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證治研究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與遺傳、感染、藥物、日光、寒冷、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創傷等有關。我國SLE患病率達70.4/10萬,患病人數達百萬之多。本病病死率較高,60年代5年存活率69%,目前5年和10年存活率可達98%和74%。治療上,現代醫學以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主,配合非甾體類抗炎藥,抗瘧藥及血漿置換,全身淋巴細胞放射等治療藥物及方法。但長期大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不可避免地出現消化性潰瘍、出血,柯興氏綜合征,高血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骨質疏松以及肝臟、血液系統、生殖系統損害及感染等毒副作用和合并癥。有報道,西藥明顯的毒副作用及其所致免疫抑制狀態下的感染已躍居SLE的第一死因。 一、診療現狀 對于SLE的病因病機,大致有三種認識。①外感說:感受陽毒之邪,且可夾濕夾瘀致??;或熱毒瘀結所致;或風毒外侵,瘀血內結;或風寒濕之氣雜至形成五體痹,病久內舍臟腑,成為臟腑痹。②內傷說:稟賦不足,肝腎陰虛,邪火內生,氣血瘀阻而病。好發于女性,內傷七情是主要原因,勞倦、內傷是誘發加重因素。③內外合邪說:素體不足,后天失調,或感受六淫邪毒,內外合邪,表里同病,多臟俱損。稟賦不足,臟腑失調是基礎,飲食、勞倦、情志內傷、外感六淫是病因,邪熱瘀毒痹阻血絡,侵及臟腑,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是病機特點,腎虛瘀毒是病機關鍵。臨床以內外合邪說多見。 對于SLE的治療,目前分為專方專藥治療和辨證分型論治。前者用藥大多屬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疏肝健脾、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扶正補虛、標本兼顧之品。鑒于本病臨床表現的復雜性,個體差異較大,多數學者以后者為法治療,其中熱毒熾盛、陰虛內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四型基本公認,還有心脾兩虛、肝郁氣滯、風濕熱痹、氣陰兩傷等型。1993年衛生部頒發《中藥新藥治療紅斑狼瘡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分為熱毒熾盛、陰虛內熱、肝腎陰虛或腎陰虧損、邪熱或瘀熱傷肝,脾腎陰虛、風濕熱痹6型。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辨證分為熱毒熾盛、氣陰兩傷、脾腎陽虛、脾虛肝旺、氣滯血瘀五型。臨床報道總體有效率在85%~95%之間。就目前臨床實際情況而言,中藥的使用大多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基礎上,其作用在于減少激素用量,停用免疫抑制劑,但不能完全取代激素,減輕西藥的毒副作用,較快地改善癥狀,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祖國醫學對本病尚無專門的病名,根據皮損特征分別稱為“鬼臉瘡”、“蝴蝶丹”、“紅蝴蝶瘡”、“日曬瘡”、“馬纓丹”等,合并內臟損害則隨證命名為“水腫”“痹證”、“虛勞”、“脅痛”等,至1994年6月中醫行業標準中命名“系統性紅蝴蝶瘡”,能夠全方位地反映疾病的多樣性。 本病好發于育齡期婦女,此階段精氣充足,天癸正盛,生機蓬勃。若有疾病產生,必先因正虛于內,復感邪于外,正邪相爭,正不勝邪。正如《內經》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本病內因責之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衛外不固。肝腎同居下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而肝腎同源。