民們突然歡呼起來——我們的軍艦趕來了!敵艦長趕緊下令倒車,轉彎溜走。跑了一陣,他又從驚恐中醒過悶兒來:“追來的,只是兩艘小舢板!”于是下令轉頭,與我艦對峙,并掛出信號旗:“我艦操縱失靈,請對方繞道航行。” 敵人把我軍艦艇稱為“小舢板”,雖然狂妄,但也有些由頭。影片中的291、292號艇由我國海軍的037型獵潛艇扮演。歷史上,當時有2艘037型獵潛艇(281、282號)從永興島趕往戰區,加入了后半段海戰。 它們滿載排水量450噸,最高航速28節,配備雙聯57毫米和雙聯25毫米艦炮各2座,艦艏有4座五管的火箭深彈發射器。但最先與敵艦接觸和交戰的,是另外4艘艦艇。2艘6505型和6510型掃雷艦(396、389號),滿載排水量570噸,最高航速15節,一共有1門85毫米炮、3座雙聯37毫米炮,4座雙聯25毫米炮。2艘6604型獵潛艇(271、274號),排水量320噸,最高航速18節,各配備1門85毫米炮、1座雙聯37毫米、2座雙聯裝25毫米炮。4艘艦艇的火炮口徑、數量,還有體格,都不如敵10號艦,特別是271、274號。 于化龍下令保持航向航速,裝填火箭深彈。他很想揮下拳頭,下令發射,但還是忍住了。而此時敵艦上的大尉驚呼一聲:“導彈!”敵艦長驚慌地下令轉舵,逃離開去。 這橋段雖然看起來很戲劇化,但實戰中,敵人確實出過類似的洋相,后面我們會講解。 漁民們和老船長登上我軍艦艇,感謝人民子弟兵。而老船長正是于化龍的父親,倆人在十幾年后意外重逢。 影片這里還專門借老船長的口,講了講他胸前掛的一枚古錢——永樂通寶。這也是我國自古對南海擁有主權的證據之一。 于化龍還得知小阿妹也獲救了,現在已經是一名船廠工人,正隨工廠民兵排駐守三角島。臨回去時老阿爸特意叮囑于化龍:“如果敵人膽敢先打第一槍,就一定要打沉它!” 此時政委告訴于化龍,上級通報敵人可能進攻三角島,指示他們動員附近的漁船協助守島。 這晚,敵艦長也召開作戰會議,告訴手下:何大校接總統指令,明天進攻三角島;2艘友艦去截擊中共的援兵,何大校和我,先吃掉中共這2條巡邏艦。敵人想利用自己噸位大、火力強的優勢,一舉吃掉我軍艦艇。 影片中說的“何大校”,就是指當時指揮南越軍艦進犯西沙群島的指揮官何文鍔上校。南越政權崩潰后他去了美國,寫了有關西沙海戰的回憶錄。 歷史上的海戰爆發前夕,1974年1月17日,南越最先到達西沙的軍艦不是10號艦,而是另外2艘。 4號艦,“陳慶瑜”號(HQ-4),標準排水量1253噸,最高航速21節。原是美國“埃茲爾”級護航驅逐艦,配有2門76毫米艦炮,1座雙聯40毫米艦炮,8門20毫米機關槍,1971年9月轉給南越海軍。 16號艦“李常杰”號(HQ-16),就是原來的“巴尼加特”級小型水上飛機支援艦,標準排水量1766噸,滿載排水量2 592噸,最高航速18.2節。二戰后它們大多轉到美國海岸警衛隊服役,1971、1972年給南越時,一般配備了1門127毫米艦炮,2座雙聯裝40毫米炮,4門單管20毫米炮,有的還裝了1~2門81毫米迫擊炮。 18日上午,敵人的4號、16號艦沖撞中國漁船,撞毀了407號漁輪的駕駛臺。我軍271、274號獵潛艇趕到后,敵艦掛上“本艦操舵失靈”的旗號,離開現場。1200噸加1700噸,對上2個300噸的“小舢板”,說自己操縱失靈然后逃離,這點倒是和影片中的情節差不多。下午,我軍的389、396號掃雷艦來到永樂海域。當晚,敵10號艦陪同5號艦“陳平重”號(HQ-5,和16號艦同級,何文鍔用該艦作為旗艦)也來到這里。 這樣雙方4比4。論噸位,我方全加起來才抵得上敵人一艘5號或16號艦。比火炮:我方是85毫米3門,37毫米10門,25毫米16門;敵方是127毫米2門,76毫米3門,40毫米14門,20毫米22門。敵艦的76、40毫米炮還大多有火控雷達,我方則都是人工瞄準,85炮數量少,37、25毫米炮無論發射爆破彈還是穿甲彈,對敵艦都難以造成致命傷。唯一的優勢是37、25炮射速高,適合壓制敵艦上層建筑。 敵人的計劃中,是想“迫使中共先打第一槍”。為了達成這陰謀,“總統專門派了海上別動隊,登陸三角島,讓中共民兵先開槍。” 歷史上,西沙海戰的第一槍,卻是強行登陸的南越軍人開的。
