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年后,他確定年號為“契丹”,而契丹也就是后來與北宋形成南北對立的“遼國”。 遼國曾一度成為當時的霸主,而他們也一度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少數民族之一。 ![]() 然而,一個世紀之后,一百五十萬契丹人卻一夜消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樣。后來的學者對這一謎題做過無數猜測,但都沒有辦法證實。 直到一封信件的出現,才揭開契丹族消失這個謎團。那么,這封信究竟寫了什么,消失的契丹族究竟去了哪里呢? 遼的覆滅1004年,宋遼之戰打響。面對氣勢洶洶的大遼,宋軍拼死相搏,最終取得勝利。 雖然這次戰爭取得了勝利,但礙于遼國強勁的實力,戰勝國宋朝依舊與遼國簽訂了不平等的“澶淵之盟”。只因這個時期大遼的疆域遼闊,國力強盛。 只是,當時的遼朝或許怎么都想不到,這次的澶淵條約竟然間接導致的遼朝的滅亡。讓遼在這之后僅僅一百年的時間就走向不可挽回的覆滅。 ![]() 遼國自澶淵之盟后,每年無需出力,即可享受由北宋送來的貢品,遼國統治者內部逐漸懶惰腐朽。 而除了北宋,遼國此時還享受著女真族的供奉。 迫于遼王朝的統治,女真族每次都會應遼朝皇帝要求進貢北珠、貂、海東青等名貴特產,并且還要屈服遼王朝的奴役。 這種高壓統治最終引起了女真族的不滿,自此,女真族開始了他們的反抗行動。 ![]() 遼王朝長期處于這樣“衣食無憂”的境地,統治逐漸腐敗,到后來更是奢侈揮霍,欺壓百姓,對女真族的壓榨更加過分。 完顏阿骨打是一位很有野心和抱負的政治家,同時還很擅長軍事作戰。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統領下,逐步形成統治核心。 并于公元1115年建立自己的政權——金國。隨后便向已經走到末路的遼王朝發起攻擊。 從公元1120年到1122年,女真人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就攻克了遼國三京(上京,西京,燕京),占領了遼王朝大部分疆土,至此遼國政權基本崩潰。 ![]() 完顏阿骨打 一次次的戰敗讓遼國上下處于不安之中,百姓流離失所。 但是那時候的遼國統治者已經無計可施,只得向金國求和以換取和平,就像一百多年前和北宋的澶淵之盟一樣。 完顏阿骨打出于政治考量,他需要時間緩沖長期征戰給金人帶來的傷害,也需要時間來穩固打下來的地盤,于是答應和遼議和。 但是完顏阿骨打在議和之外,卻一直在等一個時機來給遼致命一擊。 ![]() 恰恰這時,鄰國北宋給金投來的曖昧的目光。這一百年來北宋可以說一直處于遼的壓迫下,畢竟是送錢換來的和平,心中難免有氣。 此時看見金遼打得火熱,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打算和金合作,聯手滅掉遼。完顏阿骨打何其精明,幾乎在見到北宋派來的使者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對于北宋提出的合作要求,完顏阿骨打咧著嘴角,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金宋兩國達成盟約。 然而歷史事實再一次證明了什么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實力不對等的合作中,宋人引狼入室。最終在金滅掉遼之后的七年,宋被金所滅。 后完顏阿骨打自大同入居庸關,攻克燕京。自此,遼國五京全部被金所占,遼國政權就此破滅。而遼國近一百五十萬契丹人一夜“消失”。 ![]() 多年之后,專家開始研究起當年的事情,試圖還原當時的歷史。可到最后,專家卻發現,在國家滅亡后,遼國的一百多萬人,竟然“人間蒸發”了。 此后,多名專家學者開始研究,試圖找到滅國后那些契丹人的蹤跡。 契丹的遺存劉鳳翥是專注于契丹歷史研究的學者,曾在1991年赴日本東京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演講了一篇關于契丹文字的論文,備受好評。 1996年,劉鳳翥收到一封神秘信件。這封神秘信件解開了這些年一直困擾在劉鳳翥心里的問題——一千年前消失的契丹人到底去了哪里。 這封信來自遙遠的內蒙古自治區,是莫力達瓦自治旗的熬拉·丘志德特地讓人寄給劉鳳翥的。 ![]() 劉鳳翥 他在信中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著關于契丹人的問題,也了解到劉鳳翥在研究相關問題。因此稱達斡爾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契丹族的后代。 劉鳳翥果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事不宜遲,他立馬驅車前往內蒙古,想要一探究竟。 