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證 陳某,男,50歲,干部,1969年2月18日初診。患風溫9日,已注射青霉素及鏈霉素5日,身熱不退,煩渴引飲。孫朝宗主任用白虎湯加味予以治療,服藥兩劑后熱退。自昨日起,覺兩腿軟弱無力,今已不能行走,伴見咽干口燥,心煩不寐,小便黃短,胸部有緊束之感。脈象細數,舌紅少津。患者患溫病余熱未盡,熏灼肺胃之陰,宗筋失養,故病痿證;咽干口燥,心煩不寐,小便黃短,脈來細數,皆屬肺胃陰傷之候。治以清熱養陰,舒筋通絡。方用自擬石斛飲加減。處方:石斛25g,麥冬、細生地各15g,玉竹、元參各18g,絲瓜絡9g,懷牛膝12g,生甘草6g,鮮茅根30g。水煎服。 二診:上方連服3劑,兩腿已能著地站立,咽干口燥、心煩不寐均已減輕,津液有來復之機。原方加桑枝30g,生地改為25g繼進。 三診:上方連服6劑,肺胃得清,胸部緊束之感消失,兩腿已能緩緩行走,唯感軟弱乏力,繼予上方加重養血活絡之品,緩圖全功。處方:石斛25g,麥冬18g,細生地25g,玉竹18g,懷牛膝25g,狗脊18g,當歸9g,雞血藤30g。水煎服。上方連服13劑,諸癥悉平,活動自如。迄今9年,情況良好,痿證未見復發。 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津液耗傷無以布化,筋脈失去濡養,因而肢體痿軟,形成“痿證”。方用石斛飲,偏重養陰益胃,即符合“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胃之津液充沛,筋脈得其漏養,故痿證自可向愈。所謂“治痿獨取陽明”者,以如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治者自始至終,僅守這一原則,方證相符,藥不蕪雜,因而療效顯著。 陸某,男,51歲,干部,1974年10月11日初診。兩下肢痿軟跗腫,足膝內常覺烘熱,行走困難,迄今月余,病勢逐漸加重。飲食不香,胸脘痞悶,精神倦怠,便秘溲赤,脈象細弦兼數,舌苔黃膩根厚。綜合脈證分析,為濕熱浸淫于內,循經下注足膝,以致經絡湮淤,筋失所養,形成“痿證”。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今宗此旨,治以清熱化濕,活血通絡。方遵四妙丸加味。處方:制蒼術、鹽炒黃柏各9g,懷牛膝12g,炒薏仁18g,木通6g,澤瀉12g,木瓜9g,廣陳皮12g,雞血藤18g。水煎服。 二診:上方連服10劑,胸脘寬舒,胃納轉佳,跗腫、痿軟、足膝烘熱俱減大半。上方既合病機,仍以原方加減治療。處方:制蒼術、鹽炒黃柏各9g,懷牛膝1 g,炒薏仁18g,澤瀉12g,木通 ,木瓜 g,鮮茅根30g,雞血藤1 g。水煎服。 三診:上方連服9劑,諸癥相繼漸退,仍覺行走乏力,再宗上方加減。處方:制蒼術、鹽炒黃柏各 6g,懷牛膝 12g,雞血藤18g,當歸6g,川續斷、桑寄生各18g,生地12g,枸杞子18g。水煎服。 四診:繼服藥6劑,諸癥悉平,行走基本如常。為鞏固療效,再予健步虎潛丸緩緩調養。李瀕湖云:“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滲瀉之藥。”治者謹守此說,故選四妙丸加木通、澤瀉、茯苓、鮮茅根以清瀉濕熱之有余。濕熱得清,而又于清瀉藥中加川續斷、桑寄生、枸杞子,使其補而不滯,“疏其氣血,令其調達”,故獲良效。 于某,男,23歲,農民,1970年1月30日初診。兩下肢痿軟乏力,予小續命湯加味,調治月余,其病非但不效,反而肌肉消瘦,麻木不仁,兩腿寒冷,上及腰腹,寸步不能行走,精無力,舌淡,苔薄白。患者寒濕凝結下焦,肝腎陽虛不伸,故經絡湮淤,筋骨失養,而見下肢寒冷,痿弱乏力,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等癥;精神萎靡不振,狀若癡呆,又為經血虧虛之候。治以溫養肝腎,填補精血。處方:黑附子、肉桂各6g,淫羊藿9g,大熟地18g,杭萸肉15g,懷牛膝12g,菟絲子15g,金毛狗脊18go 水煎服。 二診:上方連服6劑,腰腹寒冷好轉,他癥尚無起色。其效雖微,乃屬生機已動,故宗原方加減。處方:黑附片、肉桂各6g,淫羊藿9g,大熟地18g,杭萸肉15g,懷牛膝12g,菟絲子15g,金毛狗脊18g,當歸 9g 黃芪 12g,甘草 水煎服。 三至五診:上方連服9劑兩腿寒冷轉溫,知覺靈敏,精神已振,食欲較前增加。兩腿均能站立,但仍不能行走。再宗上方,重佐溫通奇經之品,更進1劑,以觀進退。處方:大熟地30g,杭萸肉25g,黑附片6g,淫羊藿9g,炒杜仲、金毛狗脊各18g,當歸9g,菟絲子18g,黃芪12g,肉蓯蓉18g。水煎服。 六至七診:上方加減,服藥5劑后,可以攙扶緩行。再繼服5劑,行走基本自如,兩腿消瘦好轉。唯膝腨尚感無力,予金雞虎丸以資鞏固。月余康復,恢復勞動。 肝主筋而藏血,腎主骨而藏精,肝腎陽虛不能化生精血,以致筋骨失養而形成痿證。張景岳說:“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李瀕湖說:“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治者仰宗二賢之說,自始至終,用藥以溫補肝腎、壯筋骨、調補奇經而收全功。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中醫睡眠張醫生 > 《孫朝宗中醫世家祖傳秘方》