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紹興老城區的這些道路街巷如此命名,其中有何名堂? 各位朋友:近日我又看了一遍清朝光緒年間所編繪的那張《紹興府城衢路圖》,走訪了紹興老城區的一些道路和街巷,發現了這么一個現象,那就是:老城區竟然曾經有不少道路、街巷、橋梁都是以“大、小”這二個形容詞和“東、南、西、北,前、后、上、下”這幾個方位詞命名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那些以“大、小、前、后”和“東、南、西、北”命名的道路、街巷,究竟遵循著什么規則,是以什么作為標準依據,或者是以哪一處作為中心點才如此命名的呢?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老城區這類以“大、小、上、下、前、后、東、南、西、北”命名的街巷和道路有哪些吧! ![]() (1)大教場、小教場:前者舊址在現在的銀都花園住宅小區;后者現已成為紹興市府大院的部分用地。 ![]() ![]() (2)大坊口、小坊口:前者在新建北路與東街交叉處;后者在新建北路與斷河頭相連處。 ![]() ![]() (3)大乘弄、小乘弄:前者南起前觀巷,北至原有的開元弄;后者南起魯迅西路,北至前觀巷。 ![]() ![]() (4)大梅園弄、小梅園弄:蕭山街的東段是香橋,香橋的旁邊有兩條弄堂,就是大梅園弄和小梅園弄,至今仍存。 ![]() ![]() (5)大江橋、小江橋:前者位于大街北端,跨上大路河,早已經過多次改建;后者位于大江橋東,市區的蕭山街口,是一座橫跨古運河的單孔半圓形石拱橋。 ![]() ![]() (6)大禪法弄、小禪法弄:均位于延安路與新建南路之間。 ![]() ![]() (7)大柴場弄、小柴場弄:前者在府山街道;后者在原來的長橋河沿,團箕巷的三財殿西側,現早已不存。 (8)大郎橋、小郎橋:兩橋原來都在舊時的車水坊,現均已不存。 (9)大寶祐橋、小寶祐橋:前者原來在現在的勞動路,后者原來在現在的小保佑橋直街北面,兩橋均已不存。 (10)大香橋、小香橋:前者經改建后仍存在于蕭山街的東端;后者曾存在于香橋溇底。 (11)大觀橋:原來在獅子街的中段,跨獅子街河,現已不存。 (12)大云橋:位于魯迅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今橋系近年重修。 (13)大慶橋:在現在的府河街。 (14)大木橋:現仍存在于勝利路。 (15)大善橋:在原來的大善寺東首,跨府河,現已不存。 除此之外,從前紹興這類以“大、小”命名的街巷和橋梁還有不少,筆者實在舉不勝舉,限于篇幅,故只好歡迎各位師友留言補充了! (二)以“上下”“前后”命名的道路、街巷和橋梁: (1)上大路、下大路:前者東起大江橋,西至北海橋;后者東起大江橋西至越王橋。 ![]() ![]() (2)西郭上岸、西郭下岸:經多次拆改,此兩個河岸早已不存。 (3)咸(安)寧橋河沿上岸、咸(安)寧橋河沿下岸。中心路建造后此兩個河沿也已不存。 (4)前觀巷、后觀巷:兩條巷均自倉橋直街至解放南路。現仍存在。 ![]() ![]() (5)鑒湖前街、鑒湖后街:兩條街現仍存在,不過即將面臨拆建和改造。(照片見下文。) (三)以“東、南、西、北”命名的街巷、道路和橋梁: (1)南后街、北后街:前者位于東街至魯迅中路;后者位于小江橋至清道橋。 ![]() ![]() (2)東郭門、西郭門。 ![]() ![]() (3)東咸歡河沿、西咸歡河沿。 ![]() ![]() (4)西郭上岸、西郭下岸:經多次拆改,此兩個河岸早已不存。 (5)咸(安)寧橋河沿上岸、咸(安)寧橋河沿下岸,原來在現在的中心路現已不存。 (6)東雙橋、西雙橋:前者現仍存在于東街;后者原存在于舊時的火珠巷(后稱光明路)口,早已拆除。 (7)南澗橋、北澗橋:前者在舊時的南環城河,早已不存;后者在原來的和暢堂東端,也已不存。 (8)東街:西起清道橋,東至五云門與環城東路相接。 (9)西街:解放北路到舊時的昌安街(現在的中心路) (10)南街:原來西起舍子橋,東到舊時的太平橋,只是現存“延安路”中的其中一部分。 (11)南渡橋:在城南,跨南環城河。 (12)南門橋:原來位于南環城路,府河與環城河連接處。 除此之外,以前這類以東南西北命名的地方也還有不少,比如像南門、西營、西小路、東大池等等。 ![]() 列出了上述部分紹興老城區以“大小、上、下、前、后”和“東、西、南、北”命名的道路、街巷和橋梁之后,我們就可以來探討一下紹興老城區究竟是按什么標準來命名這些道路、街巷和橋梁的問題了! 關于如何命名這些道路、街巷橋梁的“大小”,這個問題還是很容易理解的,那就是仍然按照常識:基本上都是以這條道路、街巷和橋梁的寬狹、長短而命名其“大小”!這么一來,我們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了!那就是:那些以“前、后、上、下”和“東、南、西、北”命名的道路、街巷或橋梁依據的又是什么呢? 通過閱讀史志和請教前輩后就不難發現紹興命名這些道路、街巷、橋梁的規則,其實也與中國古代一直以來的舊傳統一樣,遵循“以南為上,以北為下,以南為前,以北為后”的舊規矩的!例如古語不是一直有“南面稱王”、“北面而事之”之類的話語嗎?,由此看來,紹興這類地名的命名,也仍然是按照這個“舊規則”的!只是在劃分“東”和“西”時,是遵循“以西為上,以東為下”的規則了!為此,筆者僅初步羅列了一下,就有如下幾例: ①:老城區南面的二條“觀巷”:其中處在南面的一條被稱為“前觀巷”;處在北面的一條被稱為“后觀巷”。 ②老城區北面的二條“大路”。其中處在南面的被稱為“上大路”;處在北面的那條被稱為“下大路”。 ③現在偏門外仍存在的鑒湖前街和鑒湖后街也仍然是按照“以南為前,以北為后”劃分的。 ![]() ![]() ④從以下清光緒年間編繪的《紹興府城衢路圖》里也可以看出西郭門外以前曾存在過的兩個河岸,一個在南被稱為是西郭上岸,一個在北,就被稱為是西郭下岸了!(請看下圖中的第①方塊。) ⑤1975年之前的昌安街因為中間有條河,所以也有上街與下街的區別。它們也照樣是按照上街在西邊,下街在東邊劃分的!我在樹人中學讀高中時曾有二位同學,一位曾經住在昌安街的西面,所以通常自稱“住在昌安上街”,另有一位同學因為住在昌安街的東面,所以也因此而自稱自己是住在“昌安下街”了。 ⑥中心路未建之前的昌安,在舊存的安寧橋南北兩邊的河沿,也曾有過“安寧橋上岸”和“安寧橋下岸”這兩個地名,而這兩個河岸的上下之分,也遵循著“南為上,北為下”的規則,即:安寧橋河沿的南邊被稱作是“上岸”,北邊被稱作是“下岸”。 類似上述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不少,不過筆者一時卻想不出來了,為此竭誠歡迎各位朋友多加留言補充和修正! ![]() 至于從前是以哪個地方作為中心點來劃分出老城區的“東、西、南、北”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就按當時的紹興府治(當年的地方政府辦公的地方)來劃分!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的依據是:朋友們都知道,舊時紹興所修的地方志書,在指出某地所處的方位時,通常都是以“在府治以東(西、南、北)xx里”之類的文字來敘述的,由此就可以推斷,從前人們劃分那些道路、街巷和橋梁的中心點應該也都是以這個府治所在地的標準來劃分的!而紹興老城區西面的臥龍山之所以還被稱之為“府山”,正是因為那里曾是舊時紹興府治(地方政府辦公的地方)的所在地!因此,朋友們只要以紹興老城區的這座“府山”作為中心點,那么也就很容易理解蕺山為什么會一直被認為是在“城北”,東湖為什么會一直被認為是在紹城的“東面”,塔山又為什么會一直被認為是“在紹興的城南”的原因了!朋友們,你們看看是不是這樣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