故先天不足本于肝腎。腎為先天,一身元氣之根;脾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之化生尚需腎氣的推動。腎氣不充,無以滋養后天,使源于下焦,生于中焦,出于上焦的衛氣虛少,失于固表,招引外邪,即風、寒、濕、熱內侵,正邪交爭而發病。 風邪致病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而SLE的產生與風邪作祟有關,故疾病之轉變規律不定,兼證變化多端。總體從病程來看,病邪首犯肌表,侵及關節,由表及里,從上焦至下焦,累及臟腑。若素體火旺,感受風熱濕之邪,病從熱化,外熱內火,交相成毒,燔灼營陰,損陰竭精,津枯血瘀,陰損及氣,氣虛生濕,濕邪化熱,濕熱蘊結,復傷氣陰;或激素治療,“毒”邪被解,氣陰耗傷,助生濕熱;進而肝腎虧極,陰陽俱虛,濕瘀相隨。若先天不足,后天亦弱,感受風寒濕之邪,病從寒化,陽氣被遏,脾氣更虛,水濕內盛,激素治療,助濕生熱,濕邪耗氣,熱邪傷陰,氣陰兩虛,陰損及陽,陰陽俱衰,濕熱蘊結,血脈不利,成為虛中挾實證。 兼證變化:風濕熱毒,侵及肌表,皮損紅癢。寒濕之邪,閉阻絡脈,關節疼痛,四末不溫,青紫花斑。熱毒稽留,耗氣 傷陰,心肺受累,低熱持續,心悸不寧。陰虛動風,虛陽上擾,沖于巔頂,攻及心包,蒙閉清竅,神識不清,抽搐發作。毒邪傷腎,下關不固,精微外泄,尿蛋白持續。肝腎虧損,精血枯少,脫發不止。陰損及陽,脾腎陽虛,寒水內盛,泛溢周身,發為水腫。水積兩脅,肺氣不降或水氣上逆,凌心射肺則見咳喘氣短,不能平臥。進而陰陽俱衰,腎損至極,氣化不行,濁毒內滯,毒瘀互結,復損它臟,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虛實實,病進因竭。 綜而述之,SLE發病之內因是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衛外不固;外因是風、寒、濕、熱之邪。基本病機是氣陰兩虛,津枯血瘀,兼挾濕熱。風、熱、毒、濕、瘀、虛是本病的特點。正虛存在于本病的始終,且風、熱、毒、濕、瘀、虛的輕重偏頗,決定了病勢的衍變和疾病的轉歸。 三、分型論治 1.氣陰兩虛型 不規則低熱或持續發熱,手足心熱,胸悶氣短,心悸心煩,動則加劇,肢軟無力,自汗盜汗,顏面浮紅,或皮損暗紅,舌紅、苔薄,脈細數。多屬SLE亞急性期。治法:益氣養陰,解毒修損。方藥:生脈散加味(西洋參、五味子、麥冬、青蒿、白薇、地骨皮、秦艽、銀柴胡、龜板、鱉甲、生地、赤芍、丹皮、沉香<后下>、三七、西紅花(沖>)。解毒丹II號(生地、赤芍、丹皮、紫草、土茯苓、生薏仁、珍珠粉、浙貝母、白芷)共打粉,3次/日,隨湯藥沖服。 2.脾虛氣滯型 神疲乏力,納呆少食,脘腹脹滿,食后加重,矢氣則舒,口中粘膩,面色萎黃,皮損淡紅,舌淡胖、苔薄膩,脈濡滑。治法:健脾益氣,理氣消脹。方藥:芪薏四君湯加味(生黃芪、生薏仁、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厚樸、清半夏、沉香、生姜、大腹皮、萊菔子、砂仁、雞內金、生山楂)。 3.陰虛火旺型 兩脅脹痛,頭昏耳鳴,失眠頭痛,心煩易怒,手足心熱,脫發明顯,皮損紫暗,月經不調,舌紫紅絳或有瘀斑,少苔或黃膩,脈細弦。多屬合并高血壓、狼瘡性腎炎(非腎病)者。治法:滋養肝腎,潛鎮瀉火。方藥:枕中丹加味(龜板、遠志、菖蒲、生龍骨、龍膽草、丹皮、焦梔、柴胡、白芍、當歸、云苓、白術、磁石、菊花、川牛膝、枸杞)。 4.脾腎陽虛型 眼瞼、下肢浮腫,胸脘滿悶,腹脹尿少,腰膝酸軟,口干不渴,面熱股冷,甚則尿閉,精神疲憊,面色無華,舌淡胖、苔膩水滑,脈沉細。多屬SLE合并腎病綜合征或腎功不全者。治法:溫腎健脾,行氣利水。方藥:真武湯加味(附片、茯苓、白術、白芍、生姜、桂枝、生黃芪、西洋參、生薏仁、白茅根、澤瀉、車前子、沉香、三七、西紅花)。 5.熱毒熾盛型 高熱口渴,煩躁抽搐,神昏譫語,唇紅口糜,牙齦腫痛,皮損潮紅,多處散發或密布,周身酸痛,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燥或膩,脈洪數或細數,多屬SLE急性期,或并腦病者。治法:清解熱毒,涼血養陰,通腑瀉熱。方藥:清瘟湯加味(桑葉、蘆根、生石膏、生甘草、銀花、連翹、生地、赤芍、丹皮、紫草、青黛、青蒿、龜板、鱉甲、生大黃<后下>、芒硝<沖服>、川牛膝、厚樸)。解毒丹I號(牛黃、羚羊角、冰片、薄荷腦、玳瑁、珍珠、金石斛、西洋參)共打粉,3次/日,隨湯藥沖服。 