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代一個國家選擇都城的選擇首先看重有沒有天險,很少選擇在平原地帶,這點非常重要。作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自然深知這一點,定都開封是他最不滿意的一件事,因此時刻想著遷都。
北宋富庶,開封更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趙匡胤卻看到了背后的隱憂,這里“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易攻難守。為了大宋千年國運著想,趙匡胤希望先遷都洛陽,最終遷到長安。洛陽作為古代有名的都城,這里明顯擁有山川之險,接受過歷史的檢驗。 趙匡胤選擇這里遷都,還有有一個原因,他當年是在洛陽夾馬營出生,他對這里很有感情。可遷都是一件大事,即便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能決定一切。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率領群臣去洛陽祭祀天下,在宴請群臣時他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一聽哥哥要遷都,弟弟趙光義和群臣立即表示反對。起居郎李符直接上書遷都洛陽八大缺點,“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眼看大臣們不同意遷都,趙匡胤直接在洛陽住下來,不回開封了,他想以此來威脅群臣同意他的遷都洛陽建議。未曾想群臣根本不吃這一套,兩方就此對峙僵持了兩個多月時間。群臣也不是無理取鬧,遷都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要慎重再慎重。老部下李懷忠就對趙匡胤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這樣的理由有道理,開封經過幾代人的開發建設,尤其是運河縱橫,能有效解決數十萬禁軍和物資問題,這點是洛陽無法比擬的。可趙匡胤根本聽不進去,因為他認為開封作為的都城的弊端太大了。皇帝不會回都城這可不行,最后群臣找來了趙光義勸說,其實趙光義最反對遷都,他一直在暗地里指示群臣上書。當趙匡胤分析了開封的弊端后,趙光義直接一句話,“(安定國家)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絕望了,當趙光義離開后,他對身邊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沒有說錯,他的預言都一一得到了驗證,為了開封的安全,繼任者只能不斷增加開封周邊禁軍的數量,這些都被北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