他駐留在當地進行了一段很長時間的考察,通過長時間的考察,劉鳳翥對當地的民風民俗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將這些當地的民俗與歷史上契丹族的文化遺存進行相關對照,最后發現達斡爾族的剪紙藝人十分具有當地的藝術特色。 而且,這些剪紙小人所穿的衣服形制和歷史上契丹族人穿的風格十分相似。 ![]() 雖然劉鳳翥的考察到目前為止,證據確實都指向于達斡爾族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契丹族的后代。然而還是不能妄下定論。 于是,劉鳳翥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對出土文物的DNA檢測對比研究。 最終發現“東北達翰爾族”與契丹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基本可以確定他們就是當時遼國契丹人的后羿。 事實上,除了達翰爾族,“云南本人”等族也逐步被證實是契丹族的后代。 20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民俗調查。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有一批以阿,莽、蔣等為姓的“本人”,他們自稱是契丹人的后裔。 ![]() 這批人居住在云南一帶,規模有十余萬。 據歷史文獻考證,現在最廣為流傳的猜測是說這部分“本人”是契丹人在隨蒙古大軍遠征的過程中留居云南地區的。 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便不再使用“契丹”這一稱呼,分屬于漢、彝、布朗等十多個民族。 除此之外,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我們會發現一千年前一夜消失的契丹人還有其他的去向。 比如《元史》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方閱月,其元帥青狗叛歸于金,耶律廝不為其下所殺,推其丞相乞奴監國。” ![]()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講:幾個月后,后遼一個名叫“青狗”的元帥叛變投靠了金朝,后遼的皇帝耶律廝不被其部下殺害,遼國于是推舉當時的丞相乞奴監國。 這個“后遼”正是“遼”被滅國后,其子民為復國建立的反金政權。 原來當年遼國被金滅之后,剩余的一部分契丹人隱姓埋名,開始建立反金政權。當時金一舉滅掉遼國之后,遼國一部分的契丹人被納入金朝的統治之下。 金朝統治者為防止這些契丹人反抗他們的統治,制定了一系列政法制度,比如將對其采取遷徙和互為通婚的政策來削弱、同化契丹族。 除此之外,金朝統治者對契丹族進行殘酷的壓迫統治,這種壓迫統治引起的契丹人的強烈不滿,反抗不斷。 ![]() 金朝末年,一個叫耶律留哥的契丹人,像是一顆火星給身在黑暗中的契丹人帶去了一點光亮。 耶律留哥為遼東守將,遼王朝滅亡后降金。后成為金北邊千戶長,最后不滿與金廷壓迫式統治,抓準時機率領眾人起義,擁兵自立。 公元1213年被部屬推舉為遼王,定國號為遼,建元元統,史稱東遼國。 而這次起義中,耶律廝不可以說是耶律留哥強有力的助手,對起義的勝利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在建國之后,耶律留哥想要依附蒙古以確保政權的穩定。但是耶律廝堅決不同意,最后耶律廝帶兵反派。 ![]() 公元1216年耶律廝在澄州(今遼寧省海城市)自立稱帝,國號遼,改元天威,史稱“后遼國”,亦稱“大遼收國”。 只是耶律廝不登基不過七十多天后,便因朝中大臣的叛變被殺,也就是前文中《元史》記載的那樣。 事實上,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在遼滅金后,遼國上下百萬契丹人雖然大部分都留在了當時的中國內陸,但還有一部分西遷流亡海外,并最終在異域生根發芽。 那一部分契丹人更對耶律大石西遷中亞并建立政權,史稱“西遼”。 “西遼”被滅后,這部分契丹人再次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原地被伊斯蘭化,和當地的民族不斷融合。 ![]() 而剩下一部分在今天的伊朗克爾曼地區建立“起兒漫王朝”,史稱西契丹或者后西遼。前后延續將近八十年,不過最后也被完全伊斯蘭化,慢慢和其他民族融合。 至于留在內陸的絕大部分契丹人,一部分成為金朝統治下的臣民,或亡國圖存,或縱橫捭闔,建立反金政權。 一部分融入當時的蒙古族,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漢化。還有其他契丹人則不知所蹤。 至此“遼國被滅后,數百萬契丹人一夜失蹤”的歷史迷題最終得到答案——他們從當時的遼國地區分散隱入其他地方,帶著歷史賦予的新身份繼續活著。 