6.濕熱壅盛型 午后低熱,腹脹納呆,四肢沉困,頭重如裹,口苦粘膩,渴不欲飲,尿赤熱痛,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多屬SLE恢復期并狼瘡性腎炎者。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化濕。方藥:黃芩滑石湯加味(黃芩、滑石、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蔻仁、通草、桑枝,厚樸、清半夏、蒼術、白術、沉香、生薏仁、澤瀉、車前子、白茅根)。 7.氣血瘀滯型 皮損紫暗,經久難退,周身易出紫癜,手足紫紺,甲周花斑,網狀青斑,月經不至,或量少、色暗、關 節疼痛,固定不移,舌有紫氣,或瘀斑,脈沉澀遲。治法:行氣活血。方藥:活血組藥(沉香、三七、西紅花、丹參、川芎、地龍)。偏寒者,溫通血脈,當歸四逆湯加味;偏氣虛者,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加味;關節疼痛不移者,活血鎮痛飲加味(甘松、土鱉蟲、蘇木、降香、細辛、乳香、沒藥)。 本病變證多端,兼證紛雜,以上諸型常非單一存在,多見交錯致病,辨證分型不可強求,治療仍以“辨”最為要緊,應靈活掌握。 四、合并癥的治療 狼瘡性腎炎是SLE最常見、最主要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在我們接診的眾多患者的第一病變,多經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處于亞進行期和休止期,據臨床經驗,腎功正常期,以氣陰兩虛,肝火上炎型和脾腎兩虛,濕瘀阻滯型多見。前者尿蛋白(+~++) +),24小時尿蛋白小于3.5g。治以益氣養陰,清熱降火。方藥:生黃芪、白術、防風、秦艽、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龜板、鱉甲、遠志、菖蒲、生龍骨、川牛膝。后者尿蛋白超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于3.5g,治以益腎健脾,化濕行瘀。方藥:生黃芪、生薏仁、黨參、白術、茯苓、甘草、丹參、川芎、地龍、澤瀉、白茅根、車前子、杜仲、川斷、云故紙、骨碎補。若浮腫消退,濕邪漸去,尿蛋白持續,加蓮須、芡實、金櫻子、鎖陽,益腎攝精微;蛋白尿日久,陰陽兩虛,加龜板膠、鹿角膠、阿膠、魚鰾膠,陰陽雙補,養血益精;腎功不正常期,腎陽衰微,濁毒上逆,腎功失代償,酸中毒,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增高,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治以溫陽利水,和胃降逆。方藥:制附子、茯苓、白術、白芍、生姜、半夏、蘇葉、黃連、竹茹、紅參、生芪、生大黃。灌腸方:生大黃、白芍、甘草、芒硝、附片,煎汁250ml,高位保留灌腸,1次/日。 狼瘡性心肌炎病人常見心悸陣作,心神不寧,氣難以續,動則加劇,甚則心動悸,脈結代。屬心之氣陰耗傷,心失所養,治以益氣養心,用炙甘草湯。 狼瘡性肝病患者常見兩脅不適,或脹或痛,納呆少食,大便不調。屬肝氣不舒,肝陰不足。治以疏肝氣,養肝陰,用四逆散或逍遙散,加川楝子、郁金、金石斛、當歸、生地等。 狼瘡性腦病在急性發作期,多為熱毒熾盛證,在辨證基礎上加用北京同仁堂安宮牛黃丸1丸,3次/日,口服,清心開竅;或解毒丹I號,量少而精,頻頻服之,固護氣陰,防止動風;后遺癥期,則以益氣活血通絡法,補陽還五湯加減。 胸膜炎者飲停胸脅,可見咳喘痰多,色白易咯,呼吸氣短,不能平臥。證屬心肺氣虛,飲停胸脅,脾濕不運,治以瀉肺逐水,健脾化痰,益氣利水,標本兼固。臨床可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生脈散。 狼瘡性關節炎類似于類風濕,起始以手、足、肘、膝等全身關節游走性疼痛為主,后期則疼痛固定不移,局部無紅腫,較為頑固。此屬風寒閉阻血脈,治以活血祛瘀,散寒通脈。自擬活血鎮痛飲,由甘松、土鱉蟲、細辛、蘇木、降香組成,痛甚則加乳香、沒藥、血竭,屬熱者加忍冬藤、通草、桑枝、秦艽。 雷諾氏征(小血管炎)可見四末青紫花斑,甲周青紫,屬寒凝血滯,脈絡不通。治以溫通血脈,用當歸四逆湯加人參、鹿茸。 脫發嚴重者屬肝腎精虧,加用桑椹、首烏、黑豆、黑芝麻,滋肝腎而養烏發。 