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么是普林格經濟周期? 普林格周期是將經濟劃分為六階段的模型。簡單來說,普林格周期是將經濟用經濟先行指數、經濟一致指數、經濟滯后指數的表現特點劃分為六階段周期的模型。一般來說經濟先行指數、經濟一致指數、經濟滯后指數分別為資金寬松程度、經濟指標和通脹指標。 (上面兩圖中,左圖為美林投資時鐘模型,右圖為普林格周期模型) 普林格周期模型相比美林投資時鐘模型的好處有二: 一是從資產配置上看,普林格周期比傳統的美林投資時鐘更多地考慮了經濟先行指標(社會資金)的影響。美林投資時鐘周期模型采用經濟和通脹指標將經濟進行劃分,其本質為經濟一致指數和經濟滯后指數,沒有采用經濟先行指標。先行指標貨幣寬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類資產的價格,因此普林格周期較美林投資時鐘對資產配置的指導意義更大。 二是從周期劃分上看,由于美林投資時鐘模型只考慮了經濟一致指數和經濟滯后指數,導致在劃分周期時,過熱期和衰退期時間跨度過長。 普林格六階段周期的特點 由于在普林格六階段周期中,貨幣作為經濟的先行指標,通脹作為經濟的滯后指標,經濟可以由此劃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為方便起見,我將這六個周期階段分別稱為: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滯脹期、衰退期、蕭條期;相當于將美林投資時鐘的過熱期依據貨幣寬松程度拆分為繁榮期和過熱期,將衰退期拆分為衰退期和蕭條期。 根據普林格周期理論,各階段的占優資產分別為: 其原理為: 復蘇期:經濟得到改善,股票估值改善,且貨幣供給量較為充足導致資金端充裕,整體利好股票資產。 繁榮期:經濟繼續改善,股票估值上升,雖然通脹有所提高,但貨幣政策走向仍未明顯收緊,整體利好股票資產,且通脹的上升隨之帶來了商品價格的上漲。 過熱期:由于通脹較高且經濟繁榮,貨幣政策走向逐漸趨緊。經濟繼續上行逐漸出現最高點,股票仍有上漲空間,但上漲空間較小。隨著通脹的發酵,商品資產的價格逐漸上行。 滯脹期:通脹持續上行,貨幣政策的趨緊外加經濟上升動能不足,經濟呈現下行趨勢,股票估值惡化,利空股票資產。經濟下行預期愈發強烈,貴金屬價格隨之上升。在通脹的推動下,商品價格仍存在上漲動能。 衰退期:由于經濟較差,資金需求不足,資金供給相對充裕,債券價格呈現上升態勢;經濟較差導致資本市場避險情緒加重,貴金屬價格隨之上升。 蕭條期:該階段通脹數值較小,資金需求不足,且在該階段下貨幣政策逐步轉向寬松,整體利好債券資產。 現實數據與分析 本文采用2004年7月以來的各項月度數據進行分析。 第一,劃分經濟周期。本文分別劃分經濟先行指標、經濟一致指標、經濟滯后指標的上漲區間和下行區間并根據三個指標上行和下行區間的組合判斷經濟周期所處的階段。 其中經濟先行指標用M1、M2同比和7天銀行間市場質押式回購利率的變化判斷;經濟一致指標用工業增加值同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PMI和固定資產增加值同比等變化進行判斷;經濟滯后指標用PPI同比和CPI同比的變化判斷。 上述判斷均采用主觀判斷為主,濾波分析為輔的方法。 2004年7月至2022年7月的18年間,經濟共經歷了5次完整的周期,總共歷時202月,平均每輪完整的周期歷時40.4月,與經濟短波周期(基欽周期)周期時長40個月的特點大體一致。在這五輪周期中,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滯脹期、衰退期、蕭條期分別歷時17、31、39、38、39、38個月;經濟上行期為87個月,經濟下行期為115個月,經濟下行期長于經濟上行期的主要原因為自2004年以來,世界經濟整體處于長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衰退期和蕭條期,經濟整體較為疲軟。 第二,計算不同階段下資產收益的走勢。經過數據分析,平均來看,股票資產在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表現明顯更好,在滯脹期、衰退期、蕭條期表現明顯更差,且收益率為負數;其中復蘇期收益好于繁榮期好于過熱期;結果與理論一致。債券資產在衰退期和蕭條期表現明顯優于其他時期,結果與理論一致。 商品資產在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和滯脹期均錄得正收益,但收益率隨復蘇期到滯脹期遞減,結果與理論大體一致,略有不同。黃金資產在復蘇期、滯脹期、蕭條期表現較好,結果與理論略有差距。其原因主要為商品價格和貴金屬價格與海外經濟周期更為接近,與中國經濟周期關系因此降低。 結論與總結 1、平均每輪完整的周期時長40.4月,與基欽周期特點相近。 2、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滯脹期、衰退期、蕭條期分別占比8%、15%、19%、19%、19%、19%;經濟下行期多于上行期,原因可能為經濟長波處于下行期。 3、股票資產在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表現明顯更好,在滯脹期、衰退期、蕭條期表現明顯更差,且收益率為負數;其中復蘇期收益好于繁榮期好于過熱期。 4、債券資產在衰退期和蕭條期表現明顯優于其他時期。 5、商品資產在復蘇期、繁榮期、過熱期和滯脹期均錄得正收益,收益率隨復蘇期到滯脹期遞減。 6、普林格周期在中國市場整體有效,但在判斷商品資產的時候需要結合海外經濟的特點綜合判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