第二天凌晨,敵人的別動隊乘坐橡皮筏,在三角島剛一登陸,就被我們的民兵、漁民發現,舉著步槍漁叉堵在海灘上。這時敵人領頭的居然說:我們也不想來,是上司命令的。他痛快地答應回去,但要民兵“長官”給開個條。沒紙,于化龍的阿妹就在他手上寫下: 中國領土 不容侵犯 滾回去! 歷史上,敵人于19日清晨登陸。在琛航島,敵人被我守島民兵用刺刀逼退。而在廣金島,敵人開了第一槍。這一點何文鍔寫回憶錄時予證實了:“黎文東中尉第一個登岸,他登陸后前進中開了槍,隨后就被反擊的槍彈打死。海軍中尉杜繁榮試圖奪取黎文東的尸體,但也被打死在橡皮艇旁邊。” 10號艦的敵艦長看到別動隊被中國民兵趕回海上,大罵攻島部隊是廢物,隨即下用艦炮轟擊三角島,并向我巡航的艦艇開炮射擊。海戰就是展開。 敵艦當時沒有那么快開炮。先是后方司令部得到登陸失敗的消息后,向艦隊下達了開火命令。然后待登陸部隊回艦后,何文鍔給四艘艦都分配了一艘我軍艦艇作為目標,并把距離調整到最適合已方76、40毫米炮的3公里。10點24分左右,他命令各艦開火。 于化龍率領291、292兩艇,冒著密集的炮火曲折前進,高速近敵。進入射程后,我艦艇集中火力,猛打敵10號艦。 我軍雖然是后開炮,但戰斗方案更加合理,都是兩艘集中打敵一艘。一開始,271、274號艇就把敵4號艦上雷達控制的76炮打啞了。389、396號艦則是擊中了敵16號艦的動力艙,迫使它逃離戰區。 我軍還“打接舷戰,以我之長,克敵之短”。于是手榴彈、機槍、火焰噴射器,紛紛往敵艦招呼。 敵10號艦曾報告被導彈命中,實際上是一發火箭筒打到了駕駛臺。這是影片中敵人大尉亂喊“導彈”的原型之一,雖然時間點不一樣。我軍389號掃雷艦上帶有支援守島民兵的輕武器,正好用上了。但是否有火焰噴射器,沒有資料證實。389艦還用反潛火箭對敵10號艦來了一次齊射,這也被編到入影片后面的情節中。 敵艦甲板上一片火海,試圖逃跑。而其它敵艦也都被我艦重創,紛紛丟下10號艦全速逃跑。得知何大校跑了后,敵10號艦只能獨自逃命。于化龍指揮291艇頑強追擊,在電舵失靈后轉換人力舵。隨著于化龍一聲令下,一排火箭深彈打過去,把敵10號艦徹底打廢。跳海逃命的敵艦長和大尉,游向甜水島。那里還有他們的一些守軍。而在附近的戰場,另外2艘敵艦也冒出濃濃黑煙。 影片在這里沒能全面展示出8艘艦艇對戰的激烈場景,只有3艘出場。不過這也沒辦法,因為能演一兩千噸敵艦的“演員”,當時顯然太難找,只好把敵人“縮減”為最弱的一艘。 海戰打了半個小時,敵4號、5號艦也逃出了戰區。修理過動力艙的16號艦回來救10號艦,結果遭遇我3艘艦艇迎頭痛擊,掉頭又跑。何文鍔在回憶錄中說,他通過望遠鏡看到有2艘中國導彈艇開來,就帶著4號、5號向東南的菲律賓方向“撤退”。那其實是趕來的281、282號037型獵潛艇,居然能看出有“冥河”導彈發射架?!從這就能看出,敵人指揮官的水平和影片中那個屢次被艦長訓斥的大尉,還真差不多。281、282號艇趕到后,用57毫米炮對著敵10號艦一個點猛轟,最后打爆其彈藥庫。 我軍的389號艦,此前與敵10號艦發生碰撞,加上中彈,結果重傷不支,前往琛航島沖灘擱淺。后來該艦被拖回船廠修復。 海上的硝煙散盡,291艇在戰斗中也受傷嚴重,有五個艙室進水,而且機艙堵漏無效。如果機器停轉,就有沉沒的危險了。考慮再三,于化龍下令在三角島坐灘搶修。老阿爸率領民兵用小船做活航標,引領受傷的291艇開到松軟的沙灘坐灘,以減少對軍艦的損傷。 這段鏡頭,珊瑚礁,海水,美!!! 政委梁崇海,戰斗中負傷后瞞著于化龍,還代替負傷的炮手作戰,一直堅持到戰斗結束,傷重犧牲。臨終前他囑咐于化龍,等到甜水島解放了,一定要把自己埋葬在那里,永遠守衛祖國的南海。 西沙海戰中,我軍有18位指戰員犧牲,其中274號艇被擊中指揮臺,政委馮松柏和副艇長周錫通當場壯烈犧牲。造成最多傷害的是敵艦的40毫米炮。18位烈士被安葬在琛航島烈士陵園,每逢新兵上島、干部換班或重大節日,駐島官兵都會到陵園祭奠英烈。 何文鍔為什么向東南方向的菲律賓“撤退”?他后來解釋說,第一個理由是避免被中國潛艇伏擊。