話雖如此,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曾鋒芒一時的“遼國”究竟經歷了什么,遼國又是如何發展起來,一躍發展為強國的。 ![]() 遼的建立唐朝末年,潘鎮割據愈演愈烈,天下大亂。契丹族原本是唐朝屬臣,即松漠都督府。 907年,其首領耶律阿保機加入割據混戰,逐一吞并契丹各個部落,并于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取其鐵劍之意。 之后幾十年,契丹多次南下中原,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版圖。946年,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攻滅晉國后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又改為“契丹”。 遼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第一個朝代。 遼朝從一個新生政權,不斷發展,一步步壯大,鼎盛時期與南方的中原王朝處于長期對峙狀態,故又被稱為“北朝”。 ![]() 926年,遼滅渤海國,938年占據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稱燕薊十六州,燕云之地。 雖說燕云十六州的割讓讓往后中原多個朝代都收復無果,甚至一度成了宋太祖趙匡胤心里一輩子的遺憾。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多次出征攻克大都,最終才于1368年將燕云十六州重新并入中原王權的統治之下。 但是,在南北朝時它被割讓給遼國,卻恰恰說明了當時遼國力的強盛。 ![]() 朱元璋 1004年(宋景德元年),這一年社會依舊不太平,注定要發生點什么。 那天下著大雨,頭頂的黑云昏昏沉沉往下壓來,地面上涌流的泥水混著腥氣,沾到那些慌忙逃竄的百姓身上。 厚重的黑鐵披在人馬身上,嘶鳴聲,號角聲,雷聲,雨聲逼近耳膜。遼蕭太后與圣宗領兵大舉南侵,深入北宋境內。 而當時的北宋皇帝昏庸無道,無心政事,戰事傳入宮廷時,他才慌了神色,急忙召開大臣會議商討對策。 最后在宰相寇準的據理力爭下,才勉強同意到澶州(今河南洑陽)督戰。 ![]() 不過古往今來,帝王遠離都城,親自到戰場督戰的畢竟還是占少數,于是北宋士氣大振,誓死護城,浴火廝殺,射死了遼軍的幾位主帥。 蕭太后沒想到會遇此變故,再加上遼國長期的戰爭導致后方的糧食供應跟不上,最終向宋軍提出議和,而真宗心中惶恐,無心抵抗,同意議和。 “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史稱澶淵之盟。 ![]() 蕭太后 這次會盟按理說應當是北宋朝廷占優勢,但是最后的條約內容卻是幾乎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宋每年輸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停戰撤兵。 撇開其他影響因素,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遼朝在國力上的強盛,以至于即使在相對有利的條件下,宋朝依舊答應簽訂條約。 蕭太后又叫蕭綽,是當時遼朝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曾多次著手契丹的漢化改革。 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最鼎盛的時期。 ![]()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朝廷簽訂澶淵盟約換取將近百年的和平也可以理解。 但最終,這個曾經強盛的王朝也被湮滅在茫茫的歷史中。歷史的長河滾滾東流,遼國從建國起始,歷經盛衰,最終消失在漫漫長河中。 這個曾經從神話傳說中走出來的民族,這個曾經和鷹搏擊長空,無比輝煌的民族,這個曾經在中華民族浩瀚歷史中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民族,最終被歷史留在了屬于它的時空。 至于那些“一夜消失”的契丹人并不是真的消失了,他們只是四處離散,在往后的歷史中被賦予了新的身份繼續向前罷了。 ![]() 黑格爾說:“歷史是一堆灰燼,卻在灰燼深處仍有余溫。” 遼國的歷史在厚重的中國歷史中也許不過是薄薄的一張紙,甚至僅僅只有幾行記載。但是透過那些史料一筆一劃記錄的文字,我們仿佛也隱隱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 雖然契丹族已經與其他民族融合,但是我們依舊能從史料以及他們的后代口中了解到它的發展,以及曾經的輝煌。 讀了契丹人消失之謎后,您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