情緒失常情志不遂者加用逍遙散或四逆散,疏理氣機;月經紊亂錯后、量少、色暗者加丹參、川芎、地龍、桃仁、澤蘭,活血行經,調理沖任。感受外邪發熱重而惡寒輕者加清瘟湯,桑葉、蘆根、生石膏、生甘草,疏風清熱;咳嗽、咯痰久不愈 者,予杏蘇二陳湯或浙貝母、遠志、細辛、天竺黃,化濕痰,清熱痰;陽虛而外感風寒者,選麻黃附子細辛湯,扶陽解表;表虛易感者,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 另外,紅斑狼瘡患者中尚有不少合并皮膚病的改變,若皮損鮮紅或暗紅,高出皮膚,瘙癢不甚者,治以清熱涼血,解毒修損。方用解毒丹II號,若因外界因素過敏,皮損瘙癢甚者,在上方基礎上加蟬蛻、浮萍、胡麻仁、地膚子,祛風清熱。 五、扶正祛邪重脾胃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熱、毒、瘀、濕、虛的輕重偏頗,決定了病勢的衍變,證型的相互轉化。虛實相兼的病理特點決定了扶正與祛邪并舉是其治療大法。在較長的治療周期中,根據正邪消長變化,在辨證與辨病的基礎上,益氣、養血、滋陰、溫陽、健脾、調肝、祛風、解毒清熱、活血化瘀九大治法,相須為用,補氣不忘行氣,養血不忘疏絡,養陰不忘扶陽、清熱,溫陽不忘和陰、利濕,結合臟腑之間相互影響,補虛瀉實,協調互補,使機體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F代藥理研究證明,益氣溫陽類藥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提高低下的腎上腺皮質功能,對抗腎上腺萎縮,非特異性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滋陰藥能顯著減少大劑量激素的副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則能調整免疫功能,改變異常免疫狀態,抗炎抗凝,促進微循環,改善腎血流量,促進腎功能恢復,減輕免疫異常造成的內臟損害。祛風勝濕藥大多有調節自身免疫功能、抗炎鎮痛、抗風濕作用。 鑒于SLE虛實相挾,兼證紛雜,病程長久,要取得較好的療效,長期服藥是必然。因此緊抓脾胃這一點,將固護中焦貫穿于治療的始終。脾胃居中州,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且“主五臟之氣”。只有調治脾胃方能達到“執中央而運四旁”的效果。故在辨證基礎上,脾胃虛弱者加用芪薏四君子湯,益氣健脾開化源。脾虛氣滯者加消脹理氣湯運脾行氣消脹。脾胃素弱,或食滯難化者加砂仁、雞內金、生山楂,醒脾開胃消滯。總之加強脾胃轉運化吸收功能,增進食物、藥物的吸收利用,謹防“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六、知其傳變護氣陰 SLE病起熱毒熾盛,進一步耗傷氣陰,而氣陰俱損是SLE病程的關鍵病機,決定著本病的愈后和轉歸。故在治療中應以“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為原則,因“陽易回而陰難復”,用大劑清熱解毒、涼血養陰之品中,加西洋參一味,補元氣而養陰液,實為精妙,既無補氣之燥,又防熱毒之耗氣,對逆轉病勢、縮短病程極為有利。 七、活血化瘀貫始終 SLE患者多見皮膚紅斑,網狀青斑,甲周紅斑,肢端動脈痙攣,皮膚紫癜,關節疼痛,唇舌紫紺、瘀點,頑固難消,使瘀血貫穿于疾病的始終。實驗室檢查也反映出一定的客觀指標。如血液粘稠度增加,紅細胞壓積增高;血液粘滯性增加,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全血還原粘度增加;紅細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加快,微循環紅細胞聚集成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血沉方程K值增大。血液凝固性增高,纖維蛋白原增加等,亦支持活血化瘀成為SLE重要治法之一。故丹參、川芎、地龍、西紅花、三七、川牛膝、赤芍等在處方中常為選用。 八、治療經帶調沖任 SLE患者多系育齡期婦女,經、帶是婦女特有的生理特點,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且婦人以肝血為本,故臨證時常注重調理失常之月經,治療異常之白帶。