拜托,先頭你精心策劃和安排同時開炮、進攻中國艦艇,現在卻擔心中國早有潛艇在你回老窩的路上埋伏,真是……。后兩個理由則是:進入公海后,如果受到攻擊,美國盟友可能更容易救援;如果沒被攻擊,到菲律賓維修后再回國,高層應該可以接受。可顯然高層不接受,下午恢復通信后當即命令他們返回西沙群島,必要的話自毀。一個多小時后他又收到命令:返回越南峴港。原來此時南越司令部才知道,自己的艦隊損失有多嚴重。和10號艦同組的16號艦,對同伴、上級都壓根不上心,戰斗開始后只是向何文鍔報告:與10號艦失去聯系,看到船員棄船。敵人的戰斗意志可見一斑。 291艇抓緊時間修復時,上級領導來艇上看望大家,并告訴于化龍:第二天要登陸收復甜水島,他們艇將參加火力支援任務。 19日海戰勝利前,我軍其實沒有制定收復三島的規劃。一是因為艦艇實力還是有差距,南越方面像5號、16號那樣的2 000噸級艦有7艘。第二是附近有美國第七艦隊。雖然南越海軍失敗后向其求助,美國人沒搭理,可在這之前我們也無法做出這樣的判斷。4艘2000噸對戰4艘6000噸,其實算是險勝。 但險勝之后,我國高層領導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時機。19日下午,時任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鄧小平就提議乘勝收復三島,并電令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制定計劃。 修復后的291艇,參加了陸海空聯合解放甜水島的戰斗。艦炮齊發,紛紛在敵人的碉堡、陣地上開花。逃到甜水島上的敵10號艦艦長,終歸是在正義的炮火中斃命。 甜水島上,看著我軍戰機從上空飛過,敵10號艦那個大尉驚慌地說:“艦長先生,這島上也不行了,快逃命吧!”頑固的敵艦長居然還揮舞著左輪手槍:“這個島的地位重要,現在放棄,將來就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還有什么將來喲。你不走,我可不奉陪了。” 大尉這句話算是說對了,他們不再有什么將來。1975年,南越當局徹底崩潰。西沙海戰中逃掉的3艘敵艦,4號艦被北越俘虜,5號、16號逃亡到菲律賓。南越海軍的其它艦艇基本也是這命運。其中和5號、16號同級的另外5艘,1艘被北越俘虜,2艘被菲律賓當作配件,修補服役的4艘,一直捱到1985年。 在我軍艦艇的炮火支援下,一艘艘沖鋒舟沖上海灘,戰士們吶喊著沖向敵人在島上構筑的工事。不堪一擊的南越軍隊抱頭鼠竄,鬼哭狼嚎。戰斗進展順利,我軍戰士和民兵攻占敵人在島上的指揮所。沖鋒在前的小阿妹,高擎著哥哥于化龍保留那面五星國旗,登上樓頂。 1974年1月20日9時35分,我軍參戰部隊分乘海軍艦艇和漁輪,向甘泉島開進。到達預定位置后,登陸部隊換乘橡皮舟和小舢板,在海軍艦艇炮火掩護下,由4連、5連和兩棲偵察隊按3個梯隊,在甘泉島東南灘頭登陸。面對中國軍隊的攻擊,侵占該島的南越軍隊基本上沒有斗志,放棄灘頭陣地后撤至甘泉島的中部地區。打頭陣的4連占領灘頭陣地后,迅速包圍所有敵軍,僅用10多分鐘,共斃、擊傷敵人各3名,余下的48名敵人全部當了俘虜,包括少校范文鴻,還有一名美國顧問。 我軍又乘勝追擊,接連打下珊瑚島、金銀島。至此,西沙海戰以我軍大獲全勝結束。 這場戰斗,開創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擊沉外國軍艦的歷史先河,也使我國開始牢牢控制了祖國神圣的領土——西沙群島。 甜水島解放了!于化龍堅定地說道:“我們一定要讓五星紅旗永遠在這里飄揚!” 雖然該片拍攝于文革時代,以現在的眼光看有不少缺憾,卻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反映新中國海軍抵御外敵入侵、保衛神圣海疆的彩色故事片。而且影片色彩艷麗,展現了南海那異常美麗的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