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曾酣睡于夢,未知更漏,然今失眠者,思者乎?慮者乎?落一枕之上,空大而闊,輾轉反側,思緒茫然。 患失眠之癥,煎熬頭腦,折磨精神,摧殘體質,較疾病有過之而無不及,困擾身心,令人苦不堪言。 沉寂之暗夜,孤冷之破曉,聽戶外之寒風,擊門窗之凄厲,于棉被中流浪,如浮萍,似扁舟,幾度蕭索,浮沉世間。 李煜作《搗練子》之詞:“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氈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千古之聲,小令寫失眠,思多更嗟嘆,煩惱盈心間。 遂捧卷于燈下而讀《內經》,求良方以解,探病理之源。 《靈樞·邪客篇》云:“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叩脈問癥以滑澀二字,滑者育其陰,澀者亢其陽,此陽盛不能入陰,陰虛則目不暝。乃知衛氣出陽入陰之規律,晝衛于外,夜安于內,但若有邪客于體,內擾臟腑之氣,則衛氣奮而抗邪于外,不能入于陰分,使衛氣浮盛于表,臟腑之精氣虛于內,神氣不得內守,故不得眠。有半夏秫米之湯劑,半夏化濁去邪,秫米泄陽補陰,使陰陽通調,以助睡眠。 藥劑入內,亦不能解,思之再三,或因年齡之故也。 《靈樞·營衛生衛篇》云:“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若營衛協調,氣血充盈,內助五臟之精血,則神氣安和,方能靜而安臥;若營氣衰少,衛氣不足,則營衛循行失度,晝衛氣不得振奮于陽分,則精神萎靡,夜營衛不能內助五臟涵斂其神氣,神氣浮越,則睡臥不寧,夢多紛紜也。 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方對癥以藥石,以“補其不足,泄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單方半夏秫米湯者,為“泄其有余”而設,張仲景尊《內經》之旨,立和營補陰,調和營衛,攝納心神之法,創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不寐之證。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使營衛充盈,循行有度,五臟得養;并加龍骨、牡蠣潛鎮安神,使神氣內斂,睡臥寧安。 嗚呼!雖藥石能緩其狀,然未滑其澀,何也?蓋因冬寒而不出戶,坐久而行不足,自身調節機制匱乏也。若療其患,莫若加強體能鍛煉,振奮陽氣,使邪客“不擾筋骨,無見霧露”,鎮靜以好眠。 夫半生已過,憶來何事可安枕,讀子集經史,走江海河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