《河間六書》說:“婦女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以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本病月經多以閉經、延后、量少、色暗為多,而肝主藏血,沖為血海,故以疏肝活血為大法,逍遙散加丹參、澤蘭、益母草多用;脾虛濕熱下注沖任,發為帶下,濕郁化熱則為黃帶,健脾化濕清熱,白術、白芍、土茯苓、車前子、雞冠花、黃柏、丹皮、生薏仁最為常用。 九、病案舉例 許某,女,32歲。反復性發熱,皮損,蛋白尿兩月余,伴咳嗽、咯黃痰1周。兩月前起病,在某醫院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因服“強的松”60g/d,出現精神癥狀而停服。予CTX 0.4/W、驍悉500mg/d治療,發熱緩解,皮損較淡,但精神極差,納呆不食,近一周感冒咳嗽不止,轉求中醫治療。查:血沉89mm/h,抗SM抗體 (+).,抗ds-DNA抗體(+),抗核抗體(+);血紅蛋白102g/L,白細胞55.2x102/L,中性0.72,L0.28;尿常規:蛋白 (+++)。 體溫38℃,血壓13.2/10kPa。診時:午后發熱,兩頰大片蝶形紅斑,手下肢皮損潮紅,咳嗽、咯黃痰,納呆腹脹,惡心欲吐,心慌胸悶,四末欠溫發紫較輕,精神極差,閉經3月,舌紅、苔膩,脈細數。中醫診斷:系統性紅蝴蝶瘡,咳嗽。辨證:素體不足,病久傷正,氣陰俱損,瘀熱內伏,復感外邪,正邪交爭,痰熱阻滯,肺失宣降。 治法:標本兼固,以標為本,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佐以益氣養陰和胃。方藥:杏仁10g,蘇子10g,陳皮6g,清半夏10g,茯苓15g,甘草10g,浙貝母15g,白芷10g,赤芍15g,丹皮10g,紫草10g,土茯苓30g,生黃芪60g,生薏米30g,太子參15g,砂仁6g,雞內金10g,生山楂15g。解毒丹I號3g,3次/日沖服,上方加減服14劑。 二診:發熱止,咳嗽輕,精疲乏力,全身酸痛,極易感冒,心慌多汗,口干口苦,頭昏,心煩易怒,四末腫脹,皮損大片合并小膿瘡,舌紅絳、苔花膩,脈細數。治以益氣養陰,清肝固精。方藥:生黃芪30g,白術15g,防風6g,秦艽10g,青蒿10g,白薇10g,地骨皮10g,銀柴胡10g,龜板15g(先下),鱉甲10g,遠志10g,菖蒲10g,生龍骨15g,蓮須3g,芡實15g,金櫻子10g,鎖陽10g,白茅根 30g,川牛膝 30g,加減服60劑。 解毒丹II號,3次/日沖服。尿蛋白 (++) ,紅細胞(++)BLD(+++)。 三診:精神好轉,納食大增,月經來潮,量少色暗,經行不暢,家務糾紛,情志不遂,左脅隱痛,腰困心煩,注意力難集中,皮損此起彼伏,舌暗紅、苔薄膩,脈細弦數。治以疏肝行經,養陰益腎,佐以利濕解毒。方藥:丹皮6g,焦梔6g,柴胡5g,白芍15g,枳殼10g,甘草10g,龜板15g,遠志10g,菖蒲1,生龍骨15g,杜仲15g,川續斷15g,云故紙10g,骨碎補10g,丹參15g,川芎10g,地龍10g,白茅根3g,川牛膝10g。加減服21劑。解毒丹II號5g,3次/日,口服。 四診:月經來潮,經量正常,色暗紅,復感冒,咳嗽,咽癢,咯白痰少量,腰困盜汗,手足心熱,夜寐少,舌暗紅、苔根膩,脈細數。治以益氣養陰固腎,佐以疏散風熱。方藥:生黃芪30g,白術15g,防風6g,秦艽10g,青蒿10g,白薇10g,地骨皮10g,銀柴胡10g,龜板15g,鱉甲15g,遠志10g,菖蒲10g,生龍骨15g,杜仲15g,川續斷15g,破故紙10g,骨碎補10g,川牛膝10g,桑葉1 ,蘆根15g,生石膏15g,甘草10g。加減口服21劑。尿蛋白 (+),紅細胞(+),血沉23mm/h;血紅蛋白114 L,白細胞5.8x102/L,中性0.65。肝腎功能正常。 五診:感冒已愈,汗出減少,仍腰困寐少,手足心熱,咳嗽,咯黃痰較多,上方去后九味,加龜膠3g,鹿膠3g,阿膠6g,魚螵膠10g,浙貝母 g,遠志1 ,細辛3g,天竺黃10g。服14劑,查尿常規(-),結締組織全套八項(-)。隨訪半年,各項指標正常,間斷鞏固治療。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中醫睡眠張醫生 > 《姚樹錦中醫世家祖傳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